南極長城站

南極長城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中國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極長城站 南極長城站

南極長城站1984年12月31日開建,1985年2月20日建成,南極長城站以世界著名的中國長城命名,國家主席江澤民於1997年12月30日題寫了站名。

長城站站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占地面積2.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0米。該站自建站以來經過四次擴建,現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面積總計約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主體建築7座(辦公棟、宿舍棟、醫務文體棟、氣象棟、通訊棟、科研棟)以及其他一些若干科學用房和後勤用房。夏季可容納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位置

長城站位於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端,其地理座標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距離北京距離17501.949千米,與北京的方位每為170度38分27秒。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全島面積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個國家的9個考察站。

建立過程

籌備

南極長城站 南極長城站

1983年6月,中國加入了《南極條約》。在《南極條約》下,分為協商國和締約國——後者在南極國際事務中享有發言權,但沒有表決權和決策權。由於並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中國被歸入了締約國。 當年9月,第十二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在澳大利亞坎培拉召開。包括郭琨在內的中國代表團一行三人,首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然而,“每當會議討論到實質性內容和進入議程表決時,會議主席即宣布:締約國請到會議廳外面喝咖啡。而且事後連表決的結果也不通告。”這在郭琨看來,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屈辱。 1984年2月,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竺可禎野外科學工作獎”會後,獲獎的王富葆、孫鴻烈等32位科學家,以“向南極進軍”為題,聯名致信黨中央和國務院,建議中國在南極洲建立考察站,進行科學考察。對這封聯名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相繼作了批示。 領導們從國家高度出發,反覆斟酌了必要性,及相關的經費問題。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也組織了有關專家,對南極考察、南極建站的總體方案和各分支的衣、食、住、行、船舶、發電、通訊、測繪、氣象、施工的機械設備及後勤保障等等各方面進行了論證。 由此,中國首次南極建站的各項準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的展開了。 選址,是要面臨的考驗之一。要在終日為冰雪覆蓋的南極建立考察站,只能在短暫的夏季,也就是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的3月中旬中間施工。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務,就要延誤一年。

奠基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時,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船,連同之前四個多月籌備的500多噸共千餘種各類建站物資,從上海起航,開始了遠征南極的旅程。 在近兩萬公里的橫渡太平洋航程中,中國首次南大洋考察隊還進行了全航程的、連續性的海洋科學考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海洋氣象等11個學科項目。 12月25日12時31分,“向陽紅10”號船駛入南緯60度——根據《南極條約》的規定,這便意味著我國的船隻第一次駛入了南極,我國首次自己組織的南極考察隊抵達了南極。 3天裡,專家們頂著惡劣的天氣,先後考察了愛特萊伊灣、納爾遜島,阿德雷島(亦稱企鵝島)、菲爾德斯半島等5個地方。最後來到的是菲爾德斯半島南部,一片台階式的鵝卵石地帶。 地質學博士劉小漢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這裡屬卵石灘型,卵石帶以上為第三紀玄武岩片狀風化帶,硬度適中,適合建站的特點有不少:平整開闊,海岸線長,灘涂平坦;有三個淡水湖,水質良好,適於飲用;適宜多學科考察;和其它站區距離遠,較獨立;距智利馬爾什基地機場2.3公里,交通便利。 經過隊員們多次實地勘察研究,多方權衡後,確定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的南部為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址。1984年12月31日10時(台北時間1984年12月31日22時),中國首次南極洲考察隊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上,隆重舉行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奠基典禮。

完工

長城站自建站以來,經過三、五、十三次隊擴建,現已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總面積達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醫務文體棟、氣象棟、通訊棟和科研棟等7座主體房屋,還有若干棟科學用房,如固體潮觀測室、 地震觀測室、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衛星多普勒觀測室、地磁探測室等,以及其他用房,如車庫、工具庫、冷凍房,茶水間,木工間,冷藏室和蔬菜庫等。

周邊環境

氣候環境

站址附近有長約2000 米,寬約 300 米的灘涂,為企鵝、鳥類、鯨、植物和化石的自然保護區。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全島85%的面積為冰雪覆蓋,所處位置為南極洲的低緯地區,四周環海,具有南極洲海洋性氣候特點 ,被稱為南極洲的“ 熱帶 ”,年平均氣溫-2.8℃,最暖月1月平均氣溫約1.5℃ ,絕對最高氣溫可達13℃;最冷月8月平均氣溫-7.8℃,絕對最低氣溫-28.5℃。年降水量為550毫米,年平均風速7.2米/秒,全年風速超過10米/秒的大風天數為205天。處在南極半島與南美大陸間的多氣鏇地帶,天氣變化劇烈,加之這裡天氣較暖和,降水較多,冰雪的年積累量和消融量都較大,冰流速度較快,冰川進退所反映的氣候變化更為明顯。喬治王島位於南極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會地帶,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頻繁。成為研究地殼構造、岩漿活動、地震成因、大氣環流的變化和氣候演進 規律的良好場所 。

生態環境

長城站附近地衣、苔蘚、藻類植物生長茂盛,並且生長著南極洲僅有的4種顯花植物,沿海地帶是企鵝、海鳥和海豹的棲息場所和繁殖地,被稱為南極洲的綠洲,是研究南極洲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的理想之地。

分布國家

長城站周圍分布有智利、阿根廷、前蘇聯、波蘭、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其中距智利的馬爾什基地僅2.7千米。計有各類建築物35 處,共2184平方米。已可以進行電離層、地磁、高空大氣物理、氣象、冰川和地震等項目的科學考察。從1986年9月起,南極長城站氣象站已作為南極地區32個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國際氣象監視網。

科研考察

南極長城站科研人員 南極長城站科研人員

長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員不僅在這裡可以從事氣象觀測、固體潮觀測、衛星都卜勒觀測、地震觀測、地磁絕對值觀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等,還可在生物實驗室、無線電波傳播實驗室、地質實驗室、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實驗室、地球物理實驗室和微機房裡進行綜合研究、實驗、分析和數據處理。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長城站全年開展氣象學、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學地磁地震等項目的常規觀測。在每年的南極夏季期間,除常規觀測外,還進行包括地質學、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境科學、 人體醫學和海洋科學的現場科學考察工作。

通訊設備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2009年1月10日宣布,中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之一的南極衛星網路通訊系統已在2009年1月1日建成使用衛星雲圖天線。
中國南極的兩個科學考察站中山站和長城站接通網際網路、電話通訊和科考數據的實時傳輸等問題。該系統利用了國際通訊衛星組織的Intelsat衛星,將信號從南極傳輸到上海電信衛星地面站,通過專線聯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進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網路系統,成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遠程用戶,組成了一個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為核心的廣域網。該系統將實現上網、語音、傳真及數據實時傳輸等功能。

南極相關知識

南極相關知識。 

極地科考站一覽

 極地儘管人跡罕至,但卻是科學研究的樂土,因為極地記錄著地球歷史的年輪,也是地球變化的晴雨表。我們了解地球變遷的歷史,地球尤其是氣候變化的動態,地球的未來就必須關注並深入研究極地地區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