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

長勺( sháo)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基本信息

戰爭概述

長勺之戰地圖長勺之戰地圖

中國春秋初期,繼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相國管仲“內修政治、外結於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率領三萬大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苗山鎮)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 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魯莊公一箭射死齊桓公的兒子雍。 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魯國以一比十人數比例打敗齊國,成為春秋史乃至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歷史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長勺之戰長勺之戰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呂尚(姜子牙)的封地,轄有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呂尚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戰爭起因

齊僖公對侄子公孫無知與嫡子儲君諸兒同等待遇,引起諸兒的不滿。後諸兒繼位為齊襄公。他以公孫無知待遇過高為由,予以降低,“絀無知秩服”,引起公孫無知的不滿,陰謀乘機生事。大夫連稱、管至父因為出戍葵丘沒有得到及時更替,也懷恨在心,於是勾結公孫無知,殺害齊襄公,擁立無知為齊君。大夫管仲、鮑叔牙等人的不滿。他們感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便分別擁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出奔魯國和莒國避難。

長勺之戰長勺之戰

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外地狩獵時受傷,公孫無知得知齊襄公受傷後,派人殺死了齊襄公。連稱、管至父擁立無知為國君,引起全國的反對。接著齊國大夫王子成父殺死公孫無知,宣布迎接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為君,並和魯莊公會於蔇,商定由魯出兵護送公子糾返國。而奔往莒國的公子小白聞悉國內變亂,也在鮑叔牙和莒兵護送下急忙返國,爭奪政權。管仲聞訊後,於途次邀擊,射傷小白,但被鮑叔牙機智營救,搶先趕回國都臨淄,即位為君,即為齊桓公。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位置被小白搶先奪去,只好仍回魯國棲身,這使齊、魯兩國關係又趨緊張。

長勺之戰相關圖片長勺之戰相關圖片

新即位的齊桓公小白,因為魯國支持公子糾,對魯非常不滿。魯莊公卻以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國君,對齊極為仇視,便親自率大軍強送公子糾返國,進入齊境乾時地區,齊桓公即與鮑叔牙等商討對策,決定“以兵拒之”。雙方各以兵車500輛投入戰鬥。齊軍一舉擊破魯左右軍,繼而包圍魯莊公所統帥的中軍。魯莊公把大旗改插 在將領秦子車上,自己改乘軺車.化裝突圍,才免於被俘。魯軍慘敗後,魯莊公在齊軍壓力下,竟改變初衷,殺死公子糾,把管仲押送給齊國。乾時之戰後,魯莊公吸取失敗的教訓,加強軍隊訓練,趕製各種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齊軍進攻。與此同時,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於民的工作,所以當齊軍逼近魯境,魯國北部形勢緊張時,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力量對齊作戰。這時一位名不見經傳、但有政治遠見和軍事素養的人曹劌,懷著拯救祖國的決心,進見魯莊公,陳述了自己對戰勝齊國的策略,對莊公的戰爭指揮和魯軍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戰爭經過

長勺之戰長勺之戰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支持公子糾即位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大臣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曹劌詢問莊公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魯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準情度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魯莊公奔赴戰場,魯莊公允諾了他的這一請求,讓他和自己同乘一車前往長勺。

周莊王十四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軍仗著兵強馬壯,侵入魯境。魯莊公暫時避開齊軍鋒芒,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今山東曲阜北郊)。齊國由於乾時戰爭的勝利,鮑叔牙以下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不堪一擊,於是發起聲勢洶湧的攻擊。魯莊公見齊軍攻擊魯軍陣地,就要擂鼓下達應戰的命令。曹劌勸阻說:齊兵勢銳,我軍出擊正合敵人心愿,勝利沒有把握,“宜靜以待”,不能出擊。莊公遂令魯軍固守陣地,只令弓弩手射擊,以穩住陣勢。齊軍沒有廝殺到對手,又沖不進魯軍陣地,反而受到魯軍弓弩猛射而無法前進,只得向後撤退。經過稍事休整,鮑叔牙又下令展開第2次攻擊,曹劌勸莊公仍然不要出擊,繼續固守陣地。齊軍攻勢雖猛,但仍攻不進陣內,士氣不免疲憊,再退回到原陣地。

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於是齊軍聲勢浩大的第3次進攻,迅即出現於魯軍面前。曹劌看到這次齊軍來勢雖猛,但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魯軍將士聞令,士氣高昂,奮勇出擊,爭先恐後,銳不可擋,把齊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節節敗退,魯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曹劌與魯莊公談論作戰的條件曹劌與魯莊公談論作戰的條件

魯軍戰勝,莊公傳令追擊。曹劌認為齊乃大國,兵力素強,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敗,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莊公下達追擊令。他登軾而望,見齊軍旗鼓雜亂,兵器倒曳,又下車觀察到齊軍戰車的車轍十分混亂,判定齊軍是真正潰敗,才向莊公提出大膽追擊的建議。莊公令下,魯軍猛打猛追,給齊軍以沉重打擊,俘獲大量甲兵和輜重,把齊軍趕出國境,並射殺齊桓公子公子雍,洗滌乾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國勢為之一振。魯軍獲勝後,莊公與曹劌論及戰爭勝負的原因。曹劌說:作戰全憑勇氣,“一鼓作氣”(古代用兵“鳴鼓則進”,鼓聲一響,勇氣奮發);“再而衰”,再次擊鼓,則勇氣衰退;“三而竭”,三次擊鼓勇氣就沒有了。“彼竭我盈”,敵三鼓氣竭,而我初鼓氣盛,所以能戰勝敵人。至於追擊問題,曹劌則說:“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擊。

戰爭評析

後代對於長勺之戰的圖片描述後代對於長勺之戰的圖片描述

齊魯長勺之戰,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這兩次(乾時、長勺)戰爭,充分說明正義和不義之戰,即令是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後勝利也總是屬於正義之師。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戰爭中魯國“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制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鑑。

戰爭人物

曹劌

曹劌曹劌

性別:男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

相關事件:長勺之戰

生平簡介:曹劌,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為魯國用較少兵力贏長勺之戰後被人推崇。

魯莊公

即姬同,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六任君主。他為魯桓公兒子,承襲魯桓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

齊桓公

齊桓公齊桓公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 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詭才把桓公收殮。

戰爭啟示

曹劌與魯莊公談論作戰的條件曹劌與魯莊公談論作戰的條件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

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 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 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史籍記載

《左傳》

《史記》

春秋歷史事件

前期
▪ 平王東遷 ▪ 攜王余臣 ▪ 莊公小霸 ▪楚國稱王
▪ 晉國分裂 ▪ 共叔段之亂 ▪ 周鄭交惡 ▪ 東門之戰
▪ 繻葛之戰 ▪北戎侵齊 ▪曲沃滅翼 ▪齊滅紀




中期
▪ 管仲相齊 長勺之戰 ▪北杏之盟 ▪ 齊桓公稱霸
▪ 九合諸侯 ▪ 尊王攘夷 ▪存邢救衛 ▪ 召陵之盟
▪ 假道伐虢 ▪葵丘之會 ▪ 泓水之戰 ▪ 重耳流亡
▪ 城濮之戰 ▪踐土之盟 ▪ 殽之戰 ▪ 秦霸西戎
▪ 趙盾主盟 ▪ 問鼎中原 ▪ 若敖氏之亂 ▪ 邲之戰
▪魯初稅畝 ▪鞍之戰 ▪ 蟲牢之盟 ▪ 華元弭兵
▪ 鄢陵之戰 ▪ 晉悼公新政 ▪ 湛阪之戰 ▪三桓分公室
▪欒盈之亂 ▪ 弭兵之盟





後期
▪ 崔慶之亂 ▪晏嬰相齊 ▪ 子產相鄭 ▪ 伍子胥奔吳
▪ 王子朝之亂 ▪ 雞父之戰 ▪刺殺王僚 ▪ 鍾離之戰
▪ 柏舉之戰 ▪ 墮三都 ▪ 槜李之戰 ▪ 臥薪嘗膽
▪ 黃池之會 ▪田恆弒君 ▪越滅吳 ▪徐州會盟

春秋戰國相關戰役(一)

太多的戰爭鑄就了春秋戰國的年代,而秦國終於在殘酷的戰爭中勝出,滅六國,一統天下,體現了強者為王的真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