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的由來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因渡河不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頻繁的軍隊調動在這裡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樑,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定西藏準噶爾之叛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瀘定橋因此而得名,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線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製瀘定橋碑記”。
簡介
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
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橋淨跨 100 米,淨寬 2.8 米,橋面距枯水位14.5 米。全橋共用鐵索鏈 13 根,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可通行人、畜; 4 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橋面兩側。關於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突破大渡河天險的真實寫照,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批准瀘定鐵索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底鏈9根,扶手4根,每根鐵鏈由862至997 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多。底鏈上滿鋪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線,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導遊要指著橋身講);橋台為固定的龍樁和臥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築。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築,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也就說是一座寺廟。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
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台、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像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么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臥龍樁,並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左至右看),可 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裡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飛奪瀘定橋
背景
1935年5月25日,紅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完了大渡河之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 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峻。
戰前部署
5月26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 即作出了強行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鬥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過程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鬥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由22名勇士組成的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2名勇士身掛衝鋒鎗,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衝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衝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占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藉助大渡河天險,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歷史意義
瀘定橋戰役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錄中為瀘定橋題寫對聯:“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三軍遠戍,嚴防帝國侵。 ”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戰略意義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腳踏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參觀遊覽點
瀘定橋參觀遊覽點有三部分: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制碑文。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即大渡河鐵索橋。位於滬定縣城西。橋淨跨長100米,橋身鐵鏈九根平行繫於兩岸,上鋪木板作橋面。橋欄左右各兩根鐵鏈作為扶手,鐵鏈每根重約2.5噸。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橋頭掛康熙帝御書“滬定橋”匾額,橋東立有康熙《御滬定橋碑》。
盤江鐵索橋
簡介
在關嶺、晴隆二縣交界的北盤江渡口。兩峰夾峙,一水中絕,斷崖千尺,壁立如
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經之處。東西兩岸相距約80米,水流急湍。明崇禎四年(1631年)貴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議建鐵索橋,冶大鐵鏈數十條貫於兩岸岩石間。其上橫鋪木板兩重,厚約27厘米,闊約3米。兩邊架設高約3米的網狀鏈條護欄,橋頭附有方便行旅休憩、避雨的樓堞設施。據徐霞客現場觀察,該橋“望之縹緲,然踐之則屹然不動。日過牛馬百群,皆負重而趨”。清代曾多次修建,在河岸疊以大木,鎮以巨石,參差使成拱狀,將鏈板牢牢托住。並附有盾欄、版屋。由是行人可魚貫而越,較前又勝一籌。兩岸古樹陰森,碑石兀立,琳宮縹緲,輝煌掩映。前人視為“千尋金鎖橫銀漢,百尺丹樓跨彩鳳”的黔中勝跡。
美食
盤江狗肉歷史悠久盤江狗肉歷史悠久。1982年,有一從關嶺縣花江來盤江入贅的
劉老四殺狗開業,食客眾多,生意興隆。接著羅姓、何姓、申姓、劉姓、張姓等數十家都相繼開起狗肉店。盤江狗肉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因當時局限,狗肉作為滋補對身體虛弱、腎虧泛力、病後恢復、小兒尿床等有藥理作用,沒有形成市場化。隨著歷史與時間的沉澱,到1966年,軍工廠礦落戶盤江後,拉動了盤江狗肉的發展。七十年代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盤江狗肉逐漸形成產業化,又地處湘黔主幹線,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生意十分紅火。八十年代,盤江狗肉已名揚國內外,盤江街上一百多戶人家,狗肉店已發展到50來戶。後因貴新高等級公路的開通,對盤江狗肉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力。到盤江有狗肉餐館29家,能一次性接待客人5300餘人。這些店家一方面注重花江狗肉烹飪的特點,另一方面進行新的創造。過去殺狗要燒毛,讓其皮開肉綻,焦黑難看。是用沸水浸燙後扯去皮毛,洗刮乾淨,煮熟後再塗上菜油,使狗肉白嫩,冒出水珠,油光發亮;加之盤江生意人在佐料方面有新的配製,如在砂仁、木姜的基礎上,再添上白扣、草果、山奈等佐料。所以色香味俱佳,省內外來往人氏多以在盤江吃上一餐狗肉為樂。
特色風俗
安順地戲面具地戲在安順地區廣為流傳,其表演內容大多以注重忠義、尚武精神的“楊家將”、“薛家將”、“三國”、“風神榜”等為主。每年春節之後、十五以前,當地農民便在露天平台上自編自演世代相傳的地戲,稱為“玩新春”。在穀子揚花季節則演出“跳米花神”,預祝豐收,同時也寄託著農民的美好願望。地戲種類繁多,主要有民間戲、宮庭戲、軍戲、寺院戲等4種類型。地戲面具又稱為“地戲臉子”,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種誇張面容的化妝手段。正戲中24個面具代表24
個神,各有其名,稱為“24戲神”。演員把面具頂在額頭上,便於人們觀賞不同人物的性格。地戲臉子是採用白楊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它既是地戲的精華所在和地戲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繪木雕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拜樹節(農曆正月初三) 又稱“祭山神”。節間用樹枝扎小屋放置於大神樹下,插彩旗,牽祭品繞樹宰殺祭祀,點燃香、燭、紙,請山神入座祭之。這一節日使得許多仡佬村寨至今仍然保存著千年古樹。油菜花旅遊節(公曆3月) 活動地點在安順、興義一帶的景點。活動內容有觀賞油菜花田園風光,游雲峰八寨,觀九溪屯堡,賞天落灣民間風情等。吃新節(農曆七月) 農作物初熟的時候,仡佬族會擇吉日“嘗新”。是時,人們到莊稼地里,隨意選摘幾穗稻穀、包穀、豆角等“嘗新”。吃新節還會殺牛祭祖,全寨子開始收割莊稼。踩蘆笙堂(農曆七月十五) 這天,參加表演者列隊進入侗寨公共場所,指揮者引導隊員按事先測定的子午線踩踏入場,蘆笙齊奏,隊員們按蘆笙曲調的緩急抑揚,健步起舞,表演威武雄壯的蘆笙團體操。相月亮(農閒季節) 安順苗族男女青年獨有的社交風俗,因常在月夜進行而得名。每當農閒季節,星月之夜,青年男女結隊而出,在鄉郊曠野上或談話對歌,或吹笙弄笛。通過多次相月,互贈定情之物,感情濃篤者可定終身之約。
交通
航空 安順黃果樹機場已經通航,機場位於市區南部、距離市中心六公里,目
前開通了北京、大連、青島、昆明航線。鐵路 通過川黔、湘黔、黔桂鐵路,安順與省外各地相連,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的列車均在這裡停靠。貴昆鐵路貫穿安順全境,旅遊專列“黃果樹”號每日往返於貴陽和安順之間。安順火車站位於南華路,離汽車南站很近。 小貼士:火車站有貴州省實用地圖冊賣,15元。公路 貴黃高速公路從貴陽經安順直達黃果樹,僅需2個小時,給旅遊者提供了方便。此外,安興、安六、安畢公路亦穿境而過。 遊客可在貴陽火車站對面的長途汽車站乘坐開往安順的汽車,票價15元,約2小時的車程,每二十分鐘就有一班。也可在黔靈公園旁的貴陽旅遊客運中心車站乘坐黃果樹——天星橋——苗寨一日游的專線車,票價60元往返。 從安順回貴陽的順風快運大巴最後一班是19:10發車。不過個體的大巴最晚可以到22:30,每人50元。從黃果樹回貴陽30元人,最後一班車是下午16:45左右。
安順有許多中巴、小巴專跑黃果樹瀑布,到黃果樹的小麵包510元,坐滿即走。客車南站、西站和火車站廣場上都有去黃果樹和龍宮的專線車,票價58元。 如果要從安順到織金縣城,可在北門車站坐車,28元,3個半小時即到。早上5點半就有,每20或30分鐘一班。安順的客運...
購物
在遊覽氣勢恢弘的黃果樹、瑰麗多姿的水上石林之餘,不妨選擇一些富有安順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帶回去贈送親友。如著名的安順三刀、布依地毯,以及各種蠟染製品等。 汽車站門口和市區的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小店,經營具有安順特色的土特產和紀念品。隨便逛逛就能有不少收穫,記得講價就行了,比貴陽北京路上的店鋪要便宜很多。景區內還有各式旅遊特產出售,到處都可以看到具有貴州特色的工藝品,如儺面具、牛角梳、根雕,天麻酒和杜仲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