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衛

鎮海衛

鎮海衛,明代衛所名。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治今江蘇省太倉市。弘治十年(1497年)改置太倉州。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福建省龍海市東南鎮海。屬福建都司。轄六鰲、銅山、玄鍾三千戶所。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廢。

鎮海衛 鎮海衛

鎮海衛城具有獨特風格,既是海城又是山城。城內有後山、古山、召山、曜山、倉山,統稱“五星山”,合城外“酒桶頭”、“土地公山”兩山統謂“七星落地”。城南有象鼻山,與旗尾山相通,環抱鴻江港。此港風平浪靜,為天然避風港,每當風汛,過往船千百艘聚集於此,頗為壯觀。遠處海天范茫,東碇、南碇諸島點綴海面,煞是好看。

城裡到處有井,共有99口,傳為江夏侯周德興所鑿。這些井分布於石徑之側、榕樹之旁、庭院之中。據載有兩口較出名,一名“七星井”,與“七星落地”相對應,井有六孔,泉從孔出,“海深而鹹,浚泉得甘”,民眾稱“米篩泉”。一為“柳樹井”,井形如菱花,汲繩之痕入石欄寸許。城外另有泉,在東關口水門外,石壁峭裁之下,因衛城如象,此泉如乳,故名“象乳泉”,泉水終年不枯。雖然安裝了自來水,但民眾依然到此汲水飲用。

鎮海衛 鎮海衛

鎮海衛內外不僅山海俊秀,而且有不少祠、廟、亭、碑可供遊人觀瞻。在南門城牆上,有座福德祠,天啟二年建,均以石砌成,高1.1米,寬1.2米,進深1.2米。南門內,有個“父子承思祖孫專閭”石碑坊,建造甚工,保存較好。南門外半里處,原有一座天門宮(一名大道宮),現已圯,但宮內十八尊石雕羅漢猶在,均無頭。傳說,明代賊寇覬覦鎮海,而夜間常見城上有哨兵巡邏,不敢冒然進犯。一天,賊首派人扮作賣貨郎潛入,打聽虛實,得知是十八羅漢化身守城,因而放膽夜襲,並且將羅漢頭顱全部砍掉。

在北門內,明正統十三年建有城隍廟一座,後多次修葺。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廟會,頗盛。北門外二里許,有嘉靖初年建的東嶽廟。現仍供奉香火,廟右小山上,有風動石。其西有亭,額書“石室藏春”,內有石洞,寒氣襲人。距風洞石不遠處有巨石,上有鎖孔模樣的痕,長約一尺。傳說內藏寶劍天書,如能以用指扣滿兩端鎖孔,則能打開天鎖。

城內尚有義學碑記、昭毅將軍殘碑、關帝廟、梳妝樓遺址和金魚池等古蹟。水門右側柳樹下有古地洞,據說是四通八達的地洞群,為閩南十八洞之一,名“飛蛾洞”。楊文廣徵閩至此,擲金搶于海底,妖氛遂平。

鎮海衛現為鎮海村,村莊坐落於山頂。位於鎮海角根基部位。

鎮海角素有福建小墾丁美名,自然風光得到最大限度保存,現今保護政策為禁止在鎮海角範圍內搭建永久建築,曾經是電視連續劇《一路繁華相送》的取景地。

鎮海衛 鎮海衛
鎮海衛 鎮海衛

目前半島為周邊自駕游目的地之一,需要注意的半島上沒有公共設施如洗手間,沖淋間等,需要自備水源。

鎮海衛 鎮海衛

海邊有養殖水域,漁船遍布。海產豐富,每當退潮,就會有村民撿拾各種貝類,如生蚝,海蠣,苦螺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