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鎮痛

金錢鎮痛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周欣悅作為第一作者即將發表在國際著名心理學刊物《心理科學》上的論文《金錢的符號作用:啟動金錢概念改變社會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學術界之外的關注。該研究受到學術界之外的熱情關注與當下的金融危機大背景不無關係。作者的分論點之一‘損失金錢會令人們感到生理性疼痛’告訴人們在金融危機中感到的痛是真實的,和生理性疼痛的感受類似。

事件背景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周欣悅作為第一作者即將發表在國際著名心理學刊物上的論文《金錢的符號作用:啟動金錢概念改變社會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學術界之外的關注。該研究受到學術界之外的熱情關注與當下的金融危機大背景不無關係。作者的分論點之一‘損失金錢會令人們感到生理性疼痛’告訴人們在金融危機中感到的痛是真實的,和生理性疼痛的感受類似。

研究起因

金錢鎮痛 金錢鎮痛

“使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腦成像研究表明,受到他人排斥時,以及損失金錢時,人的大腦反應與肢體傷痛時大腦的反應是相似的。”周欣悅說,“錢、愛(社會關係)和痛的關係如何?對這個問題的好奇是吸引我們研究的最初動力。”

而對於原本枯燥專業的心理學研究會引起如此多的社會關注,周欣悅認為除了因為錢、愛(社會關係)和痛原本就是人類永恆關注的熱點之外,當下的全球經濟形勢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的研究受到學術界之外的熱情關注與當下的金融危機大背景不無關係,”周欣悅表示,“我們的分論點之一‘損失金錢會令人們感到生理性疼痛’告訴我們,人們在金融危機中感到的痛是真實可測的,專業人士和社會應給予人們更多心理干預和關愛。”

周欣悅認為,金融海嘯令不少品嘗了金錢喪失的痛苦,這種情況下人們之間的相互關心更顯的重要。“雖然金錢能夠減緩疼痛,但是社會支持抵禦痛苦的能力比金錢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會有重要的“止痛”功能。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遭受疼痛的時候,比如在打針的時候,如果有人站在身邊就能夠使得人們感受到的疼痛感顯著降低。”她說。

研究內容

一是金錢對社會排斥所致壓力的緩解;另一個是金錢對生理疼痛的緩解。研究目的是了解人們在感受到社會排斥或生理疼痛時,是否會增加對金錢的追求?人們在數錢或觸摸錢時,是否會減輕社會排斥或生理傷害帶來的疼痛?在失去金錢時,這兩種疼痛是否會加劇?實驗對這些問題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實驗將心理上的壓力與生理上的疼痛一起研究。此前的研究已發現,社會排斥和生理疼痛在大腦中的反應都是“疼痛”。也就是說,罵你一句或打你一下,在你大腦中的反應一樣,都來自大腦的同一個區域。

科學實驗

在周欣悅的這篇論文中,作者通過6個實驗證明了金錢對於生理性疼痛與社會性疼痛(即社會排斥)的抵禦作用。據介紹,這6項實驗全部在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的實驗室里完成,實驗參加者均為大學生,一部分是在校園BBS上發帖後招募來的學生志願者,另一部分學生則是在校園中隨機尋覓來的,共有548名學生參加了實驗。

據悉,其中重點實驗分為“金錢概念啟動”和“疼痛感測試”兩部分,金錢概念的啟動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其中的兩種:“數錢法”和“造句法”。

“數錢法”。啟動活動是在測試前假意告訴被測試者,接下來要進行一項手指靈活度的測試。之後隨機分配其中一半的被測試者數80張百元人民幣,另一半則數80張紙。在數錢(紙)結束之後,緊接著進行下面的疼痛感測試。

“造句法”。實驗者在測試前假意告訴被測試者,接下來要對他們的語言能力進行考察,請他們將打亂順序的句子進行重新排序。其中一組被測者的句子中包含了“金錢”類詞語,另外一組的句子中則無。在排序完成之後,接下來進行疼痛感測試。

疼痛感的測試則分為兩種,一種是引發生理疼痛,另一種是引發社會性疼痛。生理痛感的測試可以通過把手伸到溫水和熱水中的方式,結果顯示,數過錢的一組被測試者的感覺到的疼痛程度更低。

社會排斥試驗可以通過玩一種電腦遊戲來進行:被測試者和電腦中的兩個虛擬角色進行三“人”間的拋接球遊戲,持球的“人”可以傳給另外的任意一方,被測試者在把球拋給虛擬角色之後,球開始在兩個虛擬角色之間傳遞,再也不會拋給被測者,被測者需要匯報他們的感受。結果顯示,數錢的一組被測試者,或者是造句中帶“錢”字的一組,相對於另一組被測試者來說更加不會因為遭受排斥而感覺受傷。

成果結論

“實驗證明,金錢概念的啟動能夠減緩人們感受到的疼痛,包括社會痛苦(社會排斥)和生理性疼痛(高溫痛感)。”周欣悅說。人對金錢的適應性很強,金錢對人體的效果也不會持久。就如同剛進入一個有香氣的屋子時,人們都會覺得很香;但時間稍微一長,嗅覺就適應了這種味道,再也聞不出香味來了。經濟學上也有一個“邊際遞減定律”,當你擁有了一定數量的金錢,就會需要更多的錢。因為沒有錢的時候,1塊錢就能讓人很快樂,而如果已經有了很多錢,可能1000塊也沒有這種作用。根據這種理論,實驗推論出同樣數量的錢對窮人的緩解效果可能更大。在研究中也發現,信用卡或一些代幣就沒有這種效果,這很有意思。

爭論質疑

一些媒體將周欣悅等人的研究結論歸納為“金錢可以鎮痛”,而隨著研究成果在海內外的傳播,對其研究的初衷和意義也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

針對“這項研究是否鼓勵人們拜金”的質疑,周欣悅表示,她並不認為金錢是萬能的,相反,金錢的效應雖然被證明可以減緩疼痛感,但是金錢的效應十分短暫,而且有各種副作用。她的建議是,尋求社會關愛比起尋求金錢來說,減緩疼痛的效用更加持久。相比作用力短暫的金錢,社會關愛才是“痛苦的首要緩衝器”。金錢抵禦疼痛的功能主要是因為它是作為社會關愛的替代品存在的。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金錢的效用並不持久。周欣悅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有兩類社會資源可以幫助人們抵禦痛苦,一是金錢,二是社會支持,但社會支持是更首要的疼痛緩解機制,疼痛的時候尋求他人的關愛是與生俱來的反應。這樣的反應是具有進化優勢的。希望社會上片面逐利的人更少一些,相互關愛的人更多一些。

套用前景

金融危機令不少品嘗了金錢喪失的痛苦,這種情況下人們之間的相互關心更顯的重要。雖然金錢能夠減緩疼痛,但是社會支持抵禦痛苦的能力比金錢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會有重要的“止痛”功能。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遭受疼痛的時候,比如在打針的時候,如果有人站在身邊就能夠使得人們感受到的疼痛感顯著降低。

這個理論說明,能幫人們抵禦疼痛的方式有兩種:社會關係和金錢。但金錢是更次要的抵禦手段,是人們尋求社會關係失敗後轉而尋求的手段。研究發現社會關係不好的人更易追求金錢。希望尋求社會支持,建立有意義的社會關係。使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腦成像研究表明,受到他人排斥時,以及損失金錢時,人的大腦反應與肢體傷痛時大腦的反應是相似的。錢、愛(社會關係)和痛的關係。對這個問題的好奇是研究的最初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