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寺

金蘭寺

金蘭寺位於廣東省增城市石灘鎮三江平原上的金蘭寺村,宋初有姚、周、洪3姓結拜兄弟在此建金蘭寺,故名。原名金蘭觀,金蘭觀在屏山唐人新村內,地處元朗公路的屏山附近,村口和通往流浮山公路相對,左邊路入流浮山,右邊路入唐人新村。金蘭觀在唐人新村村尾的山邊上,為廣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后宮中明萬曆的古鐘天后宮中明萬曆的古鐘
金蘭寺位於廣東省增城市區南10公里。屬三江鎮。宋初有姚、 周、洪3姓結拜兄弟在此建金蘭寺(清代已毀)。故名。傳南宋年間三姓人結義金蘭成村位於增城市石灘鎮三江平原上的金蘭寺村,因1956年被發現為距今約4000多年的貝丘文化遺址而聲名遠播。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五代十國後期,又展開了以運河連通增江、直達珠江的江河文明,南宋年間,形成了一個三姓人家和諧共處的村落,由此綿延至今。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濟,和睦相處,他們便在金蓮寺中結義,互拜兄弟。從此,就將金蓮寺稱作金蘭寺,村子也就得名為金蘭寺村。這裡有古人類文化遺址、古運河、天后宮、洪聖宮、姚氏宗祠等名勝,為廣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故事

 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
南宋寶佑四年(1256),居住於三江初溪村的姚七六來到數里外的河涌搭茅寮放鴨,某個夜裡,他遠遠看到自己所搭茅寮之處一片通紅,以為茅寮起火,急忙趕來救火,到後卻見茅寮安然無恙,感覺十分神奇,認為此地有紅光出現,必為吉祥福地,於是索性遷居於此。至今普遍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姚七六遷來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此捕魚耕種,但那時這裡還不成村落,罕見人跡,僅在就近處有一口蓮塘,蓮塘邊有一座已然年久無人的寺廟,叫做金蓮寺。姚七六算是來此定居的第二戶人家,在他到來不久,又有一戶關姓人遷入。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濟,和睦相處,他們便在金蓮寺中結義,互拜兄弟。從此,就將金蓮寺稱作金蘭寺,村子也就得名為金蘭寺村

據傳說,村前這條沿江河又名劉王涌,是一條人工挖就的運河。它的出現與一千年前一個嶺南割據政權的覆亡緊密相關。那時,趙匡胤已經統一中原,建立了大宋政權,並準備南征。荒淫無道的南漢國主劉鋹預感到大廈將傾,於是慌忙徵調民夫開挖一條通往羅浮山的水路,打算把寶藏輜重運往羅浮山,躲藏起來。結果運河還沒挖好,自己就成了大宋元帥潘美的俘虜。沿江河就是這其中的一段。

考古發現

 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
1956年,廣東省文物普查隊膠來考察,得出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一個距今約4000多年的貝丘文化遺址,對研究增城乃至廣東當時的人文、水文、地理、氣候及水、陸生物等都有重要的價值。1958年,廣東考古隊進行了挖掘,發現有大堆貝殼、動物及魚類骨、石器等堆積成的文化層,並在附近發現古墓葬4座,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磷、礪石、陶盆、陶陶祖、蚌環、穿孔毛蚶殼、魚脊骨串珠飾等。1961年試掘200平方米,共有上、中、下三個文化層。上層屬於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中層和下層是新石器時期遺存。出土有砍斫器、敲砸器,有肩石斧、錛、鑿等打制和磨製石器。還有部分磨光泥質紅陶和少量彩陶。動物以軟體動物斧足類的蜆最多,還有鹿、牛、魚、龜的遺骨,時間可以追溯到4035年前。這個有三疊層文化堆積的遺址,是廣東省較早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之一,它為研究廣東省古文化遺址的早晚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地層根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