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杭文廟位於福建省上杭縣城區軸心,即位於臨江鎮解放路東段學坪,是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據乾隆版《上杭縣誌》記載,該廟始建於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後因毀於水或坏於蟻,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分前、中、後三門,殿前建東、西兩廡和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泮池、欞星門、殿後建明倫堂、崇聖殿,左右還有尊經閣、教諭署、紫陽書院、周公書院、入聖第一門及四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門、廊、殿、閣,技藝精湛,宏偉壯觀,是福建省保存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廟,成為杭邑歷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揚儒學、祈求功名、聚文會友的高雅聖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上杭“先營學舍,後建孔廟”。據清乾隆二十五年編《上杭縣誌》載:宋紹興二十九年(1156年)始營學舍並置學田。孔廟名稱幾經更易,宋嘉定至清康熙稱“儒學”,清乾隆至同治稱“學宮”,後經隆重祀孔,才稱“孔廟”。上杭文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後因蟻蛀、水蝕等原因而衰敗。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明隆慶、萬曆及清順治、康熙年間均有組織修築。至今,文廟保存著多方重修孔廟的碑刻。據悉,上杭文廟是福建省保存得最完好的兩處文廟之一。“狀元府人才輩出,百果園桃李芬芳。”上杭贏得“書畫之鄉”、“山區鄒魯”等美譽,文廟功不可沒。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格局
上杭文廟是集古代建築、雕塑藝術於一體的明代建築傑作,端莊雄偉,巍然壯觀,布局嚴謹,氣勢宏大。廟宇高閣飛檐,殿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其建築與雕塑技藝極為高超,有“古建堪稱世孤例,宮體殿式臻造極”之讚譽。據專家們考證,它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孔廟建築之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座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店外是前坪,又稱學坪,為學子集會的場所。文廟的宮牆外,立有“文武官此地下馬”石碑一方,更顯出其莊嚴大氣之風采。
以大成殿為主體和中心,文廟分前、中、後三個部分,“殿前是天井,左右為廡房,建有戟門、名宦祠、鄉賢祠、泮池、欞星門。殿後是明倫堂、崇聖祠,左右還有尊經閣、四齋五祠等建築。門前挺立著一塊二米多高的碑石,碑上勒文曰:奉旨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一走進文廟的大門,已略有些破損的石柱上那蒼勁有力的浮雕就映入你的眼帘。推開文廟第二重那紅色的大門,邁過那飽經風雨磨蝕的門檻,置身於泮池,凝眸注視碧池中逍遙自在地遊樂的魚,你眼中或許會晃過千百年來在此孜孜以求功名的莘莘童生吟讀的身影。泮池的左邊是名宦祠,有史可查的歷代清正廉明、政績卓著的名宦計四十七名。泮池的右邊是鄉賢祠,“楊州八怪”之一的華喦、清初詩人劉坊、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民國年間南社巨子丘復等,都忝列其祠,永遠受到邑人的崇敬。
孔廟的第三重大門,是一座規模宏大、古色古香的建築,這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飛檐翹角,雕龍飾鳳,衛以石獅。天花板上那栩栩如生、精妙絕倫的兩幅麟麒畫像完好如初,兩邊牆壁上的花鳥、龍鳳、玉兔等紋案圖像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成殿正中端坐著孔子銅像,一代宗師萬世師表的孔子神態儼然地接受世人的膜拜,像前鐵制的功德箱匯聚了人們的愛心。大成殿的東側,放置著始建學宮時燒制的青磚,磚上百花爭艷,百鳥呈祥。大成殿門前及門內,安放著宋、明兩代的石刻,碑上刻有書生們的心箴,讀之,受益匪淺。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結構,立浮雕石柱9根,中間有一高10米、寬15米、進深13米的天花藻井。據《上杭縣誌》及有關史料載:宋嘉定始建上杭孔廟禮殿兩廡及崇德、廣業、居仁、由義四齋。明正統建大成殿,殿內正中有雕龍貼金的像龕,龕內供奉著孔於聖像。如今的大成殿擺放著2000年由民眾集資鑄就的孔子銅像一尊,像高2.4米,重約600餘公斤。像中的孔子手掌恭握於胸前,形態平和,目光睿智,給人以一種謙遜、大度的感覺。殿前石台階刻有龍鳳浮雕垂帶。殿頂斗拱結構精美,雙龍戲珠、龍鳳呈祥的圖案栩栩如生,氣勢宏偉。在前半部的戟門外,東西兩祠遙相呼應,左邊是“名宦祠”,右邊是“鄉賢祠”。兩祠中間一眼美麗古樸的伴池,池中托起一座拱形“狀元橋”,給人以清幽淡雅之感。
春秋祀孔
上杭自建廟立殿,每歲春秋祀孔。上杭縣最後一次祀孔為1947年8月27日,正值孔子誕辰日和民國期間之教師節。“是日上午零時舉行祀孔大典。縣長齊登萊主祭任正獻官,林志光幹事長、陳奮飛副參議長、羅師昌教育科長任分獻官。”上杭文廟曾設立為“民眾中心學校”,後改設“民眾教育館”。2000年初,上杭文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11月竣工,並舉行了盛大的復原開放儀式。其時,上杭縣各界人士雲集文廟,共慶盛世之文昌。如今,上杭縣文廟以其嶄新的面貌,成為杭邑人士弘揚傳統文化、共造時代文明新風的場所。成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尋根謁祖、尊師敬道攬勝之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