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板栗健腎補脾

金秋板栗健腎補脾是一種民間滋補方,主要是指板栗人們食用後能起到健腎補脾的功效,出自《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記載。

板栗,俗稱栗子,又名瑰栗、毛栗、風栗,是我國特產,素有“乾果之王”的美譽,在國外它還被稱為“人參果”。據科學實驗證實,栗子的營養豐富。果實中含糖和澱粉高達70.1%,蛋白質7%。
此外,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B和胡蘿蔔素的含量較一般乾果都高。栗子的藥用價值亦頗高。《名醫別錄》將其列為上品。南梁陶弘景說其能“益氣,厚腸胃,補腎氣”。《本草綱目》則稱其有“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乾,每日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獎。《圖經本草》亦載:“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腳,宜生食之。”祖國醫學認為,栗子能養胃健脾,壯腰補腎,活血止血。
歷代著名中醫都認為栗子味甘性溫,無毒,及脾、胃、腎三經,功能補脾健腎、補腎強筋,活血止血,適用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腎虛所致的腰酸膝軟、腰肢不遂,小便頻數以及金瘡、折傷腫痛等症。因而,腎虛者不妨多吃板栗。
栗子粥老少鹹宜,用板栗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之,既能與粳米一起健運脾胃,增進食慾,又能補腎強筋骨,尤其適合老年人機能退化所致的胃納不佳,腰膝酸軟無力,步履蹣跚者服食。正如俗話所說:“腰酸腿軟缺腎氣,栗子稀飯賽補劑。”
目前正是栗子上市時,市民在選購板栗時,一定要選擇外殼褐色、質地堅硬、表面光滑、無蟲眼、無雜斑、呈半圓狀的板栗。
古人稱頌“果中栗最有益”。但板栗由於生食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故不宜一次吃得太多,反之易傷脾胃,吃時要細細嚼碎。口感無渣,成為漿液,一點一點咽下去,才能起到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