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奎勵教授介紹
這使他從小就堅信: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不做亡國奴,只有讀書才能救中國。1938年秋至1944年夏,他從重慶南開中學與合川國立二中高中畢業。1944年秋,金奎勵任公路總局重慶海棠溪辦事處辦事員。1945年1月,他進入江津白沙大學先修班理科學習並肄業。1945年秋,金奎勵考入四川南溪李莊同濟大學機電系。1946年10月,因嚮往自由與包容的學習氛圍,他轉入到北京大學地質系。1950年畢業後,經國家分配來到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中國礦業學院任教。
解放後的新中國正處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百業待興,而搬遷到天津的中國礦業學院各項工作才剛剛起步。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金奎勵以滿腔熱情投入到火熱的工作之中。他認為,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只要認定目標、鍥而不捨,就一定會成功。他精力充沛,身兼多職,行政與教學工作雙肩挑。一方面,金奎勵擔任焦作工學院搬運組組長,負責運送圖書和設備,並從事基層工會秘書工作;另一方面,他承擔著繁重的日常教學任務,先後給露天、採礦、建築、測量四個外專業及本地質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礦床與勘探、煤田地質與勘探、構造與地史等課程,以及教授煤田地質學、煤岩學與煤化學、礦井地質等多門課程。他親自授課的本科生遍布全國地質行業,人數之多難以統計。同時,他給研究生開設了世界煤田地質、煤岩學、顯微鏡光度術、煤田古構造研究、有機岩石學研究等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金奎勵教授圍繞著煤岩與套用、古構造與遙感、有機岩石學與有機地球化學等方向進行綜合培養,他告誡學生學習知識、鑽研業務要有獨到之處,這樣才能脫穎而出。他不僅對學生們嚴格要求、精心指導,對其生活也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甚至學生們的親屬來校,他也儘可能在百忙中前往探望。如遇到慕名而來求教的人,金奎勵教授總是隨時放下手頭的工作,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示範,甚至不惜耽誤吃飯或休息時間。從1983年以來,金奎勵教授以煤岩學和有機岩石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先後指導和培養了30名碩士生、15名博士生,其中大多數都已成為相關學科領域的佼佼者。
除了給學生們傳授專業知識,金奎勵教授還培訓過越南、朝鮮和國內大中專院校的進修教師,幫助他們提高業務知識和技能。他一人組織了一年制現場技工的礦井地質培訓班,對現場工作人員進行函授與面授,並真正到礦井下摸爬滾打,以身示教。他還兼職湘潭礦業學院和石油大學的教授,親自到湘潭授課半年。半個多世紀以來,金奎勵教授深入到高等院校、企業和研究單位講學,其中包括南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武漢地院,山西、山東、淮南、西安等院校,北京焦化廠煤化工高工研修班,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大慶、勝利、湛江、大港、無錫石油地質等石油部門,河南、青海、甘肅、寧夏、江南等煤田地質局,以及廣州地化廠、蘭州地化所、北京石油地質所等。1984年,金奎勵教授面向全國開辦了顯微鏡光度術學習班,有力地推動了有機岩石學的研究和發展。此外,他還曾受邀到台灣給中國石油公司員工講課。
幾十年來,金奎勵教授熱心於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他歷任國家儲量委員會評論員、重慶市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第33-35屆理事、中國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油氣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煤岩學會會員、國際煤岩學及有機岩石學會會員等學術職務,並是美國紐約科學院成員。他主持召開了國內五屆煤和有機岩石學會、兩岸四屆資源與環境地化會議、第40屆國際煤岩學會,接待了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代表,組織召開了第23屆國際有機岩石學會等,為推動學術交流活動而奔忙。2007年,國際有機岩石學會授予金奎勵教授JohnCastano榮譽會員獎,以表彰他在有機岩石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這是該學會首次將最高榮譽獎授給中國學者。
結合他的研究工作,金奎勵教授參與編寫了《中國煤田地質學》、《煤田地質學》、《中國煤岩學》等教材,撰寫了《京西安家灘古生代煤系與煤層綜合研究》、《有機岩石學研究——以塔里木盆地為例》、《當代煤及有機岩研究新技術》、《新疆準噶爾侏羅系煤成油》、《吐哈盆地侏羅紀煤沼沉積與煤成油》、《當代煤及有機岩研究新技術》等專著。在長達50餘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金奎勵教授孜孜不倦,勤耕不輟,獨立或合作發表中英文論文228篇,英、德譯作4篇,專利1項。他主持完成了國際合作、國家攻關等科研項目50多項,獲省部級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
勤勉治學 力求創新
金奎勵教授是一位科學研究中的勤奮開拓者。他長期從事煤田地質、煤岩和有機岩石學研究,是中國有機岩石學的奠基人,並掌握著文獻和資料以及學科的脈搏和方向,與國內外學者聯繫密切和往來參訪。他十分重視學科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主張用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煤和有機岩學學科的研究,力求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金奎勵教授在國內率先提出煤再次深成變質作用的學術觀點,比德國學者在1979年提出的再煤化作用早了20餘年。他率先證實了古生代煤區域熱變質作用的存在,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煤變質作用觀點。1961年,他提出了同我國東南沿海煤接觸變質區域性,並運用槽台大地構造觀點首次總結出我國含煤建造的成因類型和聚煤作用的時空變化規律。70年代末期,他在國內各學會會議上積極宣傳有機岩石學,並在國家“六五”攻關學習班及有關單位授課,率先將顯微鏡光度學推廣到國內化石能源界,為鏡質組反射率在我國油氣地質勘探中的廣泛套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80至90年代,作為國內有機岩石學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金奎勵教授取得了多方面的創新成果。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年輕的第四紀褐煤,厘定了早期煤化作用的階段性,提出了高熱場疊加頻繁地震導致異常煤化作用的學術觀點,並得到國際煤地質界公認。他主編了1:200萬南方13省區石炭——二疊系熱演化圖,為我國南方油氣勘探戰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經過深入調研,金奎勵教授提出了沉積有機相、儲集岩相等新的學術觀點,建立了中國沉積有機質類型劃分方案,成功研製了雷射顯微熱解色譜——質譜聯用裝置,研發了評價有機質成熟度的雷射誘導螢光新技術及煤岩自動圖像分析技術,形成了我國有機岩石學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其有關研究成果已廣泛套用於烴源岩評價、煤成烴研究、礦井瓦斯突出機制探討等方面,為中國有機岩石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此外,他對構造古地理控煤和煤質變化規律、遙感用於環境和瓦斯監控、井下槽探套用和煤礦瓦斯均進行過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奎勵教授還側重於煤岩及其套用、有機岩石學等領域的理論研究。他提出了富氫基質鏡質體對煤成油的貢獻,以及泥炭與軟褐煤的組分劃分。他深入研究了煤層氣、煤成氣、煤成油以及配煤焦化和引用自動化、螢光、雷射誘導螢光等,並對煤和有機岩的套用創用了新的技術方法,包括顯微鏡光度術、煤岩自動測試、包裹體測試、雷射誘導螢光、顯微傅立葉紅外、染色、質譜與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雷射顯微熱解色質連用等。同時,他建立了全岩組分和乾酪根與孢粉體系統一分類、源岩分類、煤和乾酪根基本結構。他提出了組分和地質體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雙重屬性及其系列參數,建立了沉積有機相和儲集相在橫向和縱向的相互聯繫與評價方法,並在熱史恢復和反演參數等方面做出了成績。
金奎勵教授還是一位人生旅途中的不懈跋涉者。他一貫嚴於律己,不斷提出更高的人生追求。解放前他是個進步學生,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以滿腔熱情和真誠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30多年的願望終於在1984年得以實現。1994年,金奎勵教授帶領課題組年輕教授赴新疆吐哈油田開展地質調研,在火車上不慎滑倒,致使大腿肌肉拉傷。他謝絕了課題組將其送回北京治傷的請求,堅持住在油田醫院悉心指導調研工作,一個月後當他回京時,肌肉已經嚴重萎縮,不得不進行肌肉移植大手術。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的老伴曾銘章女士因病長期臥床,年近70歲的金奎勵教授悉心照顧,十分辛苦。此外,他仍堅持組織科研項目、開展研究工作和指導學生,使我國有機岩石學研究進入黃金髮展時期。
60年來,在我國煤田地質教學和科研之路上,金奎勵教授熱愛祖國、追求真知的學者風範,嚴謹勤奮、追求卓越的治學態度,正直坦蕩、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百折不撓、不畏艱辛的精神品格,不但使他攀登上了科學的高峰,而且也激勵著年輕教師、科學工作者以及青年學生們在學術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奮力前行。
金姓名人盤點
盤點金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