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引力風水論
摘要:
根據中國易經、60甲子時間場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系統和中國風水學的觀測、實踐結果,本文作者李之彥獨立提出了一個宇宙的5級星繫結構模型假說。該假說揭示了該模型中的重力和時間的未知特性:用萬有引力維持星繫結構的核心-星系核,特別是星系中央的黑洞,其作用如同原子核一樣,萬有引力是該星核的基態能級,當星核呑食周邊的星際物質時,將被激發到高級能級並輻射重力波,該重力波被繞其公轉的子星系調製成時間波並被傳播到子星系。重力波在超光速傳播時為時間波,低於光速傳播時為重力波。作者還給出部分在中國風水實踐中所產生的結果。
量子引力假說
作者李之彥提出以下假說,這個假說體系由作者獨立完成,包括5個定律和2個引理,該理論體系在風水實踐中得到部分實驗數據的支持。量子重力時空風水學依據這一假說體系創立, 本理論體系中的引力波是由重力波和時間波構成。
定律一: 萬有引力是星系核引力的基態能級。
在星系中,當黑洞吸收周圍的星際物質或恆星時,所吸收的質量將提高黑洞的引力能級,並以重力波形式向外輻射。當重力波以超光速傳播時,重力波轉化為無質量的時間波;當時間波以等於或低於光速傳播時,時間波在特定的方向上還原為重力波。
定律二: 子星B繞母星A鏇轉時,在星體A、B之間產生時間場,該時間場將母星A中的重力波調製為時間波並通過時間場傳播。
定律三: 在B星的介質中傳播的重力波可以產生重力波聚焦。
當重力波聚焦後的強度等於或大於A星的重力波進入星體A、B的時間場前的強度時,重力波轉化為時間波。
定律四:時間波傳播時沒有重力波的引力。
定律五:人的經絡由時間波-重力波共同控制。
引理一: 太陽以上的星繫結構為五級結構:太極、兩儀、四象、銀河、太陽,其中太陽繞銀河鏇轉,銀河繞四象鏇轉,四象繞兩儀鏇轉,兩儀繞太極鏇轉,太極是根星系。
引理二:自宇宙大爆炸後,兩儀繞太極鏇轉了30°,四象繞兩儀鏇轉了90°,銀河繞四象鏇轉了一周以上,太陽繞銀河鏇轉20周以上。
1.2 定律一的物理意義
定律一說明了重力波具有時間質量二重性。當重力波低於光速傳播時,表現為質量的特性,重力波的作用力遵循現代科學的定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量子力學、電磁學等;當重力波以超光速傳播時,重力波表現為時間特性,稱為時間波。時間波具有現代科學尚未發現的特性:時間波的傳播速度高於光速,為無質量、無引力的單向高度偏振波,其頻率高於任何已知的光波或射線。這就是重力波特有的時質二重性。時間波遇到障礙物時,如遇到星體、山峰、水、空氣時,就會減速。當減到光速以內時還原為重力波。
要進一步了解重力波及時間波的特性,先要了解光--特別是雷射的特性。
1.2.1 光的單色性和相干性
自然科學已證實,可見光是一種電磁波。當一束光的頻率固定為某個不變值時,稱單色光。自然界的光一般為普通光。普通光的光源中有大量的分子或原子,所發出的光具有各種不同的頻率,這樣的光就不是單色光,而是複色光。所以單色光需要用專門方法產生。
光是一種波。兩列波相遇時可能發生干涉。兩列波干涉的條件是:振動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位相相同或位相差恆定。
波相干涉,就是波的能量可以相互疊加而增強,或相抵消而減弱。利用波干涉的特性,就可以用特定的裝置將多個能量小的波聚集成能量大的波;或將一個能量大的波分解成多個能量小的波進行傳播,再在接收端聚集成一個能量大的波。
因為波相干涉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波的頻率相同。要產生頻率相同的單色光,就在光源上要選擇同一原子或分子。若光源都是由同一分子或同一原子產生的光組成,則所產生的光必然為單色光。當然,光源的分子或原子特性越好、純度越高,所產生的光的單向性越好。
現代科學已套用了許多材料來產生單色光,如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雷射器、紅寶石雷射器等。
可想而知,若要產生頻率遠高於雷射的單色波,其純度就一定在單一原子之上。宇宙間存不存在這種材料呢?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把眼光投向宇宙中的特殊星體---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特別是宇宙中最特殊的星體黑洞!
1.2.2 黑洞是產生單色波最理想波源材料
根據黑洞理論,黑洞是由大質量的恆星坍縮形成的。此時原來構成恆星的物質集中於一“點”,其密度趨向無限大,甚至可以使光線彎曲。天文學家已經發現多種類型黑洞存在的證據。一種是恆星級的黑洞,它的質量大概有數十個太陽左右;另一種是位於多數星系中央的“超級黑洞”,其質量可能相當於數十億個太陽;還有一種中量級黑洞,它們的質量介於前兩者之間,如100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最新科學研究表明,巨大質量的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後10億年就形成了。由於在黑洞內其引力無窮大,黑洞內的所有物質都被壓縮成為單一原子,所以,黑洞是最理想的超短單色波的波源材料,從黑洞產生的波必然是單色波。
1.2.3黑洞的引力可以超光速
黑洞視界是指光不能逃出的黑洞空間,一般指以黑洞為中心的球面。當光子沿視界半徑的方向向外運動時,在不考慮其它力的影響時,光子受到黑洞引力的作用,作用力方向沿黑洞視界半徑向內;同時,按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原理,光子以光速沿視界半徑的方向向外運動。這就構成了光速與引力的速度較量:若引力速度小於光速,則光速應逃出視界,從而可以觀察到黑洞發出可見光。但從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觀察到黑洞發出的可見光。所以黑洞的引力速度超過光速。
1.3 定律二的物理意義
定律二說明時間場由子星繞母星鏇轉時產生,這說明了重力波的傳播介質和途徑。也就是說,在宇宙大爆炸時,星系還沒有鏇轉,這時候就沒有時間場,或時間場強度為0。當星系鏇轉時,處於銀河以上的星系很快在中心形成黑洞,併吞噬周圍的物質及恆星並轉化為重力波。同時,隨著星系的鏇轉,時間場逐漸增強。所以,重力波是子星繞母星鏇轉時釋放母星質量中的能量的結果,正如太陽發生核反應釋放熱能一樣。子星、子子星鏇轉時,儲存了祖星系釋放的能量,正如地球內儲存了地熱一樣,是人類的新能源。
地球--月球星系構成了月球繞地球鏇轉的系統;太陽和其九大行星構成九大行星繞太陽鏇轉的系統;銀河和包括太陽在內的星系繞銀河中心的黑洞鏇轉構成銀河系統。外銀河系也與我們所在的銀河有相同的構造.
黑洞是處於外銀河系中心,其周圍的恆星繞中心鏇轉。由於黑洞是外銀河中心,中心處的恆星和星際物質密度高,黑洞有豐富的“食物”來製造重力波。科學家已初步計算出,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3*10的6次方倍,也屬於大質量的黑洞,按大質量的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後10億年左右形成的理論,銀河系應在很早時就建立了時間場,銀河系已儲存了取之不盡的時間能量。
作者認為,大的風水場結構與圖1.3-1是相似的:每個大風水場的穴後祖星必然有一個與黑洞的位置相當,處於自身左右砂的中心。這裡所說的大的風水場,就相當於古代進士出身、四品以上官員20代以內的祠堂或祖墳的風水場。
維繫恆星繞銀河中心黑洞鏇轉的力是萬有引力。但萬有引力的其它功能、作用是什麼仍是一個迷。作者認為,萬有引力的另一個功能是萬有引力是星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基態能級,正如原子的基態能級一樣。將星體縮小到一個原子,則基態軌道就是由萬有引力確定的。黑洞在呑食物質時,所呑食物質的能量積累到一定值時就會使黑洞處於激發態而產生重力波。當子母星鏇轉時,重力波轉換為時間波向子星傳播,到達子星後還原為重力波。
如果人類能製造一種裝置如飛船那樣可以抗衡重力波的壓力,人類將可以用這類飛船作為交通工具超光速運行,到時環球旅行只需數秒鐘,到太陽系附近的星際旅行也只需數天。
1.4 定律三的物理意義
定律三描述了重力波的傳播過程。與電磁波的電-磁交替傳播一樣,重力波也與時間波交替傳播。當時間波遇到障礙物而減速到光速時,時間波就還原為重力波。當時間波還原為重力波時,將在障礙物的特定方向上產生巨大的引力場而產生引力自聚焦,當自聚焦處的重力場大於一個臨界值時,重力波再次還原為時間波。這樣,重力波就可在星系中傳播。
為了更好理解這一定律,需要了解單色光的一些特性。
1.4.1 單色光的倍頻和混頻
當雷射入射到非線性介質時,入射光通過介質後,其輸出頻率較入射頻率有所變化,會出現倍頻光、和頻光與差頻光。這就是說,雷射可以通過非線性介質而轉化為不同的頻率。
水是典型的非線性介質,所以水能傳播不同頻率的重力波。
1.4.2 受激喇曼散射
當光束在透明介質中傳播時,如果介質的光學性質不均勻,就會出現部分光束偏離原來傳播方向的現象,這就叫光的散射。光的散射使原來光傳播方向上的能量降低。
在重力波傳播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特別在過脈處,重力波的能量會沿水散射。
1.4.3 光束自聚焦效應
在強光作用下,介質的折射率將不再是常數,會隨入射光強度的增大而變大,這是一種多階非線性效應。一般雷射束在其截面上的強度分布是不均勻的,呈高斯分布,軸線處光強最大,離軸線越遠,光強越小;因此在光束的傳播途徑中會出現介質折射率的非均勻分布,軸線上的折射率高於邊緣部分,這種折射率不均勻的介質,具有類似凸透鏡的會聚作用,使光束不斷向軸線收縮,直到與衍射引起的發散作用相平衡,最後形成一束直徑只有幾微米、能流密度極高的光絲。這就是光束自聚焦現象。
由以上假說,時間波是遠高於雷射的單模波,所以時間波的自聚焦現象應比雷射表現得更加明顯。這與實際觀察的結果是否一致呢?讓我們先分析一下風水學中的過脈現象。時間波在過脈處出現自聚焦現象:在過脈軸線處時間波強度最大,離軸線越遠,時間波強度越小。因此在時間波的傳播途徑中動態創造了介質折射率的非均勻分布,軸線上的折射率高於邊緣部分.這種折射率不均勻的介質,具有類似凸透鏡的會聚作用,使時間波不斷向軸線收縮,直到與衍射引起的發散作用相平衡,最後形成一束直徑很小、能流密度極高的時間波。而重力波則相反,在過脈軸線處重力波強度最小,離軸線越遠,重力波強度越大。因此在重力波的傳播途徑中動態創造了介質折射率的非均勻分布,軸線上的折射率低於邊緣部分.這種折射率不均勻的介質,具有類似凹透鏡的發散作用,使重力波不斷偏離軸線,甚至完全在軸線上消失。所以,在過脈處為通時間波、隔重力波的裝置,這就是風水學中過脈的機理。
風水的過脈機理充分揭示了時間波是一高度偏振波,而且時間波能級越高,其過脈越細,這與現代雷射理論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量子風水學的時間波假說得到一種實際觀察數據的支持。
同理,重力波在山脈中傳播時,重力波也出現自聚焦現象:在山脈重力波傳播軸線處重力波強度最大,離軸線越遠,重力波強度越小。因此在重力波的傳播途徑中動態創造了介質折射率的非均勻分布,軸線上的折射率高於邊緣部分.這種折射率不均勻的介質,具有類似凸透鏡的會聚作用,使重力波不斷向軸線收縮,直到與衍射引起的發散作用相平衡,最後在山脈的中心形成一條直徑較小、能流密度高的重力波。由於重力波能級比時間波低,所以自聚焦現象沒有時間波明顯,這一現象也符合現代雷射理論。
而時間波則相反,在山脈軸線處時間波強度最小,離軸線越遠,時間波強度越大。因此在時間波的傳播途徑中動態創造了介質折射率的非均勻分布,軸線上的折射率低於邊緣部分.這種折射率不均勻的介質,具有類似凹透鏡的發散作用,使時間波不斷偏離軸線,甚至完全在軸線上消失。所以,在山脈處為通重力波、隔時間波的裝置,這就是風水學中山脈行龍的機理。
在這兩種結構中,水都起到重要作用:在過脈處,重力波散射到水中;在山脈行龍中,時間波波散射到水中。
所以,當外星系的重力-時間波到達地球後,在地殼上會形成自聚焦現象。這種自聚焦現象是由於重力-時間波是高度偏振波的特性所決定的。就是說,只要有這種高於光的偏振波存在,就必然形成自聚焦。從量子力學的理論可知,形成自聚焦的必要條件是高度偏振波。所以,當地表上形成有規律的山脈――過脈交替出現的山脈走向時,說明這段山脈出現了重力-時間波自聚焦,這是這段山脈中有外星系的能量的標誌。這正是中國風水學總結的“龍脈”的最標誌性特徵。所以中國風水學的龍脈理論符合量子力學原理,是把握了量子力學中高度偏振波會自聚焦的核心特徵――這是中國風水龍脈經驗理論的千古之迷,中國風水學是具有重大科學成分的!中國江西形派風水學是用經驗求解重力-時間波的量子方程,這之所以可行,也是由於重力-時間波的高度偏振性,過脈、砂水會聚是這種方程的關健特徵參數。
在量子力學中,偏振波的能級是離散的,因此,描述偏振波傳播方程的參數也是離散的。我們可以從一個計算機的概念來理解離散:在計算機的電平中,有0和1電平,其中0到0.8V為0電平,0.8V到5V為1電平。 從非量子概念而言,0V到0.8V有無限個電壓點,同樣0.8V到5V也有無限個點,這是連續的概念。但在計算機中,0V到0.8V只有一個點,就是0;而0.8V到5V也只有一個點,就是1,這就是離散概念。當將連續的0V到5V簡化為0和1兩個點後,運算方程就是二進制,就完全與八卦運算一致了,而所有模擬方程的求解方法不再適用。
量子重力-時間波方程適用離散方法求解,其特徵參數是離散的,即其特徵參數是有限的。這使得重力-時間波量子方程的特徵參數簡化為一組成為可能,正如計算機的電平可簡化為0和1一樣。計算機的0和1是萬能的,同樣,風水學中五行是萬能的。
由此可見,風水學在量子領域中是科學的,但不適合於人們常識中的模擬領域。用量子理論解釋和套用風水理論,才是風水的本質。如果我們用模擬理論來解釋計算機的0和1,則完全是錯誤的。在計算發明以前,誰會相信0和1的組合就可以表示世界任何已知事物?誰會相信0和1會“統治”全世界?
但是,現在世界上沒有0和1的地方是什麼地方?我想一定是原始部落了。人類願意回到這些地方否?
傳統風水學總結了風水的三要素:山,向,水。如乾山乾向水朝乾,卯山卯向卯水源,午山午向水來堂等,是風水中的極品。作者認為,傳統風水學中的山就是重力波,向就是時間波,水就是重力波和時間波的發散波;重力波主武,時間波主文,水主財富。顯然,水的頻率是要低於時間波和重力波的,所以,古代三品以上官員(相當於現代正省部級),必定有一條或一條以上長達數里、由完整重力-時間波(即砂)構成的迴路。
1.4.4重力-時間波在過脈部分的傳播機理
圖1.4.4-1是一種常見的過脈過程。其物理過程是這樣的:A點上方為重力波開帳,重力波在A的高處積聚,並由於山體的折射率是由高到低增強,此時重力波的分量大於時間波的分量,所以重力波向山腳聚焦,並不斷使重力波的分量減小,時間波的分量不斷增大,脈的形狀也越來越細。當脈到達B處時,時間波的分量大於重力波,使得垂直方向的傳播停止,並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時間波大於重力波的脈,如圖1.4.4-1中的虛線所示。在時間波為主的過脈傳播過程中,脈開始上升,同時時間波的分量不斷減小,重力波的分量不斷增加,到達D點時,脈中重力波多於時間波,脈下降的力大於上升的力,脈也開始增大,但仍由慣性運動到E點,重新全部變為重力波。>http://www.staryi.com/xysq/attachments/month_0603/uf3C9s7vwO25Q==_HIkRAGmW5UmC.jpg(圖片1.4.4-1)
圖1.4.5-1是一種常見的重力-時間波在山峰部分的傳播機理。由於這種山峰構造的折射率是向垂直向下方向增大的,所以在山頂A線上的重力波由上向下聚焦,當聚焦到B線時,重力波的能級達到時間波,而在B線下面形成時間波,時間波產生向上的升力。由於時間波不利於在折射率高的C線傳播,時間波在C線停止了。這樣,由A線產生的重力波向下的力與由C線時間波產生向上的力就處於平衡狀態,形成水平重力-時間波能量線B。在和B線相連的過脈,由於過脈處低於B線,所以,B線的能量流向過脈。>http://www.staryi.com/xysq/attachments/month_0603/yb3C9rXE1tjBpg==_7djvJ9h1tk4t.jpg(圖1.4.5-1)
1.5 定律四的物理意義
定律四進一步描述重力-時間傳播的特性:由於時間波對光以下波均為非干涉波,並不受周圍的重力影響,所以,時間波是非常理想的重力隔離器。中國的風水學中“龍脈”就是時間波作為重力隔離器的一個實例。時間波使相鄰的重力場隔離開來,這就是中國風水學中的“過脈”。風水學中的最好的“過脈”表現為:沉脈貫頂。就是脈要深沉,最好看不見,脈要細。當脈沉入地表後,重力波產生“自模”, 即在重力波的傳播線路的中心處由於重力波自聚焦而產生真空,並形成時間波。所以,深沉的龍脈受環境干擾少,核心重力波可以無損地傳播。相反,高而露的脈容易受空氣流動的影響而色散嚴重,重力波不能形成自模,從而斷絕了核心重力波的傳播。
在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中,當物質速度達到或超過光速時,方程的值是沒有定義的,即質能關係式的定義域是速度=[0,c )。定律四擴充了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在超過光速的領域:當物質速度超過光速時,就轉化為時間波,即質量的能量完全轉化為動能, 從而使質能關係式的速度定義域=[0,¥ )。中國的風水學為這一假設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定律四引出了一個重要的領域:時質迴路,正如電路和磁路一樣。
1.6 定律五的物理意義
定律一說明了重力波是一種偏振波,所以人體的遺傳基因就是偏振波的波模選擇器,這就是陰陽風水可以對特定的人群產生影響。當然,人類的大部分遺傳基因是相同的,所以大的風水場影響的基因就多,如古代京都及帝王的陵墓就對當時整個國家的人群產生影響,帝王的重大決定必然影響大多數平民的生活;同樣,科學家的風水場也影響人類,如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影響全人類,這些是人類共享的風水場。
人體存在經絡,這已被現代科學證實,但經絡只存在於活體,人死亡後經絡就不存在了。中醫所記載的經絡極為複雜,圖1.6-1是中國古代醫學所記載的經絡之一的任脈經絡圖。所以,經絡場是人的基因場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一家人建立了陰陽風水場後,該風水場就受其遺傳基因的控制而選擇特有的重力偏振波產生如雷射一樣的偏振而吸收星系的能量,該重力波能量被與具有相同偏振基因的人體經絡場吸收,這是人體吸收能量的另一種途徑。這是中國人“八字”的理論依據,中國人的八字就是經絡的時間場。由於時間場與重力場可以相互作用,從而重力場影響人體的經絡場。擇吉日就基於這一原理,使環境的重力場有利於當事人的經絡場。
定律五也引出了一個醫學分支:經絡-時空醫學。重力可以影響經絡,而經絡可以調節人體的基因。現代科學已識別人的基因,但人類還沒有完整的方法去控制基因,而重力-時空場提供了一種控制基因的途徑。當人類進一步認識重力波後,就可以人造重力波,從而實現重力波的可控性,如製造一種“重力刀”,將重力刀對準腫瘤,並使重力刀的能級與該腫瘤的重力能級一致,在重力刀上產生一種重力波,從而破壞腫瘤的複製信息,使腫瘤不能產生新的複製信號,即破壞疾病的信息系統而不是破壞其物理系統,這將徹底解決癌症等醫學問題。
要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在風水場中建屋,或在風水場中埋祖先的屍骨,或在風水場中埋帶有祖先DNA的遺物(如衣冠冢)等,可以對其後代的基因產生影響,需要了解雷射的模式選擇理論。
1.6.1 雷射的諧振腔與風水來龍入首開帳
雷射的單色光放大通常用光學共振腔實現。光學共振腔一般由雷射工作物質、雷射管、布儒斯特窗或起偏器、一對反射鏡等構成,並使其中的一個反射鏡輸出特定頻率和強度的雷射。
風水中龍的開帳過脈處的構造與雷射共振腔的構造相似。圖1.6.1-2 為一組來龍入首開帳的圖片,相當於雷射共振腔的一邊。在龍開帳的後山相當於共振腔中的反射鏡, 開帳中心所形成的山脈相當於雷射管,而另一半在重力迴路的方向上。
圖1.6.1-2( a) 為抗日英雄蔡庭鍇將軍的故居的入首空間結構。蔡將軍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抗擊日軍而聞名中外,為世界級將軍。圖1.6.1-2 (b) 為某著名祠堂的來龍入首圖,歷代均有地省級官員。圖1.6.1-2 (c) 為另一著名祠堂的來龍入首圖,現人口數萬。若作者作為風水導遊帶團到大的風水場實地考察,旅客一定會在地球上深刻體會到來自外太空的美麗和來自外太空力量的壯觀。(圖1.6.1-2組如下)
target=_blank>http://www.staryi.com/xysq/attachments/month_0603/v7nI1dOi0NuyzA==_FoDoT0LhDfPS.jpg(圖1.6.1-2( a))
target=_blank>http://www.staryi.com/xysq/attachments/month_0603/0rvW+MP77PTMww==_gidimEirSOiq.jpg(圖1.6.1-2 (b)
target=_blank>http://www.staryi.com/xysq/attachments/month_0603/we3Su9b4wvs9A==_L9Ozo6LRGs3a.jpg(圖1.6.1-2 (c))
1.6.2 雷射的模式選擇與重力-時間波選擇
雷射共振腔通過激發過程產生雷射。從量子理論可知,原子和分子通常處於基態,或稱靜息態。當某個分子吸收了能量,它的電子進入更高的能量狀態,稱為激發態。激態很不穩定,有自發地轉向基態的趨勢。激態回復到基態,通過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釋放光子的波長是由介質中的原子或分子決定的。當雷射共振腔中的工作物質不是很純淨時,或工作物質的分子、原子有多個能級時,就會產生多種雷射頻率,這種雷射頻譜就稱雷射的縱模。雷射的縱模數與共振腔長成反比,雷射的縱模數越少,單色性越好。
雷射的縱模選擇是由共振腔內的結構實現的,當改變共振腔內的結構時,雷射器輸出的頻率就會改變。
與雷射的選模相似,風水場的立穴定向也是一種選擇模式的方式,它們與人類的基因物質共同選擇風水場的重力-時間波輸出頻率。
在雷射中還存在橫模,就是光束橫截面上光強的穩定分布。與雷射橫模相對應的風水學概念就是分房概念,即各個子女中所接收的能量大小、性質分布。
1.7 引理一的物理意義
重力波的五級星繫結構來自中國的>中所觀察到的結果: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無極生太極就是宇宙大爆炸,此時沒有時間能;太極生兩儀就是兩儀是繞母星太極鏇轉的子星;同樣,四象繞兩儀鏇轉,八卦繞四象鏇轉,六十四卦繞八卦鏇轉。<<易經>>所說的六十四卦就是太陽系,八卦為銀河系,而太極、兩儀、四象為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的星系,它們都是比銀河系更大、更高級的星系。所以,重力波的來源有5層星系:太極、兩儀、四象、銀河系、太陽系。
中國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這五個星系,以火對應太極,土對應兩儀,金對應四象,水對應銀河系,木對應太陽系。
人類目前已認識了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的結構。其中地球是不發光的,她只吸收能量;太陽是氣態星球,其元素成分豐富,若用她產生重力-時間波,其縱模必然多;銀河中心已證實有一個黑洞,這個黑洞可以產生單模重力-時間波。人類還沒有發現控制銀河系的星系,但中國<<易經>>的觀察結果是存在控制銀河系的星系,就是<<易經>>中的四象;而控制四象的星系是兩儀,控制兩儀的星系是太極,太極是根星系。按照銀河中心已有黑洞的推斷,四象、兩儀、太極的中心應存在黑洞,而且上一級大於下一級,以太極星系中心的黑洞為最大。
我們知道太陽的質量約為地球鐵元素質量的10的6次方倍,銀河中心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0的6次方倍,它們都存在10的6次方關係。10的6次方相當於2的20次方,這與太陽時間場每運為20年是有聯繫的,太陽的時間場是20進的。這也可以用機械理論的螺鏇原理解釋,地球每繞太陽運行20轉,就可吸收高一級星系的重力波;或者說,地球上的風水場是二進制的。
同樣可以假設,太極、兩儀、四象、銀河兩相鄰級的中心黑洞的質量差約為10的6次方。若這一假設成立,其時間場就應該是同構的。中國沿用數千年的乾支記時法確實是同構的,在乾支記時法中,年乾控制月,日乾控制時,年和日均為60甲子進制。中國的年月日時時間場間接披露了宇宙結構的秘密。
1.8 引理二的物理意義
定律二說明了星系只有鏇轉才能轉化重力能。在這五級星系中,兩儀、四象均未有鏇轉一周,在量子風水學中,用48山的空間場解碼;八卦、六十四卦均鏇轉一周以上,在量子風水學中用時間場解碼。由於銀河中心有黑洞,可產生單模重力-時間波;太陽的氫元素占主流,地球中的鐵元素也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元素,所以在48山之中仍要選擇更精細的空間場,以進一步對銀河、太陽、地球的空間場解碼。
為了便於記憶,本書後續章節中對重力-時間波的概念引用了雷射的概念,如“單模”重力-時間波稱為“單色”重力-時間波,重力-時間波的散射稱為“色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