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地:上海博物館
特徵:這是南朝梁代難得一見的佛像精品。釋迦面相豐滿,表情慈祥,兩旁線刻的阿難,邊葉像和浮雕的脅侍菩薩形象,均體現出富有層次感的獨特藝術效果。身後背光上用線刻方式表現了佛主第一次說法時的宏偉場面。由於傳世的南朝佛像作品甚少,此像保存完好,且有紀年銘文,因而彌足珍貴。
南朝
漢代滅亡之後,西晉曾一度統一了政權,但是馬上發生了十六國大亂。從此,國家動盪不安。朝代更替頻繁。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秩序也非常混亂,很多大墓被偷盜,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難以保全。
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墓主要是設法防止盜掘。這種做法始於魏文帝。魏武帝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天的河北臨漳)。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毀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所以民間一直有曹操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成都劉備墓上,有清人完顏崇撰的對聯說:"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其實,"古不墓祭"只是他的藉口而已,就在這一年,他為自己建設壽陵時,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說:鑒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因而決定"因山為體,無封無樹,無立寢殿……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原來,他是怕改朝換代,政權交替時,自己的屍體陵寢也象漢代帝王的陵墓一樣,被入盜掘。魏文帝這個決定,對時局動盪不定的魏晉南北朝,影響很大。二百多年間,沒有出現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風氣,也大有收斂。
出於防止盜掘的這個特點,就使這一時期的陵墓建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為了把墓室隱蔽起來,讓人難以尋找,南京富貴山的晉恭帝,就是把墓坑選在兩山的峽谷中,埋葬後,再用土填上,使與兩山一樣高。把一個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資,是不難想像的。這件事發生在晉朝亡國之際,國家正處於大混站中,這位晉恭帝在位也僅二年,是被臣下劉裕所廢,後來有被其所殺。他是晉代最後的一位皇帝。就是這個亡國的皇帝陵,竟如此揮霍財力,正像《史記·晉書》所說的:"主昏臣亂,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南朝是與北朝相對峙的一個政權,南朝的社會經濟相對超過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將黃河流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帶到南方,有力地推動了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反映在陵寢建築上表現為規模較大、布局規整、有較豪華的地宮。地宮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門牆、墓道和排水溝五部分。並恢復了東漢謁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築也相當宏偉,在陵前神道兩側建置成對的石獸、石柱和穹碑等。從已發掘的南朝陵墓來看,具備下述特點:
一、陵墓依山建築,一般在山上開鑿較規整的長坑為墓室,然後填土夯平再起墳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條擗土牆,室前建甬道,內設兩重石門,墓室底下還修建排水溝,以防潮濕。
二、陵寢建制注重風水,建設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園的方向無一定規律,而是視當地山水形式而定,這正是風水堪輿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兩側排列對稱的石雕,寢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蓮花紋飾,這說明佛教藝術對南朝陵寢制度有較大的影響。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在漢代雕刻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由粗簡向精湛發展,超脫出了漢代石雕古樸粗略的技法,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