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生薑祛病保健的方法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離姜的習慣,在《論語·鄉黨》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說。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幫不撤。”在現存最早的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里也有關於姜的記載:“乾薑,味辛溫,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下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推崇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勞,可蔬,可和,可果,可藥。”
生薑熬的湯還有一個別名叫“還魂湯”。在蘇東坡的《雜證》中也曾記載,錢塘淨慈寺的和尚,八十多歲,顏色如童子,問其故,“自言服生薑四十年,故不老雲”。民間也有“朝含三片姜,不用開藥方”,“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等說法。
做法
1.先把生薑切成薄片。最好使用鮮姜,鮮姜有非常好的藥用功效,還可以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消化。薑片不用切得太厚,但一定要切得均勻。
2.醋要選用原香醋,如果用醋精和勾兌醋則起不到中醫所講的作用。豫西一代用柿子醋泡姜也有千年的歷史了,當地人雖生活條件很低,但是平均壽命較長。
3.把切好的姜放到瓶子裡,隨後把醋倒入瓶里,注意,這個瓶子一定要洗乾淨,瓶子裡面不能有油,以免生薑變質;醋一定要沒過薑片,不能讓薑片露出來,隨後把這瓶用醋泡的薑片放到冰櫃的冷藏室里儲存。一周以後就可以每天吃2~4片鮮姜,有非常好的降血脂、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長期服用,到老了不受傷,而且還能益壽延年。
機理
中里巴人認為:吃薑時加原香醋是很好的養生方法。因為酸味兒是收斂的,於是姜宣發的力量便收斂進去了,姜性由此變得平和起來,也沒有姜的一大股辣味兒了。
醋是直接走肝經的,肝遇到酸就會收斂,這時姜的升發功能也入到肝里,收中有發,能提升肝陽之氣。
我們平時說的男性陽氣不足,其實都是屬於肝陽不足。這時,如果直接補肝陽,就會上火,根本補不進去。而姜是昇陽的,醋又是收斂的,您吃一點醋泡薑片,就可以把這個藥勁兒一下補在肝上,既昇陽氣,又疏發肝氣。
而且這個方法還不會把陽氣過多地耗散在脾胃上。因為人吃完姜後會微微出汗,多餘的陽氣是隨著汗發出來的,這等於說這些能量在肝里就都給您補上了,一點都不浪費。
功效
生薑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等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生薑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日常我們在吃松花蛋或魚蟹等水產時,通常會放上一些薑末、薑汁。人體在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生理功能時,會產生一種有害物質氧自由基,促使機體發生癌症和衰老。生薑中的姜辣素進入體內後,能產生一種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強的對付氧自由基的本領,比維生素E還要強得多。所以,吃薑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薑可除“老年斑”。
生薑的提取物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促進血液循環,振奮胃功能,達到健胃、止痛、發汗、解熱的作用。姜的揮髮油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腸壁的蠕動,從而幫助消化;生薑中分離出來的姜烯、姜酮的混合物有明顯的止嘔吐作用。
生薑提取液具有顯著抑制皮膚真菌和殺來頭陰道滴蟲的功效,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生薑有抑制癌細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
生薑還可防脫髮、生髮。用生薑濃縮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薑塗抹頭髮,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頭部皮膚血液循環正常化,促進頭皮新陳代謝,活化毛囊組織,有效地防止脫髮、白髮,刺激新發生長,並可抑制頭皮癢,強化髮根。有人用生薑直接塗抹頭部斑禿患處,連續幾天,禿髮處可生出新發。含有生薑成分的洗髮水,有清潔頭皮、祛除頭屑、防治脫髮等功效。特別在冬天,用來洗頭並配合頭皮按摩,感覺輕鬆暖和。
吃法
早上吃薑,勝吃參湯。
喝薑湯發汗,要去皮。喝生薑紅棗茶驅寒,則不去皮。
做菜用姜,要帶皮,以免偏性。
吃大閘蟹用的薑汁可以去皮。
午吃薑,癆病戕
很多人都知道晚上不宜吃薑。其實,不僅是晚上,中午以後就應該不吃薑了。過午不食姜,否則容易傷肺。
晚吃薑,見閻王
網上流傳一句與之相似的民諺,曰“早上吃薑等於補藥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好多人聽了“砒霜”二字都害怕起來,紛紛詢問原因。看了網上一些解釋的文章,道理都對,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解釋不了為什麼“等於吃砒霜”。有人乾脆把這句諺語改為晚上吃薑,有損健康。
為什麼晚上不能吃薑?姜是宣發陽氣的,夜晚人體應該養陰,收斂陽氣,吃薑是適得其反,違背天時。此時吃薑,有幾大害:1、使人興奮,無法安睡。2、刺激神經,影響心臟功能。3、鬱積內火,耗肺陰,傷腎水。
僅僅如此,還不足以說明晚吃薑的危害堪比砒霜之毒。最關鍵的原因是:人們一般都在晚上喝酒,這時如果以姜菜下酒,大害!
生薑種類
我國生薑栽培品種主要分為疏苗肉姜和密苗片姜兩類,如以地名或根莖及姜芽的形狀和色澤命名,有南姜、北姜之分。
嫩薑
又叫新姜、仔姜、子姜,是生薑還沒成熟的個體,尖部發紫,又叫紫薑,皮薄肉嫩,水分多,纖維少,味淡薄,除做調料,還可加工成絲炒、涼拌、做薑糖,如淮揚菜拌乾絲。
老薑
俗稱薑母,即姜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相比新姜,老薑的味道更濃香,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主要用在調味,一般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主要是取其味,而熟後要棄去姜,它附有姜芽(澆姜),可以作菜餚的配菜或醬醃,味道鮮美。
紅爪姜
南方各地常用品種。因分枝節處呈淺紫紅皮,外形肥大如爪而得名。又名大蓮姜。株高70厘米左右,長勢強,分枝數少,姜塊皮色淡黃,肉質鮮黃,纖維少,辛味濃,品質佳;耐乾旱,發病少,適應性強,產量高,單株重1.5~2千克。
黃爪姜
浙江省臨乎一帶農家品種。植株較矮,芽不帶紅色,姜塊節間短而密,皮淡黃色,肉質微密,辛辣味濃。單株根莖重250克左右。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鬆軟變結實,水分小,香氣比老薑還要重,是姜中上品。
安徽銅陵白姜
株高70~90厘米,生長勢強,分枝多,一般15~20枝。嫩芽粗壯,深粉紅色,根莖肥大,皮淡黃色,纖維少,肉質細嫩,香氣濃郁,辛辣味濃,品質極佳。一般單株根莖重500克左右。姜指飽滿,色白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屬多功能食用產品。
竹根姜
四川省地方品種。株高一般在70厘米左右,葉色綠。根莖為不規則掌狀,嫩薑表皮鱗芽紫紅色,老薑表皮淺黃色,肉質細嫩,纖維少,品質佳。一般單株根莖重250~500克。
廣東疏輪大肉姜
原產廣州市郊,株高60~80厘米,生長勢中等,分枝較疏,單層排列,姜塊肥大,一般單株根莖重1000~2000克,皮、肉均呈淡黃色,纖維少,肉質嫩。
山東萊蕪大姜 植株高大粗壯,生長勢強,株高60~80厘米,葉片大而肥厚。每株可分株10~15枝,姜塊肥大,黃皮黃肉,表皮光滑鮮亮,肉質細嫩,辛辣味較淡。一般單株根莖重400克左右。
萊蕪片姜 又名萊蕪小姜,北緯36度山東省萊蕪市獨特地方品種,為山東省名特產蔬菜之一。一般株高80~90厘米,生長旺盛時可達1米以上。分枝性強,屬於密苗型,通常每株具有15個分枝,生長旺盛的植株,可分生30個以上。根莖黃皮、黃肉,姜球數較多,排列緊密,節間短而密,姜球上部鱗片呈淡紅色。根莖肉質細嫩,辣味較強,辛香味濃,纖維少,含水量低,品質優良,耐貯,耐運,豐產性好,一般單株根莖重500克左右,重者可達1000克以上。
紅芽姜
分布福建、湖南等省。植株生長勢強,分枝數多。根莖皮淡黃色,芽淡紅色,根莖肉色蠟黃,纖維少,風味佳。單株根莖重可達500克左右。
風靡全國
2010年8月4日22:00,央視在全球華人圈非常有影響的欄目《中華醫藥》,播出了一期節目:“國醫大師路志正我的健康‘姜’中來”。路志正已經吃了40多年的姜,姜能夠保持脾胃功能正常,則氣血生化充足,身體其他的臟器的功能也容易保持一個正常的狀態,心臟也會直接受益。因此他擁有“90歲的年齡,40歲的心臟”。正是路志正老人的推崇,導致人們對醋泡姜趨之若鶩。
一些專家在書中也表示,醋泡生薑在溫補陽氣方面功效更大,而陽虛是萬病之源。姜中加入醋,醋收斂,就可以既昇陽氣,又疏發肝氣。
專家解釋
陳允斌
講到藥食同源,有一樣東西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姜。姜真是老天爺送給我們老百姓的寶貝。你看,誰家的廚房少得了姜呢?而中醫的藥方中以姜為君臣佐使之藥的也比比皆是。
早在孔子的年代,人們就知道姜的重要了。所以他老人家要特意強調“不撤姜食”,真是至理名言啊。居家過日子,是不可一日無姜的。
我家裡不論老小,誰要是著涼受風,馬上一碗薑湯伺候。出點汗,散掉表寒就沒事了。胃口不開,喝兩天生薑紅棗茶暖暖胃就好了。
姜的好處大家知道得很多,不多講了。只強調一點,如果是日常保健吃薑,一定要在早飯時吃,所謂“早吃薑,補藥湯”是也。
早上吃薑,保健養生的效果最好。原因有二:一是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而早晨7-9點正是人體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薑,正好生髮胃氣,促進消化。二是姜性辛溫,能加快血液流動,有提神的功效。要是你早晨起來腦子不清醒,昏昏沉沉的,一兩片姜馬上就能讓你神清氣爽。
王焱燚
中國有句俗話:含口姜,保全康。姜乃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現代臨床藥理學研究發現,姜具有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抗炎鎮痛,興奮人體多個系統,還有調節前列腺的功能。因此姜常被用於男性保健。飯後吃一片乾薑,既可以幫助溫胃散寒,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不過,姜屬辛溫食品,不能用太多,以免破血傷陰。
石原結實
現代人的許多亞健康問題都是因為虛寒體質引起。而困擾大家的虛寒正是現代人已經習慣的飲食、生活方式所引起。
大家都知道,在寒冷的冬天,生薑驅寒效果一級棒。吃一口生薑,你會立即覺得整個人從內到外都被加溫,變得暖呼呼。但很多人不知道,夏天才是吃生薑的最好季節。現代社會,夏季不僅要防暑,更要防寒。夏季吃些姜,不僅保你安然度夏,還不給秋冬留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