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姓

鄺姓

出自古鄺國之後人,以國名為氏。據《路史》載:“古鄺國後有鄺氏。”古代鄺國的後人,有以國名為姓,稱為鄺氏。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鄺(Kuàng 鄺)姓源出有三:

1、湖南鄺氏出自黃姓,為東漢黃宣之後。東漢黃宣的後代黃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旦改為鄺姓,小兒子丞改為曠姓
2、出自古鄺國之後人,以國名為氏。據《路史》載:“古鄺國後有鄺氏。”古代鄺國的後人,有以國名為姓,稱為鄺氏。
3、出自方姓,為南宗方諄之後,御賜改為鄺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諄,字愈平,因長女方淑麗被冊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賜姓。愈平因而由姓方改為姓鄺,本應為鄺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為鄺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則為鄺氏二世祖。

遷徙分布

鄺姓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海南省等地。 鄺氏之先,始自方姓。據《姓苑》載:“廣東南海多此姓。”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長子以平,諱詢,號三七,改取鄺姓。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鄺詢在宋朝廷任內侍(傳達皇命的小官吏)。三月,發生“苗劉之變”,鄺詢忖思朝政動亂不安,於1129年4月全家南遷廣東南海縣大鎮鄉尚書朗里,構廬建業,教子成名。鄺詢也就是廣東鄺氏始祖,南海縣大鎮鄉也就是廣東鄺姓發祥地。以平,生四子曰諺、讓、誠、諄。鄺諄生三子,長子一元、次子一聲、三子一俊。鄺諄1142年登進士,1146年登科,1152年膺任臨安京城大尹(漢代都城行政長官稱尹),1168年,誥封光祿大夫(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太子太保(輔助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何、馮夫人榮膺正一品夫人之封。諄官居臨安60年之久。1217年,元兵攻宋,鄺諄上疏緩金伐元,次年被貶辭朝,帶領全家南遷廣東惠州河源縣,1219年憤悶而死。鄺諄逝世後,兄弟三人,秉承遺囑,遵從父命,分居各處。鄺一元公以世臣之子,留居河源,長守父墓。鄺一聲遷新會縣古岡(歷史上曾置岡州,州治今新會城,故會城又名岡城,新會又名岡州,古岡山在新會城附近,“古岡獨松真茂盛”,是新會縣八景之一),為新會、開平、台山三縣鄺氏之祖。鄺一俊公返居南海縣大鎮鄉。三世祖鄺一聲生於1155年10月2日,終於1246年7月8日。26歲登第進士,點為朝奉大夫,刑部主政,歷任刑部主事、國子監祭酒、尚寶司署、欽差提督、刑部尚書,誥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等,前後達三十餘年。鄺諄逝世後,鄺一聲於1225年由河源遷新會古岡,後又遷古博里潘村甲。木房(現屬開平市轄)。鄺一聲生二子。長子諱奎,字公昭,是開平潘村鄺氏之祖。次子諱興,字公表,生於1197年9月9日,終於1269年3月。鄺公表公於宋理宗淳祐年間(1241-1252年間),由潘村遷到新寧縣沖雲堡忠心村(現屬台山市三八鎮沖雲管理區忠心村)。四世祖鄺公表是台山市鄺氏始祖,忠心村是台山鄺氏發祥地。鄺氏子孫繁衍昌盛,枝繁葉茂。自四世祖鄺公表至今約800年間,由第四世繁衍至33-34世,在台山有13835人,分居在全市12鎮的154條自然村。(余略)鄺氏流傳至今,子孫己達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萬人。

歷史名人

鄺露:字湛若(1604-1650),號海雪,明代廣東南海人。工詩文,擅書法。崇禎七年(1634年)因得罪南海知縣而亡命廣西,曾游於、藍、胡、侯、槃五姓土司,受瑤族女將雲鄲娘聘為書記,有機會深入了解民族風情、山川地貌、古蹟名勝、珍禽異獸、趣事軼聞,寫成《赤雅》一書,對研究廣西古代少數民族及山川古蹟有重要參考價值。南明唐王時任中書舍人。永曆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城,抱古琴、古器、古籍自盡。

鄺埜:字孟質,明代宜章(今湖南宜章)人,永樂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父鄺子輔任過安福縣令,後任句容縣教諭(學政官)。《明史·鄺埜傳》記載了鄺子輔批評教育鄺埜的故事。鄺埜為人處世勤勉、廉潔、端正、謹慎,對父母十分孝順。他的父親鄺子輔是句容教官,他對鄺埜教育十分嚴格。鄺埜在陝做官時間長了思念父親,就打算聘請父親到陝縣去做鄉試考官,父親知道後,十分生氣,說:“兒子是那裡的御史,而父親卻去做考官,這樣我還怎么能夠受到限制和約束呢?”於是就很快寫信對兒子進行批評責備。還有一次,鄺埜給父親寄去一件粗布衣服,鄺子輔又寫信對兒子進行責備:“你執掌刑法,應把精力用在洗雪冤案和辦理積案上,這樣才能不愧於自己的職責。你從哪裡弄到這件衣服拿來砧污我?於是把布衣包裹好又寄還給鄺埜。鄺埜收到父親信後,流著眼淚誦讀,接受父親的教誨

鄺曰廣:明代襄陽推官。廣東番禺人,耿介自持,善理冤獄。崇禎十四年,獻賊圍城,與副使張克儉同御賊,中刃死。妻譚氏、妾季氏同二女被害。子逢明、逢泰,同殉節。

郡望堂號

1、郡望
廬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代廬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廬江西南、長江以北廬江一帶)。隋廢。隋唐曾以廬州為廬江郡。

2、堂號
鄺姓的主要堂號有:“宣城堂”等。
============================================================
【鄺姓宗祠通用對聯】
〖鄺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同一脈;
衍以三宗。
——佚名撰雷、方、鄺三姓宗祠“溯源堂”通用聯
全聯典指鄺氏之先,始自方姓,方氏始自雷姓,、方、鄺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開平市水口鎮中山東路的溯源家塾的這副門,肯定了雷、方、鄺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關係。三姓上溯源自神農氏(即炎帝)是上古時代姜姓部族的首領,居陝西岐山一帶,後發展到中原一帶,取莽水氏生子臨,臨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來,帝來生帝里,帝里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黃帝有功,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縣西北),遂以地為姓取方氏,方氏始於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紘。方紘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王莽之亂舉家遷到江左,為江南方氏始祖。
-----------------------------------------------------------------

〖鄺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海雪堂遺臣死節;
土木堡兵部殉忠。
——佚名撰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末南海人鄺露,字湛若,工詩善書,慷慨而自負,曾遊歷粵西及吳越。李自成滅明後,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召鄺露為中書舍人。永曆帝時,他奉使回廣州,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殺。下聯典指明代宜章人鄺埜(同“野”),字孟質,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英宗正統年間,蒙古族瓦刺部也先南犯,太監王振極力慫恿英宗率兵親征,鄺埜力諫阻止,但未被採納。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鄺埜戰死。
============================================================

【鄺姓典故、趣事】
〖雷、方、鄺三姓一源〗
關於雷、方、鄺三姓來歷,鄺氏族譜記述如下:“按吳鄺氏之先,始自方來,方氏之始,本於神農,得姓曰雷。系神農氏(即炎帝)八代孫帝榆罔之子也,居雷澤以雷為氏,相黃帝伐蚩尤,得勝有功,封於方山,食其邑,因氏焉,歷商周漢代,有偉人見於經史,亦復不少。”方氏族譜關於方氏根源:“方家之先,出自神農,神農娶莽水氏女,生臨,臨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來,帝來生帝里,帝里生榆罔,榆罔生雷,封於方山,因地為氏焉。”《新百家姓》一書關於雷姓來源:“相傳黃帝有個臣子雷公,他的後代稱雷氏。”關於方氏來源:“古帝榆罔(神農氏之後)之子雷,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縣西北25公里處,東北距鄭州105公里,距少林寺60公里。)後代隨以地為姓。”《新百家姓》關於雷、方兩姓來源與鄺氏族譜所記相同。也就是說,神農八世孫帝榆罔之子居雷澤,以雷為姓,他助黃帝立了功,為表彰他的功跡,黃帝封方山於他。後子孫以地(方山)為姓,取方姓。傳至江南方氏六世祖方殷符翁,生七子,長廷康、次廷年、三廷范、四廷遠,以上四子均取方姓。五子廷英(江南方氏七世祖),生三子,長子以平,號三七,改取鄺姓,宋高宗年間(公元1129年)遷居廣東南海大鎮鄉。也就是廣東鄺氏始祖。因此南海市大鎮鄉是鄺姓發祥地。次子翔,居湖南。三子朝,居南京等地。六子廷輝,改姓曠。七子廷韜,改姓白。

三姓宗族團體組織名曰“溯源堂”。溯源堂組織建於何時,有待進一步考證。最早的開平市水口鎮溯源家塾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其次是美國二埠溯源堂始建於1859年,已有148年歷史,美國大埠的原宗公所始建於1880年,大埠溯源總堂始建於1886年。溯源堂歷史悠久,組織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加各大城市、古巴灣城、新加坡、菲濟、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緬甸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設有溯源分堂。可以說,凡有三姓宗親的地方,都建立起溯源堂。溯源堂組織健全,有章程,職員每年改選一次,全美溯源總堂設於美國大埠每三年召開一次全美溯源堂懇親大會。1995年5月21日至25日,第21屆懇親大會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溯源堂經濟實力雄厚,設有獎教獎學金、助學金、嘉獎金、敬老金、救濟金等各種獎勵福利基金。1926年還在台城創辦了族刊《溯源月刊》,美國總堂創辦了《溯源季刊》,它們起到了聯絡宗親、溝通宗情、僑情、鄉情的作用,把宗親團結在溯源堂周圍。
--------------------------------------------------------------------------------

鄺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鄺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鄺任農中將
鄺任農(1910-2003),原名鄺有槐,字世林,江西省長寧(後改尋鄔,今尋烏)縣留車鎮雁洋村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參加贛南尋鄔“三·二五”農民起義,參與創建尋烏地方革命武裝,歷任任尋烏縣短槍游擊組副組長、短槍游擊隊副隊長,紅21縱隊排長、中隊長,尋烏縣赤衛總隊長,1930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50團營黨代表,紅35軍特務團團長,軍需長,獨立第3師經理部部長,紅21軍供給部部長,紅三軍團第5師供給部部長,紅一軍團第1師供給部部長、軍團供給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供給部部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1939年赴山東,歷任魯南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與創建魯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後,歷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濟南執行小組中共代表,魯中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警備區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後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濟南、渡江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民航總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民航總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顧問等職。為新中國的交通和民航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是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3年4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
【中國人民解放軍鄺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鄺鄘烈士
鄺鄘(1897-1928),又名鄺光爐,字子一,號愛陶,湖南省耒陽縣仁義鄉鄺家村人。1904年7歲時入私塾讀書。1915年考入耒陽第一高等學校,後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就讀。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和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鬥爭。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在北大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6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留校在校長辦公室工作,任政治宣傳科科員兼任軍事、政治教官。1926年7月隨國民革命軍參加北閥,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創作了《北閥軍軍歌》(即《國民革命成功》)歌詞:“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風行一時。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後,1927年8月隨葉挺部參加南昌起義,任營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1月隨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從廣東進入郴州,參加湘南起義,隨後受命在耒陽組建工農革命軍第4師,任師長,並率部接連打了兩次大勝仗。4月隨朱德、陳毅向井岡山轉移,在江西省寧岡與毛澤東會師,5月4日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任第12師34團團長。同月中旬第34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游擊隊時,改任司令,奉命回耒陽開闢游擊根據地。5月24日晚,來到耒陽上架橋,將游擊隊化裝成國民黨軍,襲擊上架橋挨戶團,當場擊斃挨戶團頭目,接著,又指揮部隊分四路出擊。兩晝夜共襲擊32個挨戶團,後繼續將部隊分為小組開展活動。不久,當帶領警衛和勤務員準備回仁義鄉鄺家村發動民眾時,中途被敵發現。敵兵蜂擁而來,3人分別從3個方向突圍,警衛員和勤務員分別脫險,他卻不幸被捕。敵人施盡各種威脅利誘的手段,都沒有能使其屈服,臨刑前,用腳夾住毛筆,在“自首書”上寫下:“殺了鄺鄘,還有鄺鄘”八個大字。氣急敗壞的敵人無計可施便將其殺害,時年31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為紀念他,將耒陽縣古塘村改名為鄺鄘村
鄺才誠烈士
鄺才誠(1900-1930.3.25),江西省尋烏縣人。出生於富裕家庭。江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畢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參與創辦進步刊物《尋烏》。1925年春考入黃埔軍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迫離開黃埔軍校。回家鄉從事革命工作。同年冬任中共尋烏縣支部委員。1928年3月參加領導尋烏暴動。失敗後避居新加坡,不久返回尋烏。1930年2月任東江工農紅軍第50團團參謀長,3月25日在攻打澄江團防時遭敵伏擊,不幸被俘,後被敵殘酷殺害,犧牲時30歲。

鄺世淑烈士
鄺世淑(1905-1931.1),江西省尋烏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考入廣東梅縣師範學校。1927年畢業後,積極投入革命鬥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3月參加尋烏暴動。1929年11月任尋烏縣革命委員會主席。1930年5月任尋烏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10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5軍第31師第7團政治委員。1931年1月任蕉(嶺)、平(遠)、尋(烏)縣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同年底因肅反擴大化被錯殺,時年26歲。

鄺光前烈士
鄺光前(1903-1934),湖南省酃縣人。出生於殷實農家。1920年從縣城梅崗書院畢業後,考入長沙育群中學。1926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冬受中共黨組織的派遣,回到酃縣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5月“馬日事變”前夕,被任命為酃縣農民自衛軍第二中隊副中隊長。後一度轉赴長沙、武漢等地尋找黨組織。同年秋,根據中共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回到酃縣開展武裝鬥爭。1928年1月任中共酃縣特別區委組織委員。立即奔赴本縣八都組建下村農民暴動隊,並任隊長。同年3月率領暴動隊一舉全殲下村和水口兩個挨戶團。隨後任中共酃縣縣委組織部長、軍事部長兼縣赤衛大隊大隊長。1929年春,酃縣蘇區遭敵嚴重破壞後,帶領赤衛大隊僅存的15名戰士,轉移到深山老林,修建一座石洞,堅持艱苦鬥爭。曾先後伺機奪取板溪、上七嶺等挨戶團10餘支槍,迅速將隊伍擴大到30餘人。10月重建酃縣赤衛大隊,被任命為大隊長兼政治委員。1931年11月上旬,酃縣赤衛大隊改編為酃縣警衛營後,被任命為警衛營1連連長。同年11月下旬在配合紅軍攻打酃縣縣城戰鬥中,帶領一連戰士攻入城內,救出被關押的革命同志,並活捉了國民黨縣長。1932年5月任湘贛省軍區獨立第9營政治委員。1933年春,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率部在漿村一舉全殲敵軍一個連。同年7月被任命為湘贛省軍區紅軍獨立第4團9營營長,隨部轉戰於上饒、崇義等地,投入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夏在中央蘇區肅反擴大化運動中,被誣為“AB團”錯殺,時年31歲。

1956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鄺繼勛將軍
鄺繼勛(1895.9.16-1936.6.17),又名曠繼勛,號集成,貴州省思南縣桂花鄉廟塘灣人。其父鄺廣明靠行醫為生。少時讀過3年私塾,輟學後隨父串鄉賣藥。1926年底經秦青川、王文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將領。

民主革命時期,1916年21歲時,因其舅父遭官府誣為“通匪”殺害,忿而從家中出走後加入川軍賴心輝部,因作戰機智勇敢,4年後升為連長,過三年後又升為營長。在軍中受中共黨刊《嚮導》的影響。

大革命時期,1925年所在部隊脫離賴心輝部編入楊森指揮的鄧錫候江防軍,任第2師第4旅旅長,該旅縮編為第2團後任團長,駐防彭縣、崇寧一帶。其間,通過關係積極與廣東的共產黨接頭,1925年冬與黨取得聯繫,黨組織派共產黨員秦青川(又名治谷、稻孫)到第7混成旅開展政治工作。在黨的培養下,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1926年中共四川省委派不少黨員到第7混成旅工作,該旅成了黨掌握的一支可靠武裝力量,四川省委和川西特委的重要會議常在該旅駐地召開,也常負責會議的安全保障工作。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黨組織把一些暴露後無法隱蔽的黨員派到鄺的部隊中由鄺安排工作,設法保護起來。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冬鄺代理劉丹王的第7混成旅旅長職務。1929年6月29日,率部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1路軍,任總指揮(羅世文任黨代表,朱元三任前委書記),起義軍因遭強敵進攻在軍事上失敗後,到上海,根據黨中央決定,參加“打狗隊”(也稱紅隊)打擊叛徒、特務和青紅幫的破壞活動,執行保衛黨中央機關的任務。1929年冬,又受黨派遣到湖北江陵、當陽等地做兵運工作。1930年1月任紅6軍軍長。2月,為執行黨中央關於紅4軍、紅6軍合編的計畫,率部南下,解放了湖南的華容、石首、南縣、安鄉、津市,石門等縣,擴大了荊江南北根據地,此後紅6軍與賀龍率領的紅4軍合編為紅2軍團,任紅2軍團紅6軍軍長,合編後,根據軍團前委決定,揮師由湖北沙市東上,連克岳口、仙桃、天門、皂市、應城、京山、安陸等鎮,促進了把洪湖、湘鄂邊、秭(歸)、巴(東)、興(山)、鄂北、鄂西北等根據地連成一片的進程。1930年11月,奉調到上海中央軍委工作,11月下旬又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次年初擔任由紅1軍和紅15軍合編成的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軍長(余篤山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參謀長)。紅4軍在攻打新集(今河南新縣)時,首創紅軍戰史上採用坑道作業爆破成功的戰例,繼後又於3月初獲殲滅敵岳維俊師的空前大捷。1931年6月,鄺因不滿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而遭到排斥,被撤銷紅4軍軍長職務,調任紅13師師長,不久又被派往皖西進行基層工作,在赤衛隊、游擊隊中組建起了紅25軍,並任軍長兼獨立師師長,11月,他率部抵黃安七里坪與紅4軍會合,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鄺任25軍軍長,率部轉戰皖西,於1932年1月和3月,取得商南戰役和蘇家埠戰役勝利,又於5月解放霍丘縣。7月,張國燾強令鄺率教導團死守霍丘,抵禦敵右路軍第1縱隊的重兵圍攻,後因眾寡不敵眾戰敗,被張國燾下令撤銷25軍軍長職務。不久代替受傷的陳賡任紅12師師長。1932年調任紅10師師長,之後又調回紅四方面軍總部。1932年12月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成立,任主席。後因欲爭取謝德堪等原在軍閥部隊的朋友和同事,與謝聯繫的書信被張國燾查獲,被扣以“國民黨改組派”、“右派”的罪名,於1936年6月17日被秘密處死,時年僅38歲。山泉嗚咽!一代紅軍將星殞落。
1937年春,延安批判張國燾左傾路線,毛澤東說:“鄺繼勛同志是好同志,被張國燾錯誤迫害,應當烈士待遇。”

鄺裕泰烈士
鄺裕泰(1902-1928),廣東(今海南)省澄邁縣人。幼時家境貧窮,無錢入校讀書,只得跟隨胞兄到外地作木桶為生,後被迫參加國民黨軍隊。

1927年起義,參加瓊崖西路討逆軍。初在馮道南部下,參與伏擊國民黨澄邁縣黨部書記麥秀球的戰鬥,並親自擊斃麥秀球。同年11月瓊崖工農革命軍西路指揮部成立,任副參謀長(林鴻春任參謀長)。此後隨部隊轉戰於澄邁、臨高、瓊山一帶。一度曾作籌糧收餉工作,出生入死地和敵人周轉於農村。1928年在瓊山縣水茶山對國民黨反動派戰鬥時,眼看勝利在望,遂站於大石上高喊令敵人投降,不幸被頑敵快槍擊中,壯烈犧牲,時年26歲。
--------------------------------------------------------------------------------

生平簡介

【中國共產黨鄺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鄺任生烈士
鄺任生(1911-1942),原名鄺覺民,字修一,曾用名陳福,廣東省斗門縣(今深圳市斗門區)小濠涌鄉田岩村人。出生貧苦僑工家庭,早年在鄉育英國小和乾務文明國小讀書。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赴廣州知行中學就讀。1929年考入培正中學讀初三。為了尋求真理,常常到“北新書店”閱讀,受到革命文學和新興社會科學的薰陶,並結識了共產黨人陳杰(韋琪),陳成為他的革命啟蒙導師。1930年冬,完成培正的學業,回斗門八甲鄉排山國小任教,興辦農民夜校,宣傳反封建反剝削。發動李希宏、楊維良、陳洪護組織農會,動員了14個村300多人參加農會進行抗租。在小濠涌“松竹梅”文具店組織讀書會,向青年進行馬列主義啟蒙教育。在李屋村指導教師李成樂、趙約文、黃濟剛等閱讀進步書刊,並組織他們到南門、瀝岐、王保、上洲、下洲、小赤坎、八甲等村的國小,協助建立兒童宣傳隊,引導教師參加革命活動。1932年3月在排山村介紹陳杰(原中共廣西憑祥市支部書記)到網山,謝英到新赤水坑教書。三人以教學作為掩護,秘密聯繫,開展革命活動。與陳杰分別在網山、黃沙坑兩地召開民眾大會,慶祝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5周年,宣傳十月革命,驚動了國民黨當局。區長梁文通下令通輯陳杰、鄺任生。在網山青年的掩護下脫險(陳杰轉移到香港)。1933年春再次赴穗人航海學校讀書。讀書期間,仍然參加革命活動,人航校前後,就安排陳昂生在網山接續陳杰的活動,令李成才、李成樂兄弟堅持八甲陣地,布置鄺仲海、鄭發維在新興國小的活動,利用假期回鄉指導革命活動。航校畢業後,到永福艦實習。不久因腳氣病離艦回鄉。回到小濠涌創辦健民國小,增設戰時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編寫進步歌曲,在師生和民眾中傳唱,激發抗戰情緒。還奔走馬山、網山、南山、八甲等地,動員教師和八區的文化人士參加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活動。協助陳守志辦好《南峰》,自己創辦《八區青年》,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反對封建思想,提倡新文化。這樣,使南門的《斗門公報》、小濠涌的《華僑》,瀝岐的《岐山》,漢坑的《漢溪》等刊物,逐步擺脫無意義的論戰,轉向宣傳“五·四”以來的新思想、新文化。決心把家鄉建成一個革命堡壘,把建立黨組織作為自己的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在進步組織中物色建黨對象。1937年夏,培養了鄺叔明、鄺振大、鄺健玲、鄺仲海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斗門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小濠涌支部”誕生,任黨支部書記。為發展黨員壯大黨的組織奔忙。黨支部組織如雨後春筍,一個個地湧現。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10月,在斗門地區發展了36個黨員,建立了7個黨支部,1個黨小組。為斗門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由於鬥爭的需要,根據上級指示,1938年6月組織關係從原隸屬中共南方臨時工委改屬中共中山縣委,並任中共中山縣委委員、青年部長,中共中山縣八區委員書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八區的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在青年中成立了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八區區隊和11個鄉的鄉隊,隊員達千人。在婦女中建立中山戰時協會八區分會和13個鄉的婦協會,會員300多人,選派鄺叔明、鄺健玲等7人赴延安、東南特委黨校學習。舉辦了南門新圍村崇基祠的游擊訓練班。根據省委指示並經縣委同意,在八甲鄉的抗先隊員中選出六七十人,成立中山縣民眾抗日自衛團第28大隊,使八區人民抗日救亡有了自已的武裝。1939年8月調澳門,任中共澳門工委書記。1940年2月調香港,任中共香港市委宣傳部長,與李楓人大觀電影公司工作。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鄺、李兩人幫助周揚、夏衍、楊康華等一大批共產黨員進入該公司工作,幾個月時間,該公司就建立了5個黨支部。1941年春,南(海)番(禺)中(山)順(德)中心縣委決定成立順德工委,調任工委書記。1942年初調任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住順德縣林頭陳村農民家。3月25日凌晨,日軍掃蕩林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1歲。

鄺健玲烈士

鄺健玲(1918-1944),女,廣東省斗門縣(今深圳市斗門區)小濠涌鄉人。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健民國小讀書時,因受鄺任生斗門縣八區地下黨領導人的啟迪,思想覺悟日漸提高,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從事婦女工作,常深入婦女民眾中宣傳革命道理。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積極地向婦女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黨組織遣派到延安學習。學習歸來後思想更趨成熟。10月擔任中共斗門縣八區委婦女委員。日機轟炸八區村莊,發動各鄉婦女,組織救護隊,搶救傷員。乾務鄉是被轟炸的重災區,她深入災區,與梁俊幗、梁煥嬋等婦女骨幹一起,全力搶救被炸傷的鄉民,在她們的帶動下,其它鄉村婦女救護隊也積極參加救護工作。1939年1月中山縣戰時婦協成立時,被選為婦委。2月八區分會(簡稱婦協會)成立,兼任八區分會會長,婦協會員300多人。區委在南門鄉新圍村舉辦第一期游擊訓練班。與鄺叔明一起,負責講授軍事知識和游擊戰術課。1940年春,中共中山縣委書記陳翔南,部長鄭迪偉來八區了解、檢查婦女工作時,提出利用八區尚未淪陷的有利條件,繼續做好抗日救亡的宣傳發動工作,利用“女仔屋”、“姐妹會”、“互助組”、“識字班”,繼續團結教育婦女,堅持抗日救亡工作。她的意見,得到領導的讚許,並把她的婦運經驗介紹到其他各區。不久各鄉的“姐妹會”、“識字班”、“互助組”等民眾組織蓬勃地發展起來。同年秋因黨員身份暴露,調到順德縣九區江尾負責婦女工作。在一間絲廠擔任黨小組組長,與在該廠工作的鄭雪瓊(中共黨員)以姑嫂相稱,秘密進行婦運工作。1944年調到中山九區接替譚本基的婦委工作。但因環境惡劣,生活艱苦,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時年26歲。

【湖南鄺氏起源】
出自黃姓。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諍,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敖城,生子。傳十於世,生幼父,遷湖廣臨武壽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孫甚繁,名著三忠,存跡九女。
湖廣之有臨武、宜章、永興、桂陽、藍山、衡山、攸縣;
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蒼州,東山峽珠村,彭方盧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吉水,永豐,泰和......

【廣東鄺氏起源】
出自方姓。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諄,字愈平,因長女方淑麗被冊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賜姓鄺。愈平因而由姓方改為姓鄺,本應為鄺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為鄺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則為鄺氏二世祖。

鄺姓名人

鄺師虔:唐朝文德元年(888年)人[12]。
鄺懷忠: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科特奏名進士,曲江人。
鄺靖:嘉祐三年(1058年)進士,潮陽人;嘉禾人,前中華民國中將。
鄺暐:按《廣東通志》:“暐,新興縣人,由薦辟任修職郎。”
鄺彬: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寧遠人。
鄺淡: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特奏名進士,曲江人。
鄺埜:(公元1385~1449年),永樂九年(1411年)進士,字孟質,宜章人,兵部尚書。
鄺儀:明朝代戶部郎中。
鄺頤: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南海人,豐縣知縣。
鄺文: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南海人。
鄺璠:字廷瑞,河北任邱(廣東高要)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官至瑞州太守。
鄺珩:字廷用,河北任邱(廣東高要)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官至平涼府知府。
鄺約: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南海人,任河南按察副使。
鄺灝: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河北任邱(廣東高要)人。
鄺汴: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河北任邱(廣東高要)人。
鄺彭齡: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南海人,1571年(隆慶五年)任上海知縣。
鄺彥譽:湖南臨武人,著名明朝大臣。
鄺湛之:鄺露的從兄番禺人,是崇煥部將,戰死於遼東。
鄺露(公元1604~1650年),字湛若,號海雪;廣東南海人(今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
鄺曰廣: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南海人,明代襄陽推官。
鄺奕垣: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河源縣人。
鄺廷保:嘉慶六年(1801年)武進士。
鄺瑞龍:同治十年(1871年)武進士。
鄺兆雷: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廣東新寧(今台山)三八沖雲人,欽點即用知縣。
鄺恩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武進士。
鄺富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遊學畢業進士。
鄺榮光:宣統元年(1909年)遊學畢業進士。
鄺英傑:宣統三年(1911年)遊學畢業進士。
鄺子崇:中華民國中將。
鄺國華:中華民國少將。
鄺傑:中華民國少將。
鄺書霈:中華民國少將[13]。
鄺國禎:中華民國少將。
鄺潤球:中華民國連長。
鄺振翎(1885-1932年):江西尋烏人,中華民國少將。
鄺昌都:山東人,中華民國師長,督軍。
鄺任農(公元1910~2003):江西尋烏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14]。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