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保護區

鄱陽湖保護區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西省永修縣境內,面積22400公頃,1983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5年晉升為國家級,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鄱陽湖的西北角,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國際重要濕地、全球白鶴和東方白鸛主要越冬地,也是亞洲最重要的候鳥越冬地之一。鄱陽湖自然保護區於1983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原名為“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管理機構為“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管轄有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常湖池等9個湖泊,地跨南昌、九江2市所轄的新建、永修、星子3縣,涉及16個鄉(鎮、場),總面積為22400hm2。

鄱陽湖保護區於1983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原名為"江西鄱

鄱陽湖保護區鄱陽湖保護區
陽湖候鳥保護區",1988年5 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行政上隸屬於江西省林業廳。現設有辦公室、保護科、科研科等三個職能科室,三個基層保護站和一個宣教服務中心,總計46人。

保護區概況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西北角,地理座標為東經115°55'-116°03',北緯29°05'-29°15'。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國際重要濕地、全球主要的白鶴和白鸛越冬地、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保護區管轄有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常湖池等九個湖泊,地跨二市(南昌、九江)、三縣(永修、星子、新建)、十六個鄉(鎮)場,總面積為22400公頃。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調查,保護區內有鳥類310種,獸類47種,爬行類48種,魚類122種,貝類40種,昆蟲類227種,浮遊動物47種,浮游植物50種,高等植物476種。鳥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0種,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中保護的鳥類有153種,占該協定中鳥類總數的67.4%;屬於中澳候鳥保護協定中保護的鳥類有47種,占該協定中鳥類總數的58%。"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這是對鄱陽湖越冬候鳥壯觀場面的寫照。每年秋冬,西北利亞、我國東北、內蒙、新疆等地的大批候鳥,成群結隊,攜兒帶女,歷盡艱難險阻,不遠萬里,來鄱陽湖越冬。它們之中有白鶴、白頭鶴白枕鶴灰鶴白鸛黑鸛大鴇鵜鶘、雁、鴨、鷺等鳥類。她們來到鄱陽湖後,不分種類,和睦相處,數以萬計群聚在一起。保護區的核心湖泊大湖池經常出現五、六萬各種鳥類歡聚一堂的壯觀場面。保護區自建立以來,在宣傳教育、科研監測、社區共管、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不斷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1992年2月,原林業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列為我國40個A級保護區之一,同年7月我國政府在申請加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組織時,將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997年被原林業部指定加入了東北亞鶴類保護網路。鄱陽湖自然保護區還是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的"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項目"五個示範保護區中唯一的一個濕地類型的保護區。鄱陽湖保護區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贛、修兩河在區內匯合後注入浩淼的鄱陽湖。豐水季節,河湖一體,海天一色,一望無際,人在其中,猶如置身於大海;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濕地草洲,構成了美麗的江南大草原;區內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綿十餘里,構成了壯觀的水鄉大沙漠。保護區所在的吳城鎮,曾與景德鎮、樟樹、河口並列為江西四大名鎮,繁盛時常住人口達7萬多人,流動人口達3萬多人,為江西水上主要交通樞紐,有"裝不盡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之稱譽,全盛時期,鎮上有全國各地會館達48家。現仍有吉安等會館舊址保存較為完好。保護區建立後,吸引了不少國內外賓客來此考察參觀,英國的菲利普親王和丹麥的亨利克親王曾專程來此觀鳥,並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將壯觀的白鶴群稱之為"中國的第二長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鄱陽湖保護區已成為生態旅遊的好去處。春天,您可去那裡春遊,欣賞那生機勃勃、花紅葉綠的南方大草原;夏天,您可去那裡遊覽鄱陽湖,感受那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波瀾壯闊;秋天,您可徒步去穿越那水鄉沙漠,了解其形成之奧秘;冬天,您可去那裡觀賞候鳥,它將會給您的將來帶來好的運氣。

主要職責

1、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
2、建立內部管理崗位責任制,制定各項管理規章制度;
3、對候鳥資源及其棲息環境進行調查和監測;
4、開展與候鳥保護相關的科學研究;
5、進行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6、開展多種經營,增加經濟收入。

動物資源

鄱陽湖是濕地生物多樣性

鄱陽湖保護區鄱陽湖保護區
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吸引了許多珍稀瀕危水禽,越冬珍禽種類多,數量大。現將區內的鳥類及其他動物資源簡要介紹如下:
浮遊動物
現有浮遊動物(僅包括原生生物、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四大類)46種,其中原生生物14種,隸屬9科10屬;輪蟲18種,隸屬10科14屬;枝角類8種,隸屬6科7屬;橈足類5種,隸屬4科5屬。區內的原生動物大多數具有世界性分布的特點,但多屬東洋界地理成分;輪蟲和枝角類多屬廣溫性種類;橈足類多為東洋種類。
昆 蟲
保護區共有昆蟲10目63科227種,其中江西新紀錄6種,其區繫結構相當複雜,與世界各大界均有不同程度的聯繫,區系組成以東洋界和東洋、古北二界共有種為主體,形成古北、東洋兩大區系交叉重疊現象。

軟體動物
整個鄱陽湖記錄有軟體動物42種,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目前只記錄到15種,其中腹足類10種,隸屬3科7屬;瓣鰓類5種,隸屬3科4屬。區內釘螺對民眾健康不利,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

魚 類
鄱陽湖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共有魚類21科122種,既有定居性的湖泊型魚類,又有回遊、半回遊性的魚類。其中,以鯉科魚類最多,計65種53.3%,其次為鮠科、鰍科、銀魚科魚類。產量較多、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鯉、鯽、鰍、青、草、鰱、鱅等30多種。
鄱陽湖有記載的鱘科魚類中華鱘、白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鰣魚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保護魚類。

兩棲爬行類
鄱陽湖沿湖及丘陵地區共有兩棲類13種,爬行類50種。

鳥 類
保護區現有鳥類310種,隸屬於17目55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二級保護動物40種,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鳥類有153種,占該協定中鳥類總數227種的67.4%;屬於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鳥類有47種,占該協中鳥類總數81種的58%。
整個鄱陽湖地區越冬水禽主要分布在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九個湖泊中,海拔13.5-17米地帶為候鳥最適宜棲息地。白鶴、白頭鶴、白枕鶴、灰鶴、東方白鸛、黑鸛以及鷺類和鴴鷸類等涉禽,主要棲息在湖邊、泥灘或淺水區域中。白頭鶴、白枕鶴、灰鶴還經常到草洲上活動,東方白鸛也經常到收割過的農田中棲息。小天鵝、白額雁等雁鴨類水禽棲息於深水域中,但赤麻鴨比較特別,主要棲息在草灘或湖邊的泥灘上。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候鳥的最大特點是珍稀、瀕危鳥類的種類多,數量也大。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鶴、東方白鸛、鴻雁越冬地,每年到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白鶴最少近1000隻,最多達3100隻,近年每年來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東方白鸛也在1000隻以上,最高達1873隻,鴻雁上萬隻,最高達4萬多隻。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是大鴇、黑鸛、小天鵝、白額雁、白琵鷺的重要越冬地。

哺乳類
據不完全調查,整個鄱陽湖地區有獸類45種,保護區有31種。有河麂、穿山甲、江豚、小靈貓等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共有苔蘚植物2科3屬3種,蕨類植物8科11屬12種,裸子植物5科8屬11種和被子植物80科330屬430種和變種,合計128科359屬476種和變種。

植物資源

根據植物群落的性質、生境、結構、種類組成,將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分為天然植被和栽培植被兩大類型。天然植被分為:沙丘階地植物群落,包括7個群叢;紅壤階地植物群落,包括7個群叢;湖洲潛育沼澤植物群落,包括32個群叢;河漫灘植物群落,包括7個群叢;水生植物群落,包括1個群叢。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具有如下特點:
1、世界分布的科、屬較多。
2、熱帶性科、屬較多,但真正典型的熱帶科屬又極少。
3、溫帶成分不少,形成南北交匯、東西相融,多方雜處的特點。
4、特有種:目前僅發現2種當地特有植物,即永修柳葉箬(Isachne hisuta var. yongxiuensis)和短四角菱(Trapa quadrispinosa var. yongxiuensis)。
(另加高等植物)
浮游植物
現有浮游植物50種,隸屬7門31屬,其中矽澡門21種,綠澡門17種,藍澡門5種,裸澡門3種,隱澡門2種,金澡門1種,甲澡門1種。鄱陽湖澡類數量不大,其中大湖池為中營養類型,其它各湖則屬每升百萬個細胞數量級的貧營養類型。

科研監測

1.1913年,Moffet, L.I.和N.G. Gee, 對漢口至入海口的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鳥類進行了調查,並於1917年出版了《長江下游流域鳥類檢索及習見種的通俗描述》(英文)
2.1914年,Baker, H.A. 記載了長

鄱陽湖保護區鄱陽湖保護區
江下游的200多種習見鳥類
以上兩研究都與鄱陽湖有一定的聯繫,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與鄱陽湖鳥類有關的最早文獻記載資料。
3.1929年,Queatin, A.P. 討論了習見於中國西部和長江下游的一些鳥類
4.1978-1980年冬,中科院北京動物研究所丁文寧、周福璋等對鄱陽湖進行考察,尋找世界珍禽白鶴的越冬地。於1980年冬在大湖池發現91隻的白鶴越冬群體,為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選址提供了事實依據。
5.1981年冬-1983年3月,江西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公室、江西大學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察隊,對鄱陽湖地區的鳥類資源進行實地樣方調查等方法,同時還開展了三次航空調查。1983年冬-1984年冬作了補充調查。1984年結束,共發現鳥類15目37科150種。另外對種別構成,群落結構,有關未來研究和套用的基礎資料也均已收集。該調查成果已編入1988年出版的《鄱陽湖研究》。
6.1984年5月,由江西省林業廳組成考察隊對鄱陽湖山地丘陵主要鳥獸資源進行考察,1986年8月結束,共錄得獸類8目17科42種,鳥類15目36科177種,爬行類4目10科48種。該調查成果已編入1988年出版的《鄱陽湖研究》
7.1985-1986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江西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公室、江西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管理處(即現在的鄱陽湖國級自然保護區)等合作對鄱陽湖的鶴類和其他珍禽在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行為及植被進行了考察。並出版了《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珍禽越冬生態考察報告》,獲得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8.1988年開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每年從10月到次年4月進行水禽資源調查,每月1-2次,基本掌握了水禽在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種群數量、分布、變化趨勢以及基本的生態習性。
9.1988-1989年,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研究河麂的生態習性。
10.1989年1月6日,鄱陽湖自然保護區首次進行環志。經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會進一步培訓後,至1991年8月共環志了候鳥22種198隻。
11.對人工飼養河麂進行了初步探索。
12.1989年3月-1990年3月,對鄱陽湖珍禽候鳥在不同的水深地區作生態調查。
13.1992-1995年,與南京地理研究所合作,研究三峽工程對鄱陽湖典型濕地的影響。
14.1992-1994年,與俄羅斯、國際鶴類基金會合作,調查鄱陽湖越冬鶴類和鸛類的數量、分布及遷徙情況。調查結果發表在前蘇聯出版的《阿木爾河的鶴類與鸛類》一書中。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建立20周年以來,積極與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HONGKONG)、國際濕地(AWB)和國際鶴類基金會(ICF)合作。1996-2001年,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了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的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以下簡稱GEF項目)。通過多年的努力,特別是通過GEF項目的實施,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了大量的科研與監測工作,建立了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系統(CBIMS),對於計算機軟硬體的開發與套用也有相當的基礎。
在科研監測方面開展下列工作:
1、一直開展了越冬候鳥的種類和數量統計工作;
2、開展了越冬候鳥的生態考察和遷徙研究;
3、開展了區內生物/環境資源調查和社會經濟本底調查,開展了5次全湖的航空調查;
4、申請GEF"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項目"小型科研基金,開展了白鶴種群動態變化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係研究;並開展了苦草和馬來眼子菜生長規律研究;
5、與ICF合作開展了"大型水禽與水位、水草關係的研究。
6、舉辦了"鳥類識別和水禽野外調查"、"鄱陽湖濕地研究技術"培訓
通過多年的科研與監測,共發表了論文幾十篇,並正式出版了《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研究》、《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計畫》和《鄱陽湖候鳥保護區越冬珍禽考察報告》,其中《鄱陽湖候鳥保護區越冬珍禽考察報告》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多篇論文獲國家或省內優秀論文二、三等獎。

保護管理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3年,是以保護越冬珍禽及其棲息為主的濕地類型保護區,其總體目標是:永久性保護和維持以白鶴為主的遷徙水禽及其棲息地的完整性

鄱陽湖保護區鄱陽湖保護區
,開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諧一致的自然資源持續利用。
通過20年的工作,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對象已從單純的越冬珍禽擴大為保護區內整個生態系統。目前,保護區正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逐步對保護區內所有生物資源進行保護管理。
機構建設
保護區成立初期,保護工作採用集體巡護的方法對破壞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對違法犯罪行為給以了極大的震懾,但不能對保護區所轄範圍進行有效的保護管理。目前,保護區實行了規範的局、站、點三級管理,管理局下設三個保護管理站,每站各設兩個巡護監測點,從事保護工作的人員有31人,占在職人數的70%以上。三個站實行分片管理,明確了各自的管轄區域,設定了巡護監測線路,保護工作以宣傳和防止為主,實現了對所轄區域的全面管理。
能力建設
保護區採用"送出去,請進來"和集中培訓的方法,從保護區的工作實際出發對保護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能力培訓,內容涉及了保護管理、巡護監測、執法、社區教育等方面。通過培訓,保護人員的業務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促進了保護工作。
巡護與執法
目前巡護線路覆蓋了整個保護區管轄範圍,在候鳥越冬期工作保護站每天都對各自管轄範圍內的人為活動情況進行巡護檢查並制止違法行為的發生,對於重大事件管理局集中調動保護人員進行專項目整治。夏季保護區大部分地區被湖水淹沒後仍不放鬆保護宣傳工作,對夏季停留下來棲息在保護區附近的白鶴、東方白鸛等進行了跟蹤監測與保護,同時歷年都對在此進行繁殖的水禽進行保護和宣傳工作。由於保護區進行了大量宣傳工作和對各類事件進行及時發現和制止,保護區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行政案件的發生率有了很大下降。
社區關係
保護區所轄範圍涉及三個縣共14個(鄉、鎮、分場),總人口17萬餘人。為了對保護區內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實行有效管理和保護,管理局通過走訪和召開聯保會的方法與當地縣政府和有關部門進行充分交流與溝通,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自然保護的意義和必要性,介紹保護區的工作打算並聽取當地政府的建議,使保護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支持。同時各保護站經常性地與轄區內的鄉、村、村小組及戶進行宣傳、走訪,使保護工作得到了各級基層組織和村民的廣泛支持,各項保護措施得以順利實施。
社會關注
保護區成立以來一直是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保護區利用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和組織開展冬令營等方式,對保護區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不斷擴大保護區的影響,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眾關心和支持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提高公眾自然保護的意識。使保護區不僅成為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管理的實施者也成為了對外進行自然保護宣傳的視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