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集鄉[河南省虞城縣鄭集鄉]

鄭集鄉[河南省虞城縣鄭集鄉]
鄭集鄉[河南省虞城縣鄭集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集鄉位於虞城縣城東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八公里,西鄰城郊鄉,東與夏邑接壤,全鄉耕地2867公頃,轄二十三個行政村,計28995人。電力、水利設施完善,地下水資源豐富,水文、地質優良。

基本信息

歷史區劃

虞城縣轄鄉。1951年由夏邑縣劃歸熟縣屬隴海區,1954年併入虞城縣屬城關區,1965年屬稍崗公社,1975年析建鄭集公社,1983年改鄉。位於縣境中部,面積46平方公里,人口2.8萬。轄孫小樓、張賈樓、穆司楊、新洪、宋樓、李魏莊、李三樓、張公店、李馬莊、孫湯樓、張閣、張大樓、徐彭樓、霍莊、李集、譚窪、楊劉莊、李閣、花紅園、大金、金胡莊、雙廟、盧樓、鄭集2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化工、骨粒、農機修理、印刷、麵粉等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

交通優勢

鄭集鄉緊靠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在隴海京九交匯的黃金十字架上,單亳公路、虞夏公路穿境而過,繞鄉公路暢無阻,交通十分便利。一千門國際程控電話與縣城併網,行動電話投入使用,達到了足不出戶,便知全國的境地。

農業發展

鄭集鄉位於華北大平原,地勢平坦,土質優良,屬大陸濕潤性氣候,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留蘭香、蘋果、蔬菜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為畜牧養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鄭集鄉有商丘市最大的養殖場,農戶有養豬、養羊、養牛、養雞的傳統習慣。

鄭集鄉是農業鄉,年產糧食1930噸。其中小麥950噸,玉米930噸,雜糧50噸,棉花1.5萬擔,蔬菜品種齊全,韭菜、芹菜、菠菜、大白菜、大蔥、胡蘿蔔等多種瓜菜應有盡有,種養--加工--出口一條龍的農業體系,急時開發形成。

該鄉積極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種植觀念,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廣了西瓜、棉花、留蘭香和馬鈴薯的種植經驗。為使農業實現高產高效,他們多次請省科學院、省農科院專家在該鄉舉辦科技講座,並開闢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和小麥良種繁育精品園,引進新優特品種20多個。

結合本鄉實際,該鄉引導農民從種植露地菜向地膜覆蓋、日光溫室大棚瓜菜轉變,從種植常見的大路貨瓜菜向名、優、稀、特和反季節蔬菜方向發展。全鄉蔬菜面積6000多畝,其中日光溫室200座、塑膠大棚300多個。種植的“特大授粉”番茄、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以及雞腿菇、雙孢菇等在市場上十分俏銷。該鄉已形成了2個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和5個西瓜生產基地,主要銷往安徽、湖北等地。

該鄉立足飼料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正興波爾山羊繁育場為依託,以鄉良種豬繁育場為龍頭,號召農民發展畜牧業,鄉畜牧站科技人員常年到養殖戶家中進行現場指導。全鄉已發展5個波爾山羊養殖專業村,養殖專業戶發展到2000多戶。全鄉年出欄商品豬1.1萬多頭,實現經濟效益近200萬元。全鄉存欄千隻雞以上的大型養雞場有49家,中型養雞場達100多家。

產業特色

虞城縣鄭集鄉把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作為富民強鄉的重要途徑,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帶領民眾在田裡刨金、在棚里聚金、在圈裡生金,為該鄉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鋪下了“金光大道”。

“田裡刨金”。該鄉積極引導農民民眾轉變傳統的農業種植觀念,大力推廣西瓜、棉花、留蘭香和馬鈴薯的種植經驗。2002年該鄉留蘭香畝效益達2000元左右,馬鈴薯畝效益達2000元以上。

“棚里聚金”。引導農民以露天菜向地膜覆蓋、日光溫室大棚瓜菜轉變,從生產常見的“大路貨”瓜菜向“名、優、稀、特”和反季節蔬菜方向發展。“圈裡生金”。

畜牧發展

虞城縣鄭集鄉立足農業大鄉飼料資源豐富這一優勢,以正興波爾山羊繁育場為依託,以鄉良種豬繁育場為龍頭,大力倡導農民發展畜牧業。

一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飼養殖科技含量。該鄉以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學校為陣地,定期聘請有關飼養專家講課,傳授科學的飼養方法和一些畜禽常見病的防治知識,並邀請部分飼養能手作經驗介紹,同時印發有關飼養的科技宣傳資料。通過培訓,一大批青年農民掌握了一定的飼養技術,走出了以往飼養的誤區,注重科技在飼養中的運用,提高了飼養效益。

二是切實搞好畜禽防疫。該鄉畜牧獸醫站為各村選配了一名責任心強、技術高的防疫員成立畜牧防疫專業隊,健全防疫服務網路,認真做好禽流感、口蹄疫、五號病等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三是大力發展“四位一體”沼氣。該鄉通過典型引路,示範帶動,再次掀起沼氣建設新高潮,2008年又完成了一個沼氣專業村的建設,並輻射帶動了周邊村,形成了“以沼養牧、以牧促沼”的良性循環格局。

四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飼料加工業和肉、蛋、奶加工企業,促使糧食轉化增值和為飼養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拉長畜牧業產業鏈條。五是強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以張公店村現代化養雞場,馬莊龍源特種豬飼養基地為龍頭,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輻射帶動周邊民眾發展飼養業,逐步壯大飼養專業村的規模。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該鄉的飼養業發展迅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循環經濟

果樹及一些雜樹樹“疙瘩”,被燒成木炭,身價倍增;農村里廢棄的水泥、化肥編織袋,回爐加工成塑膠顆粒;豬、牛等一些家畜的糞便,投進沼氣池,沼氣能照明,能做飯,沼液還能做微肥……像這樣的“循環生產”模式,如今在虞城縣鄭集鄉備受重視。該鄉以營造節約型社會為己任,出台相關措施,積極引導農民做活循環經濟文章,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

樹疙瘩變木炭

鄭集鄉及其附近鄉村,種有大量的果樹及其它硬質樹木。每年都有大量的樹木更新換代,被當地民眾統稱為“樹疙瘩”的樹根和沒有利用價值的樹枝堆放在鄉村的角角落落,慢慢風化、漚掉,造成極大浪費。

宋樓村村民宋保良,幾年前外出時發現,一些風味小吃像羊肉串、燒餅等都是用木炭烤出來的。細心的宋保良便想,咱家裡有的是樹疙瘩,何不燒成木炭賣錢呢?宋保良經過旁人的指點,再加上自己的認真鑽研,摸索出一套燒木炭的技術。

宋保良如今已在家裡壘起三座木炭窯。宋保良說,每座窯能填裝樹疙瘩2500公斤左右,燒出木炭350多公斤。一月燒出三窯木炭,產品還是供不應求。天一轉冷,吃火鍋也要消耗大量木炭,許多外地客戶早早地就打來預訂電話。在宋保良的帶動下,宋樓村燒木炭的農戶發展到10多家。燒木炭戶一增加,樹疙瘩的身價也跟著漲高。宋保良說,剛開始燒木炭時,樹疙瘩2分錢一斤都好買,現在都快漲到1毛錢一斤了。不過,樹疙瘩燒成木炭,還是有利潤可賺。

舊織袋變塑膠

種地施化肥,化肥袋在農村裡的盤存量,數字相當可觀,且這種尼龍製品,不易腐爛,燃燒後又能放出大量有毒氣體,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鄭集鄉小金村農民王俊領,引進一套廢舊編織袋加工成塑膠顆粒設備,每天能消耗舊編織袋5萬多條,生產近3噸塑膠顆粒。這些半成品顆粒,銷售到安徽、江蘇一些廠家,經過深加工,能生產出新的編織袋以及螺絲刀把手等塑膠製品。王俊領加工廢舊編織袋,不但自己每年都有數萬元的收入,而且為周圍民眾開闢了一條致富路。加工塑膠顆粒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舊編織袋,不少民眾四處收購舊編織袋,賣給王俊領,每天收入30多元。舊編織袋分類清污,每天也需要20多個工人。40多歲的村民蔣蘭芝說,俺搬個凳子坐在這裡,挑挑揀揀,每天也能掙15塊錢哩。

畜糞便變沼氣

鄭集鄉徐彭樓村,是個飼養專業村,家家戶戶都養有豬、牛及其它家畜。這些家畜的糞便,往往被堆棄在路邊、田間,不僅臭氣熏天,還污染了地表水,威脅到民眾的健康。

在鄉黨委、鄉政府的引導下,該村自2003年起開始建“四位一體”沼氣池,至今已建起100多座,畜泄物變沼氣,不但美化了環境,幫村民做飯、照明,節省大量的燃料費和電費,而且沼氣液在該村又有了新用途。

村黨支書徐文堂說,徐彭樓村引進了香菇種植,香菇種植量已發展到200多萬袋。經過專家指點,用沼液充當液肥,注入香菇袋,起到了補充微量元素的作用,生產出的香菇個體大、口感好,節約了種香菇的投入成本。徐文堂在村裡帶頭養豬建沼氣池,並種了1萬袋香菇,每年純收入在4萬元以上。如今,村民們建沼氣池,也由以前的政府引導變成自發行為了。

特色村屯

申莊村是馬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1995年,村民崔福生兄弟兩個來到山東嘉祥石材基地打工。幹了半年,他們悟出了一個道理:在這裡出苦力,發不了財,只有跟人家學石匾加工才能賺大錢。於是他們就留心學習,學會了就往家裡進石材,在村里找了幾個人就幹了起來。村里人跟著他們乾,看得直眼紅:一套石匾(一個匾頭,一副對聯),成本30多元,能賣到130多元,一個石影壁牆竟能賺800多元。大家也悟出了他們曾經悟出的道理,於是都擼起袖子,要乾石匾加工。

大家都做這一行,進石材就開始緊張了。村黨支書申銀善親自出馬,帶領幾十人來到嘉祥石材基地。大家有了石材,百十戶的村子就有四五十家加工專業戶。他們加工石匾很講究,請來了工藝美術師設計,請來了書法家書寫,字好詞也好,諸如“家和萬事興”、“家興財源旺”、“洪福照千秋”、“家興人興事業興,福旺財旺運氣旺”。申莊村離虞城縣城只有3公里,他們用人力車拉著石匾樣品來到縣城,往市場上一擺,格外搶眼。石匾吸引著人們的眼球,現場買的、定做的,生意竟是那樣的紅火。

有腦子靈活者,開始轉向平板瓷磚雕刻。他們從淄博買來平板瓷磚,在上面雕刻出花紋和文字。於是,全村人又嘩啦啦搞起來平板瓷磚雕刻。他們把樣品拉到市場上,開始做口頭廣告,說:石材過時了,這是更新換代產品,瓷磚雕刻最時尚最流行。俗話說,買東西的跟著賣東西的。就是說,賣東西的往哪裡引導,買東西的就上哪裡買。就這樣幹了一年多,出現了意外:淄博方面浮雕燒制產品上市了。浮雕燒制產品量大質優,迅速占領了市場。鳥槍不如大炮,手工豈能勝過機械化?申莊人沒有大量資金買機械,自己甘拜下風,罷手不乾。大家各奔東西,有的出去給人家打工,有的搞養殖,有的收購廢品,有的進城搞運輸。村里風風火火的景象,漸漸地趨於平靜。

最為特別的是申發展和申海良。當鄉親們手工雕刻平板瓷磚的時候,他們去了鄭州,買了電腦,買了刻字機,準備大幹一番。他們學習研究了半年,開始批量生產,正當他們四處推銷產品的時候,同鄉親們一樣遇到了淄博這個強大競爭對手。

無奈,申發展在2002、2003兩年到縣城打工去了。2004年春天,他來到蘭考縣固陽鎮一家建材門市部要欠款。無意中,發現這裡正在出售夜光匾。經過詢問,得知是濮陽清豐縣生產。這個發現,又燃起了申發展的理想。幾天后,他來到清豐縣,看到幾百米長的大爐子,一頭進一頭出,很是誘人。但是,高溫燒爐投資大,弄不起。他想,大的弄不起,就弄簡單的。回家後,申發展從淄博進了浮雕匾,自己配製夜光顏料,夫妻兩個幹了起來。現在村里已有3家這種手工作坊。

申支書說,浮雕夜光匾在農村還有很大市場,電腦噴繪燒瓷在農村建影壁牆很受歡迎,況且申莊自然村有技術,這都是優勢。關鍵是建窯、買設備需要投資,資金難以籌集。這個問題一旦能夠解決,申莊村瓷匾加工一定會再次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