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關應故居

鄭關應故居

中山詹園 中山公園 中山海上莊園

鄭關應故居
鄭觀應故居位於三鄉鎮雍陌村。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坐北向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前後兩進,中間天井加蓋改為住房,面積約204.5平方米。該故居為鄭觀應於1903年出資為其父鄭啟華而建造。現故居門額鑲嵌一塊長2.35米、寬65厘米的石匾,楷書陰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緒二十九年孟春立"。有灰雕、牆畫。屋內保存有木雕鏤空神樓、神台,並雕有人物、花鳥、獅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藝術特色。屋內還存有:"奉旨出使暹羅查辦事件"、"欽命廣西分巡左江兵備道"兩塊木匾(已破損)。該故居現由鄭福田代管和居住。現保存良好。
鄭觀應(1842-1922年),三鄉雍陌人。原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名杞憂生、慕雍山人、羅浮侍鶴山人。鹹豐八年(1858年)放棄科舉,到上海學商。此後二十年左右,先後在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公司擔任買辦,又自已經營貿易,投資輪船公司。光緒六年(1880年)後,先後由李鴻章札委為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上海電報局總辦。早年雖廁身洋行,但關心時政,熱心西學,為洋務派出力,而在思想上與洋務派又有分歧。
中法戰爭期間,奉調赴粵會辦湘軍營務,曾隻身深入暹羅與金邊、西貢偵探敵情,反對李鴻章在上海議和。因受洋務派排斥和外國公司迫害,在經濟和政治上受到打擊,便注意研究財務,19世紀80至90年代初逐漸形成維新改良思想。以"道"、"器"的關係表述舊學和新學的對立,並以"由博返約"作為向西方學習的途徑。主張變革以御外侮,認為"欲張國勢",就必須改變專制,實行議院制,廣辦學校,培養人才。譴責洋務派"舍本圖末","遺其精義而襲其皮毛",根本不可能抵禦外悔。
強調"以商戰為主",指出:"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業"。即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論商務之源,以製造為急,而製造之法,以機器為先",即建立本國的機器製造業。要求實行護商政策,採取"收回海關、保護關稅、裁撤厘金、自由投資"等護商措施。光緒十八年(1892年)後,與盛宣懷集團關係密切。是年由盛保舉,重入輪船招商局。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任漢陽鐵廠總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粵漢鐵路公司總辦。19世紀90年代以後,思想趨於保守,後竟擁護清政府的假立憲,敵視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後,鄙視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厭惡軍伐混戰。著作有《救時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後編》、《羅浮侍鶴山人詩草》等。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