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珍(1806~1864)
正文
近代經學家、古文家、詩人。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人。清道光五年(1825)拔貢,十七年舉人,官荔波縣訓
清詩從道光以後,程恩澤為首,開始提倡學習韓愈、黃庭堅的詩風。程氏以漢學家而能詩,是近代“同光體”詩人所稱“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陳衍《近代詩鈔》)的旗幟。鄭珍是程恩澤為貴州學政時提拔的貢生,治學和作詩都深受程的影響。治學上,他研精三《禮》,通聲韻訓詁。詩的成就,則遵循程氏門徑而青勝於藍。同時莫友芝、何紹基也出程門,都是學人工詩,於是使清後期詩壇出現了一大變局。
鄭珍詩宗奉杜甫、韓愈、孟郊、黃庭堅,而能“歷前人所未歷之境。狀人所難狀之狀,學杜、韓而非摹仿杜、韓”(陳衍《近代詩鈔》)。他的詩歌內容廣泛,社會現實、生活雜事、個人抒情、刻畫風景、詠物詠古、題詠金石、談論藝術等,無不涉及,而藝術風格,則有奇奧和平易兩種。其奇奧之作,如陳衍所謂“效昌黎《南山》而變化之”的《正月陪黎雪樓舅游碧霄洞作》,以及《五蓋山硯石歌》、《留別程春海侍郎》、《癭木詩》、《臘月廿二日遣子俞季弟之綦江吹角壩取漢盧豐碑石歌以送之》、《安貴榮鐵鐘行》等。這一類詩,陳衍認為其特點是“語必驚人,字忌習見”,為道光以來“生澀奧衍”一派之冠。而其實在鄭詩中並不占多數,也不代表其特色和成就。
鄭詩中占絕大比重的,是平易近人的一種,它是用韓愈、孟郊雕刻洗鍊的手段,而以白居易的面目出之,形成了鄭詩獨特的藝術風格。這類作品中,描寫生活瑣俗之事的,如《播州秧馬歌》、《溪上水碓成》、《屋漏詩》、《網籬行》、《自霑益入宣威入東川》、《完末場卷矮屋無聊成詩數十韻揭曉後因續成之》、《題新昌俞秋農先生書聲刀尺圖》、《濕薪行》,能化臭腐為神奇;寫旅途行役的,如《望鄉吟》、《自毛口宿花堌》、《下灘》、《武陵值盛漲》、《候漲退》、《南河渡》、《自大容塘越嶺快至茅洞》,頗見新鮮感受;寫個人及骨肉之情的,如《出門十五日初作詩黔陽郭外》、《度歲澧州寄山中》、《系哀四首》、《重經永安莊至石堠》、《三女於以端午翼日夭越六日葬先妣兆下哭之五首》、《臘月十七日馮氏姊還瓮海》,語語沁人肝脾;寫景名篇如《白水瀑布》、《懷陽洞》、《飛雲岩》、《游南泉山》、《春盡日》、《雲門墱》、《與兒子登雲中山》、《白厓洞》時見精采描述;詠物如《歸化寺看山茶》、《山中梅花盛開》、《追和程春海先生橡繭十詠》,弔古如《神魚井》,論藝如《與趙仲漁婿論書》,反映經濟思想如《吳公嶺》,都有獨見;特別是反映人民遭受官府剝削之苦的作品,如《江邊老叟詩》、《僧尼哀》、《抽厘哀》、《南鄉哀》、《經死哀》等,能繼承杜甫、張籍、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


鄭珍著作,全部收入1940年趙愷所編《巢經巢全集》中,其中詩文著作,為《巢經巢文集》4卷、《巢經巢詩鈔前集》9卷、《巢經巢詩鈔後集》6卷、《巢經巢詩鈔外集》1卷,又《遺詩》6首。此前詩文有家刻本、高培谷資州刻本、莫棠刻遺詩本、盧前刻逸詩本、《四部備要》排印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