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晚清以來中國日趨衰落,生靈塗炭的局面十分關注和憂慮。在長沙天心閣撰聯:“此閣巍然,為全省觀瞻所系;世亂久矣,是一隅來復之機"。在岳陽樓撰聯:”湖景依然,誰為長醉呂仙,理亂不聞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憂時范相,瘡瘦滿目一登樓"。這著名植聯,體現了作者滿腔熱忱地希望國家和民族能山河重整,百廢俱興。
1934年,偽滿洲國妄圖網羅一批清末遺老為日軍服務,他毅然率領全家離開北京,輾轉返回長沙定居。1944年日軍大肆侵犯湖南,他避難湘鄉。當時日軍妄圖在占領區中物色一批有名望有地位的中國人組成維持會,找上他,既以高官厚祿相誘,又進行威逼。他斷然拒絕,自知日軍不會輕易放手,便縱身跳入池塘自盡,被日軍發覺後,又遭亂槍射殺,時年73歲。
這壯烈的愛國行為,當時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徐特立在延安指出:“長沙翰林鄭家溉拒絕日本帝國主義維持會的職務而遭屠殺,以死完成自己的民族氣節。在抗戰的過程中,在野的前清時代的士大夫也興奮起來了,這就是四萬萬人反屠殺憤怒中的新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