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白渠歌》

鄭國(2)在前(3),白渠起後(3)。 (2)鄭國:此處指鄭國渠。 鄭國渠在前,白渠在後。

作品原文

田於何所?池陽穀口(1)。

鄭國(2)在前(3),白渠起後(3)。

舉臿(4)為雲,決(5)渠為雨。

水流灶下,魚躍入釜(6)。

涇水(7)一石(8),其泥數斗;

且溉且糞,長我禾黍(9)。

衣食(10)京師(11),億萬(12)之口。

作品注釋

(1)池陽穀口:泛指鄭國渠、白渠流域。池陽:地名,在今陝西涇陽西北,為鄭國渠起點,西漢在此置池陽縣。谷口,地名,又名瓠口,在今陝西禮泉東北,白渠起點,西漢於此置谷口縣

(2)鄭國:此處指鄭國渠。

(3)在前、起後:指鄭國渠的開渠時間在白渠之前。

(4)臿chā:鐵鍬。《韓非子·五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

(5)決: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史記·河渠書》: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

(6)釜:古炊器,類似於鍋,盛行於漢代。曹植《七步詩》: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7)涇水:即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在陝西高陵縣陳家灘附近注入渭河。古語謂“涇濁渭清”,相對來說涇河含沙量比渭河含沙量高。

(8)石dàn: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白居易官牛》: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

(9)黍: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詩經·魏風·碩鼠》:無食我黍。

(10)衣食:作動詞,為供給衣食之意。

(11)京師:指西漢的首都長安。

(12)億萬:泛指人口數目之多。

作品譯文

田在什麼地方?就在池陽、谷口。

鄭國渠在前,白渠在後。

舉起的臿像雲,開挖的渠像雨。

涇河水一石,泥有幾斗。

一面灌溉、一面施肥,使我的禾黍生長。

供養京師的衣食,多達億萬人口。

作品背景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鄭國渠由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渠長300餘里,灌溉面積280萬畝,使遼闊關中成為沃野,秦國因此富強,終能併吞諸侯,一統天下。據《漢書·溝洫志》記載:公元前95年(漢武帝太始二年),由於太中大夫白中的建議,穿鄭國渠,引涇水分注涇陽、三原、臨潼諸縣,“首起谷口,尾入櫟陽”,灌溉農田4500餘頃,人民非常歡迎,創作出了《鄭白渠歌》。

作品鑑賞

《鄭白渠歌》始見於《漢書·溝洫志》,後來被《樂府詩集》收錄,列在《雜歌謠辭》之中。歌辭十四句,每句四言,言簡意賅,樸實無華。《鄭白渠歌》的開首兩句用自問自答的設問形式,寫出了田畝的所在。而這廣袤的農田正是著名的鄭國渠和白渠流經的地域。接下來展示給讀者一幅勞動人員戰天鬥地的寫意圖,歌頌開渠治水的偉大壯舉:“舉臿為雲,決渠為雨”。不僅生動地描繪出了波瀾壯闊的遼闊場面,而且巧妙地把渠水比作甘霖,盛讚人定勝天,改造大自然的偉力。“水流灶下,魚躍入釜”兩句栩栩如生,似誇張的手法,極言用水之便,展示出渠水流過人家,魚兒歡蹦亂跳,勞動帶來幸福快樂的喜人景象,著眼於在生活上給人帶來諸多的方便。以下四句,則是寫生產上渠水帶來的實際效益:“涇水一石,其泥數斗”,通過比喻誇張,表現了涇水的淤泥之多。有了這湯湯流水和肥沃淤泥,便可以“且灌且糞,長我禾黍”。糞在此即是用淤泥肥田的意思,詩的最後兩句“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總括出鄭白渠水造福關中的廣大黎民百姓,是人民民眾發自心底的熱情頌歌。《鄭白渠歌》採用四字句,“勞者歌其事”,“緣事而發”,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從內容到形式,都繼承了《詩經》的創作傳統。《鄭白渠歌》以敘事見長,這點又有別於《詩經》,體現了詩歌的創新與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