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禮[雲南省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

陳家禮,男,雲南省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66年畢業於南京中醫學院,分配在山西交城縣醫院。1983年任該縣人大副主任,後調入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歷任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等職。編寫《新編中醫臨證備要手冊》等論著,發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臨床套用》、《中藥藥引的運用》等學術論文30餘篇。擅長治療心血管、脾胃病等內科疑難雜症。

主要經歷

陳老從事臨床工作40年余,現為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特需門診、疑難雜病會診中心專家,擅長治療心血管病、脾胃病和內科疑難雜症。

陳師認為:“民以食為天”,人之生在於腎,人之生亦在於脾(胃),此即先後二天,無論何髒何腑,其功能的正常發揮,皆不能離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滋養,失其養則衰,得其養則盛壯,元氣充沛,百病無所由生。正如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亦云:“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腸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濕分內外,感受霧露雨溉,病在表者為外濕;過食肥甘生冷,脾不運化所生者為內濕,在病位總不離脾胃、三焦。濕之由生在於中土,其治亦從中土,無分化、利二法,輕者僅在中焦用化,較重者累及下焦用利。

陳師非常重視食療、藥療互補,常用一些看似簡單的食物配用,一方面讓患者能夠得到一些保健常識,另一方面更增加了患者對中醫的信任感,進而促進藥效的發揮。如:婦人心煩不寐常囑咐患者用小麥仁熬粥安神補心;患者脘腹痞滿、濕濁中阻,常囑用豆腐皮食療,取大豆黃卷之意健脾利濕;患者小溲不利,常囑用赤小豆煮飯,利濕通淋。既可食補又可起引經作用。他指出,引經與通常意義上藥物歸經既相互聯繫卻又有本質上的不同。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人體經絡臟腑具有選擇性作用,而每一味中藥藥也都有一定的歸經,如黃芪歸脾、肺二經而補氣;枸杞子入肝、腎經,補陰血。而引經藥則不但能歸某經,而且還能引導和帶動其他藥物進入某一經絡臟腑而共同發揮藥效。如葛根歸脾胃經,又為足陽明經的引經藥,凡病在陽明胃經均可以此藥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該經以治療。因此,每一藥物雖都有歸經作用,但只有能引導進入某經的才算是引經藥。陳師所用引經藥物,不單單是指有明顯藥物作用的藥品,而更多體現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甚至近乎食品的老百姓的所謂藥引子。

陳老認為,社會生活形態對人體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均有直接影響。中醫學整體觀,不僅體現在發病學中氣候變化與人體的關聯性。人體各臟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的相互影響,還應體現在社會與人個體生命活動的相互影響。陳老認為,現代社會條件下,之所以“濕阻”症增多,緣於現代人飲食結構的變化。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們生活水平低下,尚不能解決溫飽,飲食不潔,飲食無規律,食物寒溫不適份及脾胃,致脾胃虧虛、胃失受納、升降失司。而現代社會,人們過飲、過食、恣食肥甘辛辣厚味,因而,日久致脾胃不堪重負,脾失運化,痰濕內生,或蘊生內熱,濕熱阻滯,氣機升降失司,脾惡濕喜燥,久浸濕邪,使脾之運化更加受阻;脾胃乃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濕邪易阻滯氣機,會使一身之氣機失調,故出現脘痞滿悶,倦怠乏力,苔白厚膩,或黃厚膩,脈濡或滑等症,或兼口苦,口中積膩,納食無味,噯氣等症狀。

陳師治療冠心病大多採取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辦法,在結合全身病症的辨證同時,常採用同病通用的治療方法,選用活血通絡、豁痰開痹結合,避免單一。臨症多選用致胸痹之代表方“瓜蔞薤白散”宣痹通陽合“冠心病2號”活血化瘀為主,配鬱金、菖蒲行氣化痰開結,更巧妙的運用“溫膽湯”一方面加強健脾化痰之功,另一方面用方中“竹茹”清熱除煩之性,防諸藥之辛香溫燥太過傷陰耗氣。諸藥共湊則陰寒痰凝血瘀得祛,氣機得暢,胸痹可除。更以生薑醒脾、青蔥管宣通氣機為引,相得益彰。

臨床經驗

1、 妊娠惡阻

主方:紫蘇9g,荊芥穗9g,白朮12g,陳皮10g,砂仁(後下)3g,姜竹茹6g,川連3g,吳萸1g,炙草6g,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加減:若納谷不佳加炒谷麥芽(各)15g;若氣虛神疲乏力者加黨參12g,山藥15g,菟絲子15g;若腎虛有流產史腰痛者加杜仲15g,桑寄生15g,川斷15g;若嘔吐嚴重者加伏龍肝100g,煎湯帶水以煎上藥。

方中以紫蘇、荊芥疏表和胃,白朮、砂仁健脾醒胃,安胎聖藥,川連、竹茹清熱和胃止嘔,陳皮和胃化痰,甘草、姜棗和胃補脾調和諸藥。此方藥味平和無傷胎之虞而有健脾和胃滋腎安胎之效。

2、小兒馬牙

交城縣鄭村,1971年張姓產婦,生一女嬰,兩天不吸吮,家人著急萬分,而逐漸消瘦而面色漸黃,經本村醫生診治無法,邀其治之。按之腹軟,問之便通,視之牙齦腫脹,其症狀為初生嬰兒牙齦上生白色小泡,狀為脆骨,妨礙吮乳。診為馬牙,其實是胎火熱毒所致。即用三棱針刺牙床放血,外用食鹽少許(白礬亦可)外搽之。即刻嬰兒吸奶不放,隨後睡之而病癒,眾人即感神奇。

3、驚蟄涼藥

在山西晉中呂梁平川一帶,有多年驚蟄前後服食涼藥之習慣。思慮良久,由於冬季天寒地凍,家家有生火睡暖炕取暖之習俗,山西是煤鄉,相對而言煤炭是不缺的,所以,每年驚蟄前後萬物升發春意盎然,氣候乾燥即易上火受風而生病。農村有一種說法,春天服涼藥可把一年的火氣祛除。因氣有餘便是火,生活取暖也起火,火上加火更易生病。服藥後可少生病或不生病,所以到時家家都要服涼藥,單位發涼藥,民眾到藥店去購買。而住在城裡的人多吃梨以潤肺清熱瀉火。臨床中各家所用之方大同小異。根據陳老多年經驗,結合各家所用之藥選方一首,服之有效,供民眾選用:

川連3g,黃芩10g,山梔10g,知柏(各)9g,生地15g,麥冬10g,金銀花15g,夏枯草15g,菊花10g,白茅根15g,大黃(後下)6g,竹葉3g,薄荷(後下)6g,生甘草6g。

4、胎前涼藥

在山西農村生活多年,尤其是晉中呂梁一帶,民眾有妊娠臨產前一月左右服涼藥的習慣,雲妊娠10月易生火,產下小孩易上火,所以胎前服涼藥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少生病或不生病。陳老以自己多年的經驗,以下方用之有效,以供參考。

子芩10g,菊花10g,生地52g,雙花12g,生白朮12g,砂仁(後下)5g,陳皮 10g,姜竹茹6g,生草6g,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5、驅蟲之法

1974年交城縣西汾陽村李先生家境貧窮,家有五女,邀陳老診其三女,9歲,脘腹疼痛劇烈陣作,痛則在炕上打滾,疼痛難忍,甚至頭汗出。平素有便蛔蟲病史。望之面色黃瘦,面有蟲斑,眼有蘭點,指甲有白點。診為膽道蛔蟲。念其家貧,用自產蜂蜜二兩約100g甘草15g,水煎沖之頓服,連用兩天,拉下蛔蟲數條而病癒。囑其講衛生,飯前便後勤洗手方可避免。兩年後其小妹也同樣發作而用其法而愈,家人感激不已。其實取《金匱》甘草粉蜜湯之法,甘能安蛔驅蛔之因。

6、不全梗阻驗方

98年春節陳老回老家,其小弟同學王某的外甥因腹部手術丟失器械而開第二次刀,把腸子翻出來後固定以致腹痛隱隱時作,大便欠通,輸液數天少效,而整天彎腰捂肚,行動不便痛苦十分。望舌淡苔薄,脈象沉細,思之為寒凝氣滯。即以炒萊菔子150g紅糖半斤,分兩天水煎四次沖服即效,以便通寒解氣暢而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