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航海館

鄭和航海館

鄭和航海館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兩層樓,方形狀坡屋面,長城式女兒牆,館頂翹角飛檐,氣勢凌空,屬明朝宮殿式建築風格,館內陳列內容豐富,設計新穎,富有科學性,理論性,直觀性和思想性,從不同角度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與鄭和史跡陳列館一脈相承。

歷史

(圖)鄭和石像鄭和石像

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 (公元1405年1433年)間,鄭和奉使西洋,龐大舟師累駐長樂太平港的史實,屢見於鄭和及其隨使各自的著作之中。鄭和在長樂刊立的《天妃靈應之記》碑 (俗稱“鄭和碑”,下同 )銘記:“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費信在《里槎勝覽·前集·占城國》中詳細記載:“永樂七年……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航,十月至福建長樂太平港停留,十二月於福建五虎門開洋……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可以說,鄭和船隊從南京遠道至福建,沿海岸線航行2970里後停泊長樂,此段行程只是出洋前的國內準備階段。

鄭和為何選長樂太平港作為國內航程最後一個駐泊地呢 ?這是因為,此處江闊水深,港隱內陸腹地,兩岸山巒疊翠,屏障南北,東北部的閩安鎮山峰夾峙,江面狹窄,阻遏外海風浪,故是一個天然避風港;太平港沿岸青山綠水,淡水資源豐足,故又是一個供應淡水的遠洋良港。古人對此港有詩讚曰:“無風萬里磨平

(圖)鄭和航海館鄭和航海館

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碧水停舟通萬國,桅檣如林赴九洲”。鄭和舟師二萬餘眾,七駐長樂,集結時間每次數月,時間長的甚至達到十個月。鄭和順利遠洋航海,帶動了長樂人移居東南亞、與海外友好往來,長樂從此有“海員之鄉”的美稱。

情緣———鄭和以長樂為第二故鄉

鄭和駐守長樂期間,足遍吳航大地,情結長樂人民,視長樂為第二個故鄉。

鄭和曾覽長樂潭頭二劉村以名儒朱熹命名的“晦翁岩”。此岩刻朱熹手書“讀書處”,鄭和在此修葺龍峰書院。該處又稱“三保岩”,後人塑有鄭和石像置於岩中,以奉敬祀。永樂七年,鄭和巡遊馬江流域,因感其勢優越,遂奏改馬江為太平港。同年他還來到潭頭文石村修建“天妃廟”,曾在此“設祭開船”。永樂十年,鄭和奏建長樂南山“天妃行宮”,宮殿“制甚壯麗”,為船員、官員祈福和謝神的處所。該宮後移至江邊西關花眉山的“天后宮”,原址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宣德元年,鄭和等為供奉三清寶殿鑄造銅鐘一口,鐘身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海往返,平安吉祥如意”等字樣。

(圖)鄭和航海館鄭和航海館

宣德六年仲冬,鄭和第七次出洋前夕,他會同王景弘等人在南山天妃行宮刊立《天妃靈應之記》碑,碑高 1.62米,碑文楷書共31行計1177宇,記述了鄭和率領船隊乘風破浪遠航之歷程、竭誠褒揚天妃之神靈、精心修建長樂南山宮殿建築群,以及船隊七次奉使西洋的時間、地點、人員與到達國的貿易友好等。此碑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惟一的詳載鄭和下西洋重要史料的珍貴文物。

鄭和多次招募長樂兵員,並注重培訓和重用各類人才。在數以千計的長樂籍官兵中,有個李參在二十七年間跟隨鄭和五下西洋,屢立戰功,位列將軍,最後進入鄭和官府任總管,成為鄭和貼身將領,奉伺鄭和直至終年。至今長樂首占鎮黃李村仍存有李參故居,現為其後裔所居住。《長樂縣誌》記載:“太監樓又稱母夢樓,在塔山東麓,六扇五,明永樂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駐舟師於長樂時捐建, 1966年撤除。”傳說鄭和夢見一老婦請他吃墨魚炒韭菜,醒來後遇見一寡母備有墨魚炒韭菜正為兒子悲慟忌祭,鄭和遂拜認此婦為誼娘,並為她蓋了一座“母夢樓”,後作過鄭和行轅,又稱“太監樓”。“鄭和誼娘”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婦幼皆知,長樂人常以此讚頌鄭和的愛心,教育後生孝敬長者。

簡介

(圖)鄭和航海館鄭和航海館

2004年12月17日,鄭和航海館在福建省長樂市建成並對遊人開放。長樂,作為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駐泊港和開洋基地,留有許多有關鄭和的歷史傳說和人文遺蹟。鄭和廣場選址鄭和下西洋必經之處的閩江口南岸,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而修建的閩江口主景區之一。廣場占地面積53畝,主要景觀有鄭和塑像,鄭和寶船,太平港帥營,祭海壇,三寶亭,舟帥起錨處,及鄭和航海館等系列景點。

鄭和航海館仿明代建築,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作為長樂市區的鄭和史跡館的姐妹館,鄭和航海館側重展示福建航海的歷史、福建在鄭和下西洋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福建航海業的發展。展館布局凸顯“長樂與鄭和航海”主題,運用大量的史實資料印證長樂歷史上就是一個舟師良港,水手之鄉,造船基地,海濱鄒魯,漁米之鄉,貿易如雲的地方,長樂深厚的文化底蘊盡現其中。

結構介紹

(圖)鄭和航海館鄭和航海館

福建長樂是鄭和七下西洋龐大舟師的駐泊基地的開洋起點,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長樂市從2002年以來,在全面修繕鄭和遺蹟的同時,興建反映鄭和七下西洋壯舉的紀念性景觀。在距當年駐泊港“太平港”8公里,鄭和船隊啟錨“開洋”的首經水路閩江口的南岸,興建了鄭和廣場,自西向東分別是:鄭和航海館、鄭和石雕(14.05米高)、三寶亭、太平港帥營、鄭和寶船(12.6米長的木船)、鄭和祭海壇、舟師啟錨處等,成為3公里閩江口江濱公園走廊的核心景觀。

鄭和航海館是充分挖掘,豐富和提升航海文化內涵的一個展館,從各層面再現鄭和航海曆程,是進一步提升文化品位的傑作。展館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兩層樓,方形狀坡屋面,長城式女兒牆,館頂翹角飛檐,氣勢凌空,屬明朝宮殿式建築風格,館內陳列內容豐富,設計新穎,富有科學性,理論性,直觀性和思想性,從不同角度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與鄭和史跡陳列館一脈相承。

鄭和在長樂主要遺蹟

(圖)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

長樂是鄭和下西洋的舟師駐泊基地和開洋點。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無論啟程是始自南京寶船廠,還是起於太倉劉家港,每次必先抵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短則兩個月,長則近1年。鄭和下西洋在此遺留下來很多珍貴的遺蹟和遺物。

1.太平港,鄭和舟師駐泊港。位於長樂城西,當時此港面闊水深、風平浪靜,是駐泊船隻的天然避風良港。

2.“天妃靈應之記”碑,詳載鄭和七下西洋的碑刻。該碑俗稱天妃碑、鄭和碑,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鐫立的。該碑1931年在長樂南山出土,目前保存在鄭和史跡陳列館。

3.三清寶殿銅鐘,鄭和發心鑄造的銅鐘,俗稱鄭和銅鐘。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為其所建長樂南山三清寶殿而鑄造。此鍾目前存放在鄭和航海館裡。

4.三峰塔,鄭和題改塔名的宋塔。該塔位於長樂城區中心南山之巔,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鄭和同寺僧重建該塔,工竣,題其額曰:“三峰塔寺”。

5.天妃行宮,鄭和奏建官軍祈報之所。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第三次奉使西洋歸國後,奏請在南山塔(三峰寺塔)旁建“天妃之行宮”,“以作官軍祈報之所”,並建造天妃宮大井石欄。

6.三清寶殿,鄭和施財鼎建的道觀。鄭和於宣德六年春建,位於天妃宮左側。

7.雲門寺。在長樂洋嶼鄉雲門山,傍有宋子祠、文昌閣等。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下西洋,統領船隊駐泊江左光俗沿江,鄭和登上雲門山,重建雲門寺。

8.文石天妃廟,鄭和祭海的另一處媽祖廟。它位於長樂潭頭鎮文石村,臨海而建,二進三間型式,規模宏大。2001年,當地村民籌資在原址上復建天妃廟。

9.三寶岩,以鄭和命名的遊覽勝地。位於長樂北部潭頭鎮二劉村,古名龍峰岩,宋朱熹避偽學之禁,寓居於此,鄉人劉砥與弟劉礪,在此讀書,並築有龍峰書院。明永樂間,鄭和重加修葺。人們為紀念鄭和,稱此岩為“三寶岩”。今仍是長樂名勝。

10.十洋街,鄭和下西洋駐軍地方。該地同時也是長樂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