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博物館

航海博物館

航海博物館,全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China Maritime Museum) 是我國首個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浦東臨港新城,占地面積2483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46434平方米。2006年1月20日在臨港新城滴水湖舉行中國航海博物館工程開工奠基儀式,2010年7月5日全面建成開放。

基本信息

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博物館旨在發揚光大“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精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和優良的傳統;展示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航海科學發展的貢獻;展示中國航海事業的新技術、新成就;構建國際航海交流平台,加強與國際航運界的交往;普及航海知識,培養青少年熱愛航海、獻身航海事業的興趣;營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文化氛圍,滿足城市文明發展的需要。

中國航海博物館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綜合性航海博物館,室內展示面積達到了21000平方米。館內展區分為三層,第一層設定了航海歷史館、船舶館、海員館,以及漁船與捕魚專題展區;第二層設定了航海與港口館、海事與海上安全館、軍事航海館,以及航海體育與休閒專題展區。博物館還建有天象館、4D影院和兒童活動中心。

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建成對於推動航海事業發展、弘揚我國航海文明具有積極意義。中國是一個航海大國,航海蘊育了燦爛的文化,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但此前,我國還未建立國家級的航海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建成,將填補這一空白,對增強民眾的海洋和航海意識,展現我國悠久的航海歷史、技術及其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及優良傳統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航海博物館規模

建築結構

建設總投資60641萬元,總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展館面積2.1萬平方米,共設6個分館,3個專題館,並設有天象館、電影院和報告廳等,更預留一定面積做臨時展區。將以“航海”為主線,以“博物”為基礎,以實物、實物模擬為主,圖片、文字、多媒體等為輔手段進行展示。

主要功能

(一)文物收藏功能。

(二)學術研究功能。

(三)社會教育功能。

(四)陳列展示功能。

(五)其他功能。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內藏2萬多件文物,全面反映了中國航海歷史、航海文化、航海技術,其中包括一艘以古代造船工藝複製的巨型明代福船、船模300餘艘以及戰國時期的水陸攻戰船、紋青銅器壺等珍貴文物和重要史料。

館內內容

中國航海博物館分設航海歷史、船舶、港口、海事與海上安全、海員、軍事航海等六大展館。其中,位於一樓大廳內的高近70米、長30餘米,寬逾8米的巨型明代福船,是航海歷史館的“鎮館之寶”,它帶領人們走進中國從鄭和下西洋以來波瀾壯闊的航海歷史。 在海事與海上安全館,仿真模型逼真地再現了直升機和救生索具搭建出的海上立體救助場景。觀眾還可以通過實物參觀和多媒體影像,重溫“振華4號”在亞丁灣成功擊退索馬里海盜等航海熱點事件。

而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二樓的軍事館,大量文物展示和反映了中國海軍建軍的光輝歷程,並陳設有各類中國軍艦的模型。

為培養青少年對於海洋的嚮往、對航海事業的興趣與熱愛,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內還設有天象館、航海4D影院等,讓參觀者可以足不出館就體驗到大航海時代的無窮魅力。中國航海博物館的籌建,是國務院為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這一國家戰略作出的重要決定。它的建成,將更好地展現我國悠久的航海歷史、技術及其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及優良傳統,普及航海知識,構建國際航海交流平台,並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2005年,黨中央和國務院隆重舉行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之後,國務院批准同意在上海建設我國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在交通運輸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國各大交通港航管理部門和企業、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自2006年籌建工作啟動至今,歷經四年的艱苦籌建,博物館已完成展館建設及布展工作。目前,館藏文物已達2萬餘件,包括一批具有重要收藏、研究價值,反映我國航海歷史、航海技術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文物與實物。例如反映我國古代造船技術的明代快船、福船,我國第一幅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青銅器水陸攻戰壺、古代海外貿易瓷器、十九世紀的航海儀器等。同時,博物館具有互動類展項70餘項,並運用模型、場景、多媒體、環境模擬等輔助手段,真實再現中國航海歷史發展歷程,生動傳播科學航海知識。

作為交通運輸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籌建的,我國第一家以航海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地處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新城,毗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博物館建築面積46434平方米,室內展示面積21000平方米,其建設規模和陳展、服務設施均達到國際同類博物館先進水平。博物館以“航海”為主線、“博物”為基礎,分設航海歷史、船舶、航海與港口、海事與海上安全、海員、軍事航海等六大展館,漁船與捕魚、航海體育與休閒兩個專題展區,並建有天象館、4D影院、兒童活動中心。努力體現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陳列展示、科普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

目前,中國航海博物館已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荷蘭、德國等5個國家級航海博物館建立了友好館關係。

芬蘭航海博物館

始建

航海博物館位於芬蘭奧蘭島的馬里哈姆鎮,是一座 3 層的淺黃色船形建物。該博物館自 1946 年開始動工興建,3 年後竣工,1954 年起開始對外開。

內在裝飾及感受

航海博物館航海博物館

由於整個博物館是按照古代輪船式樣布置的,因此當邁入博物館的展廳,就已經站在船橋的甲板上了。左邊是船頭,右邊是船尾。在古代的艦船,船橋是露天的,駕駛人員要經受風吹雨淋,沒有今天輪船上舒適的舵手和正規的海圖室。船橋上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懸掛在四周牆壁上的 14 個船頭裝飾人身塑,用木料或陶瓷製成,形象有男有女,非常生動。這種裝飾一是將船人格,並將它作為保佑船員平安無事的海神的象徵。另一方面,當時的人們認,在船頭安裝飾像,可以作為船的眼睛來引航。跨過船橋便進入展覽走廊。這裡的陳列品十分豐富,包括各種輪船模型、物、繪畫、圖片、船板、造船工具、雕像、航海儀表、船用鍾、武器,甚還有海盜的旗幟。在展覽廳四周的玻璃櫥窗中,陳列著芬蘭各個歷史時期的船隻模型:從 世紀下半葉的木殼帆船、漁船、三桅或四桅鋼殼帆船到 20 世紀初以來的型客貨輪、萬噸巨輪、油輪和貨櫃貨輪等等,反映了芬蘭航海發展史的貌。在展廳的牆上還懸掛著從 1850 年以來的 30 多位船主的照片,其中有兩位女船主,他們對發展芬蘭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展廳順著舷梯下到船艙,便是船員臥室、船長會議室、起居室以及廚房、餐廳等設施。從後艙的舷梯上來,是航海儀器展覽室。這裡展出的各種儀器儀表,包括測程儀、望遠鏡、海圖、航海日記等,古色古香,並都有它們自己的來歷。展室的牆上,兩幅精美的彩色帆船油畫,格外引人注意。左邊一幅是三桅帆船“佩爾·布拉赫”號,這是 1878~1880 年進行遠航的第一艘奧蘭島船。右邊一幅是三桅帆船“阿文尼亞”號,船上還有一面海盜旗。旗上畫的是一個頭骨骷髏和兩隻交叉的腿骨,令人毛骨悚然。博物館旁邊的碼頭上停泊著一艘古老的四桅鋼殼帆船“波默恩”號。這是世界上最後一艘遠洋帆船。該船體長 95 米,寬 13 米,吃水深 7.5 米,桅高 48 米,全部張帆面積為 3240 平方米,載重量 4050 噸。該船造於 1903 年,為英國產品。1923 年,芬蘭人從希臘人手中買回這艘船,並於 1952 年捐贈給航海博物館。

開放時間 海事陳列館、皇后之屋和皇家天文台每天的開放時間為10:00–17:00。最後入館時間為閉館前30分鐘。

12月24日 – 26日三個場館都關閉。12月31日提前閉館。1月1日和倫敦馬拉松舉辦當天博物館於12:00開放。

免費入館

海事陳列館、皇家天文台和皇后之屋均免費入館。

包括天文展覽在內的部分特殊的展覽和活動收取入場費。

入場費優惠

需要收取入場費時,以下人群將享受優惠待遇: 17歲以下的兒童 全日制學生(年齡不限) 失業人士 FIYTO(26歲以下)、ISIC和ISE青年卡持有者 殘疾參觀者(協助人員免費入館) 60歲以上人士 必須出具適當的身份證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