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麓師範

黃麓師範

黃麓師範學校,是由著名愛國將領張治中先生1933年創辦的。國家投資辦學,為省第五屆文明單位,省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先進單位,省體衛工作先進學校,省教學用語普及國語達標學校,巢湖市首屆文明單位,推普工作三次受國家表彰,是省內一所歷史悠久,成績斐然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基本內容

黃麓師範學校是由著名愛國將領張治中先生1933年創辦,國家投資辦學,為省第五屆文明單位,省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先進單位,省體衛工作先進學校,省教學用語普及國語達標學校,巢湖市首屆文明單位,推普工作三次受國家表彰,是省內一所歷史悠久,成績斐然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70多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幾萬名各類人才,享譽海內外。

學校設施齊全、師資雄厚、校風優良,教風純正、文化底蘊深厚,與高校合作密切。建有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圖書樓、辦公樓、多媒體演播廳、多功能餐廳、師生宿舍樓、微機室、鋼琴房、舞蹈形體房、語音室和標準運動場、擁有二百多台計算機,寬頻網進入校園。校園內綠樹成蔭,四季飄香,綠水碧草掩映,樓群青山相擁,人文與自然和諧成畫。現有專職教師60人,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25人,研究生學歷2人,外聘高校兼職教授多人。

學校職前、職後教育融於一體,相得益彰,與時俱進。職前教育自2000年起與巢湖學院合作辦學,培養五年制專科層次的師資。合作辦學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翻開現代中國史,張治中始終是一位令人矚目的人物。他以天下為己任,識大體,顧大局,光明磊落;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真誠合作。由於他為謀求國共合作、避免內戰而不遺餘力地奔走,因而被人們譽為“和平將軍”。

作為一位曾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張治中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政治和軍事領域。他親手創辦的黃麓師範學校,與著名的曉莊師範並肩馳名於大江南北,被視為鄉村教育的楷模。

興 教 辦 學

安徽黃麓師範是張治中於1933年夏籌備成立的。在這之前,1928年至1929年先創立黃師附小一部(在洪家疃村)和黃師附小二部(在張家窪村);1932年創立幼稚園。從而在巢湖之濱、黃山(西黃山,又稱小黃山)之麓,形成了從幼稚園到國小到中等師範的完整鄉村教育體系。

張治中之所以能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解私囊,多捐私田,興教辦學,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這個時期是張治中興教辦學的興趣最濃厚、情感最熾烈的時期。

1928年夏秋之交,廣州國民政府改組,設立軍政部。原任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廳長的張治中,婉言謝絕蔣介石要他到軍政部任職的要求,主動申請“如果讓我回軍校,情願當一名隊長”。蔣介石滿足了他的要求,讓他回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服務。張治中說:“我是很高興地接受了。”從此,開始了他“服務黃埔、十年執教”時期。在這十年中,“每天黎明起來,便把學生帶出去,跑步,練操,一天到晚忙不休。但精神上只感覺著快樂”。

1930年春,晉軍與西北軍聯合反蔣。張治中奉蔣介石命率教導第二師北上參戰。12月,勝利回師之後,蔣介石已不預備讓張治中回軍校,而要他擔任軍職,為蔣服務。但張治中仍堅辭教導二師師長職務,回軍校任原職。他對蔣介石說;“現在師長入選比較容易找,至於教育長這一職務,還是我來吧!”當時,很多人對張治中一心從教的思想十分不理解。教導二師是當時一個編制最大、裝備最新的師,誰都渴望能當這個師的師長。有人曾奇怪地問:為什麼薄師長而不為,只想做一個教書匠?後來,在另一個場合,張治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從我的個性看起來,是適宜於辦教育;我的興趣,也是側重在教育方面。”

1932年,湘滬抗戰爆發。張治中主動請纓,抵滬抗日,浴血苦戰了3個月。戰事一結束,他再次向蔣介石懇辭軍職,回到中央軍校任教育長。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平時在學校里,也是這樣鼓吹:當一個教官比當一個旅團長還重要得多。所以我不能不言行相顧,提倡一種重視教育的風氣。”

張治中為什麼如此熱愛教育、推崇教育,致力於興教辦學?考察起來,至少有以下3個方面因素。

首先,取決於張治中的個人志向和抱負。張治中出身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他的青少年時代,始終拼搏在一條坎坷崎嶇的求學道路上。他在回憶錄中用“艱苦的歷程”來概述他這段生涯,是十分逼真的。他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深知窮鄉僻壤的農家子弟,要想獲取一個求學的機會是十分難得的。同時作為過來人,他痛恨這種不公正的現象。他曾嚴厲斥責:用教育經費的70%,在大中城市建學校、辦教育,而對邊遠農村則不聞不問,造成一種“畸型狀態”,“一個不太合理的現象”。他的更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在痛恨之外,立志要改變這種狀態。他要在他的家鄉興教辦學。他在回憶錄中寫了這樣一段讓家鄉父老永遠難忘的話:“我很想把我的故鄉建設成一個理想中的樂園。我有一個實驗鄉的計畫:北自淮南鐵路,南抵巢湖,東起炯場,西至長臨,築起環鄉的鄉道……同時,辦一百所民眾學校,其他切按地方自治原則辦理。我曾和黃麓鄉師的楊效春校長多次商量,想把鄉師逐漸擴大,成為大學,附設一所中學,若干國小。此外如科學館、天文台、圖書館、醫院等,應有盡有。”安徽黃麓師範的創建就是這幅美麗的圖畫中的一大景觀。

其次,最直接的推動力是他在小游歐美之後所前發的“富國強兵”之道。1927年11月,張治中制訂了一個5年留學計畫。他首先來到德國,但不到5個月,在蔣介石“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途經比利時、法國、瑞士、義大利、英國、美國、日本回國。長達8個月的歐美之行的所見所聞,對張治中的思想產生很大影響,使他認識到:“國家不能富強,不能自由平等,那就沒辦法在世界上爭生存,那就沒辦法在國際間找地位。”那么,怎樣求國家富強?張治中認為:“富國必須重視經濟建設,重視經濟建設首先應重視教育,而尤應重視農村教育。”後來他在一次講話中,把這一思想發揮得十分透徹。他說:“如果教育的作用,不能從少數大城市推動到邊遠的縣份,如果文化的光輝不能從城市普照到廣大的鄉村,其影響是決不止於教育上的失敗。”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張治中才在服務中央軍校造就軍事人才之餘,十分卷念桑梓,決心在家鄉興教辦學以教育民眾,並以此為實驗示範。推而廣大,走出一條富國強兵之道。

第三,不能不說與在20年代至30年代頗為盛行的“教育救國”論有很大關係。就在張治中創辦黃麓師範前夕,平民教育運動、鄉村教育運動、普及教育運動等等,搞得十分火熱,也具有一定規模。其中有兩個人對張治中影響最大,一是陶行知,二是梁漱溟。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郊區創辦曉莊師範。決心從這裡開始試驗,作為“全中國農民之解放”的出發點。並提出“四個一百萬”作為改造鄉村教育的綱領,即“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此後,梁漱溟在山東鄒平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在他們的影響下,較有影響的鄉村師範在江蘇的棲霞、黃渡,浙江的湘湘先後建立。安徽黃麓師範也緊隨其後誕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