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其文

鄧其文立即上書請求發動捐資搶救,並和建安縣同僚及地方人士協力修復,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居。 宋代興建的建安書院,早已毀沒,其文重建於故右衛基地(即今義學前縣政府址),於是辦學之風大盛。 宋治平三年(1066年)設定的甌寧縣,到康熙中期,近七百年,記載縣事都附於府志,沒有縣誌。

簡 介

鄧其文,字次廬,江西崇仁人,清監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銓授甌寧縣知縣。這年初夏,浙東大水殃及建寧(今建甌),四月二十八日,松源、溫嶺、潭陽、南浦之水,匯涌建寧,泛濫成災。鄧其文正在赴任途中,聞訊,日夜兼程趕到甌寧,見田園成沙澤,沿溪六個城門盡倒塌,官署民房大半傾圮,滿目瘡痍。鄧其文立即上書請求發動捐資搶救,並和建安縣同僚及地方人士協力修復,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居。

生 平

鄧其文有才乾,又兢兢業業興辦地方政教事業,雖接任於災禍之際,經在任九年的治理,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甌寧縣的儒學,原在溪西,明正統年間遷到叢桂坊府學故址,因地勢低下,屢遭水害,其文便遷到故左衛基地(即今鐵井欄總工會址)。宋代興建的建安書院,早已毀沒,其文重建於故右衛基地(即今義學前縣政府址),於是辦學之風大盛。後該書院改稱建溪書院,並籌給膳宿,聘請名師教授。
西門城外五里亭有座七星橋,始建於宋代,是西郊進城孔道,年久失修,被水衝垮,泥沙埋沒。其文為方便鄉民來往,曾考索遺基,動工重建,將橋加高加長,並在橋北蓋起郵亭、梵宇,撥給糧錢以供香火及修繕費用,又夾道種樹,延至大洲,形成綠色林帶,十分壯觀。還出錢買得橋西的曲場,建作義冢,為死而無所依歸者的墳地。又在城內宣化坊、豐樂葉坊和水吉街三地設定義倉三所,用以儲糧備荒。建甌西境與順昌接壤,吉陽、小竹、麻溪交界處,當時很荒僻,人煙稀少,常為小盜搶劫隱沒之處。其文為綏靖地方治安,便采木架屋,募民居住,更招商賈、立墟市,自此聚民成村,開發民財,民深感其恩德,稱當地為鄧興街文平墟。
宋治平三年(1066年)設定的甌寧縣,到康熙中期,近七百年,記載縣事都附於府志,沒有縣誌。其文認為這是缺憾,便致力以編修縣誌為已任,7年成書。當時建寧知府張琦說:“歷代未有之書,至次廬而克善其始。”
城南橋,圮壞日久,其文規劃重架,卻因溪流湍急,一時難以施工。恰遇其文他調,即待啟程,忽聞溺死3人,其文愧惶不安,引以自責,終在修好浮橋才離去。他的愛民精神、實幹風格,深受人民景仰,百姓在建溪書院內增建鄧公祠(址即今都御坪中共縣委會車庫),以表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