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經歷
早聞羅汝芳講學,從之游,復就學於鄒守益、劉邦采諸宿儒。其學淵源王守仁,但不盡宗其說。時心學盛行,謂“學惟無覺,一覺無餘蘊,九思、九容、四教、六藝,桎要梏格也”元錫力排此說,謂“九容不修,是無身也;九思不慎,是無心也”。當時又有“盪清物慾”之說,元錫以為,物不可須臾離,內而身心意知,外而天下國家,無非物者,且各有其則。九容、九思、三省、四勿皆日用格物之實功,如誠敬行之,物慾自不得行乎其中。認為古學平易簡實,不離日用,“誠明”二字,為其樞紐。元錫曾作儒釋之辨,認為前人之辨終未能令人滿意。以為出世經世、公私、虛實、本心本天、生死輪迴、人倫事物之辨皆誣。認為,聖人之學,唯至於盡性至命,不求經世,而經世之業成,以為主於經世,則為“有意”,而有違乾盡性至命;佛氏之學,唯主於了性明心,無三界可出,而出世之教行,以為其主於出世則誣。吾儒理無不實,但實者未嘗不虛;釋氏理無不虛,但虛者未嘗不實。釋氏之所謂心,指性命之理,即所謂天之命,而不應指斥其本心。釋氏之生死輪迴之說,則為世人執著於情識、沉迷於嗜欲,欲使其悟性命之本而拔濟之,故為“迷人”而設。釋氏之棄人倫、遺事物之跡,則為世人執著於情識、沉迷於嗜欲,故令其出家,以明無生之本,如儒者之聚徒入山,乃為“未悟人”而設。枯寂守空、排物逆機,釋氏以為支辟;見玄見妙,靈怪恍忽,佛教以為邪魔,故不應將此委之於佛。釋氏慈憫悲仰,弘濟普度,故不得斥之為自私自利。釋氏方心佛中間,泯然不立,故不應斥之為是內非外。儒釋之辨的關鍵不在於道之體“釋氏之於此體,其見甚親,其悟甚超脫敏妙”,關鍵在於釋氏“舉其體物不遺者,-之於無物;見其無睹聞矣,而舉其生化自然者,-之於無生。既無物矣,而物之終不可得無者,以非有非無,而一之於幻妄;既無生矣,而生之終不可得盡者,以為不盡而盡,而一之於滅度”(《明儒學案》)。黃宗羲謂“先生之辨儒釋,自以為發先儒之所未發。然不過謂本同而未異”(同上)。
作品
鄧元錫著有《五經繹》、《函史》、《皇書》等。為江右王門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代名人(一)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