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夏故居

鄧中夏故居

鄧中夏故居位於湖南省宜章縣太平里鄉鄧家灣村,紅色旅遊景點之一。鄧中夏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伶牙俐齒,能言善道,極具演說家天才。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李大釗同志的影響下,鄧中夏成為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之一。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他是主要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他指揮過長辛店大罷工和舉世聞名的“省港大罷工”,是傑出的工運領袖,在偉大的革命運動中,他先後擔任過中共二、三、五、六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成為我黨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

鄧中夏故居中夏故居

景點簡介

鄧中夏故居,位於湖南省宜章縣太平里鄉鄧家灣村,紅色旅遊景點之一。宜章往北六公里處,有一指路牌“鄧中夏故居由此進”,車子便由107國道向東走中夏公路,行8公里,就到了鄧家灣村。

鄧家灣村依山而建,後龍山長滿雜木,一片青青蔥蔥,前臨樟水河,河水清澈明淨,兩岸垂柳成陰,柳絲婀娜飄搖,這是個風景幽雅秀美之村。

人物簡介

1894年10月5日,鄧中夏就呱呱落地在這裡。當時,他的名字叫鄧隆渤。從小聰慧過人,長大入學,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伶牙俐齒,能言善道,極具演說家天才。1911年後,先後進入郴郡聯合中學、湖南省高等師範讀書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李大釗同志的影響下,鄧中夏成為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之一。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他是主要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他指揮過長辛店大罷工和舉世聞名的“省港大罷工”,是傑出的工運領袖,在偉大的革命運動中,他先後擔任過中共二、三、五、六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成為我黨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 1933年5月,鄧中夏在上海被捕,在監獄裡,慘遭劍子手的殘酷刑罰,他堅貞不屈;在法庭上,義正詞嚴駁得法官無言以對;他拒絕了高官厚祿的引誘,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年僅39歲,英年早逝。

人物父親

鄧中夏的父親鄧典謨,是前清舉人。1903年創立縣立高等 國小堂,後曾任縣知事,國務院主事,湖南省議員、行政院一等書記官。1936年告老還鄉,即任《宜章縣誌》總纂。1945年日軍陷境,鄧典謨令其子隆渭組織抗日自衛隊,日軍遷怒報復,焚其家室,使得鄧中夏故居被毀。

故居建造

1983年,地縣兩級撥出專項資金,對鄧中夏故居進行全面修復。為了方便省內外遊人參觀瞻仰,國家交道部又撥出專款,修築了一條從107國道進入鄧中夏故居的中夏公路。 修復的故居是湘南民居格調的四垛二層的青磚瓦房,一廳四室,完全保持原有特貌。前後廳是以一木板寶壁相隔,廳後左側房間便是鄧中夏的臥室,房間裡有他睡過的湘南風味的雕花大床,用過的桌、凳、箱、籠,他的少年時期是在這裡度過的。各住房按原家庭成員居住陳列擺設。在堂屋裡,陳列了鄧中夏生平事跡介紹和圖片資料,還設定了有文物實物的展櫃。

1993的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筆題寫了“鄧中夏故居”匾牌。1994年,在紀念鄧中夏誕辰百周年之際,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紀委書記、全國總工會主席尉建行進行揭牌,並瞻仰了故居。同時,在國家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由澳門社團捐資,還有不少單位、個人捐資,在鄧家灣村建起一所“中夏希望國小”,由曾志剪彩。 1995年1月25日,省委宣傳部公布“鄧中夏故居”為湖南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6年,省政府公布鄧中夏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國保。 鄧中夏故居,每年接待外來參觀者3000多人次。有外省的青少年學生到這裡來開展夏令營活動;有幹部、工人、戰士來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有不少單位的新黨員、團員到這裡來宣誓。

故居歷史

青磚、小瓦、尖山頂,垂脊牆……6月28日,全面修復後的的鄧中夏故居迎來了第一批遊客,遊客爭相在故居前合影留念,在感受革命教育的同時,遊客對這座具有典型湘南民居風格的建築讚嘆不已。

鄧中夏是我黨早期的一位卓越領導人和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故居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城東北7公里處的太平里鄉鄧家灣村。鄧中夏故居始建清同治元年(1661年),採用湘南鄉間特有的四房三間兩層磚木結構民居制式,正面牆體為青磚勾縫,兩側及後牆體為白灰粉飾,屋面為小青瓦,尖山頂、前後出挑垂脊牆。總占地面積為132.9平方米。1894年10月5日,鄧中夏誕生於此,並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代。1916年,在湖南高等師範學校讀書的鄧中夏回到故居與原配夫人楊賢懷完婚。1919年,在北大求學的鄧中夏回到家鄉,在這裡給鄉親宣講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愛國道理。 據宜章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介紹,鄧中夏故居於1944年被侵華日軍燒毀,僅剩牆基。1983年按原貌修復,之後,在1994年和2003年進行過修復。今年這次修復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總投資達30餘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維修加固了故居房屋基腳,復原了牆面和瓦面,挑高了廳屋。 筆者在故居現場看到,除了對故居主體進行全面修復外,室內展示內容也豐富了許多,增加了30多幅珍貴照片和一批實物,陳列面積由原來的10㎡擴大到現在的30㎡。整個展板分為“少年不凡、志在千里;五四先鋒、熱血救國;傳播真理、建黨功臣;工人領袖、指路明燈;投身武裝、馳騁湘鄂;寧折不彎、獻身真理;青山不老、精神永駐”7個部分,對鄧中夏生平事跡進行了系統的介紹。遊客在這兒可以詳細地了解這位我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和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一生慷慨的革命生涯,接受革命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筆者在去鄧中夏故居的路上看到,進入鄧家灣村公路橋樑進行了修繕,鄧中夏故居巷道進行了硬化,同時,故居旁還建成1600m2停車場,進出參觀較以前方便了許多。

鄧氏公祠

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5年),一進前廳,二進天井,三進祭壇。整體磚木結構頂棚全部木板封嚴,天井上方為鶴頸軒棚,採光處用抬粱式構件支撐瓦檐,滴水漏入天井再順暗道流入外溝,建築面積103.1平方米,亮公祠是鄧中夏1919年7月在北京求學期間回鄉向民眾宣講五.四運動,傳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