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才能

個人經歷

1987年分配到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質所工作,先後擔任地質所副所長、副書記、書記。
2001年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物所所長。
期間,2002年-2003年在吉林油田掛職鍛鍊,任吉林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
2003年9月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質所所長。
2005年6月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師兼地質所所長。
2007年4月起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黨委委員兼總地質師。

研究領域

鄒才能教授長期從事非常規油氣地質、岩性地層油氣藏、連續型油氣聚集、大油氣區等地質理論創新研究,以及全國重大預探領域、科探井與風險井、勘探技術方法等攻關與評價,為推動我國油氣勘探從構造向岩性地層油氣藏根本性轉變、引領我國油氣勘探從常規向非常規油氣戰略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鄒才能教授在西南石油大學講學

曾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
①岩性地層油氣藏成藏規律、關鍵技術及目標評價;
②中低豐度岩性地層油氣藏大面積成藏地質理論、勘探技術及重大發現;
③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與技術;
④四川盆地中部低孔低滲砂岩大氣區形成條件與勘探實踐;
⑤新疆北部火山岩油氣藏地質認識與評價技術主。

主要成就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四),省部級一等獎4項(1項排名第二、2項排名第三、1項排名第六),二等獎3項(排名分別第一、三、四),三等獎2項(排名分別第一、三),獲得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以及“2010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稱號。
鄒才能教授西南石油大學報告會現場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第八屆理事會);
北京石油學會副理事長(第六屆理事會);
中國石油學會天然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油氣沉積儲層學組組長;
中國石油學會天然氣專業委員會非常規天然氣學組組長;
《石油勘探與開發》《石油學報》《天然氣地球科學》雜誌編委;
北京大學、長江大學兼職教授。

出版著作

先後在《Basin Research》、《中國科學》等雜誌發表第一作者論文41篇,出版專著6部(均為第一作者)。
學術論文:
[1]鄒才能,楊智,崔景偉,朱如凱,侯連華,陶士振,袁選俊,吳松濤,林森虎,王嵐,白斌,姚涇利. 頁岩油形成機制、地質特徵及發展對策[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13,01:14-26.
[2]鄒才能,張國生,楊智,陶士振,侯連華,朱如凱,袁選俊,冉啟全,李登華,王志平. 非常規油氣概念、特徵、潛力及技術——兼論非常規油氣地質學[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13,04:385-399+454.
[3]鄒才能,朱如凱,白斌,楊智,吳松濤,蘇玲,董大忠,李新景. 中國油氣儲層中納米孔首次發現及其科學價值[J]. 岩石學報,2011,06:1857-1864.
[4]鄒才能,侯連華,陶士振,袁選俊,朱如凱,張響響,李富恆,龐正煉. 新疆北部石炭系大型火山岩風化體結構與地層油氣成藏機制[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11:1613-1626.
[5]鄒才能,徐春春,汪澤成,胡素雲,楊光,李軍,楊雨,楊威. 四川盆地台緣帶礁灘大氣區地質特徵與形成條件[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11,06:641-651.
[6]鄒才能,董大忠,楊樺,王玉滿,黃金亮,王淑芳,付成信. 中國頁岩氣形成條件及勘探實踐[J]. 天然氣工業,2011,12:26-39+125.
[7]鄒才能,楊智,陶士振,李偉,吳松濤,侯連華,朱如凱,袁選俊,王嵐,高曉輝,賈進華,郭秋麟,白斌. 納米油氣與源儲共生型油氣聚集[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12,01:13-26.
[8]鄒才能,朱如凱,吳松濤,楊智,陶士振,袁選俊,侯連華,楊華,徐春春,李登華,白斌,王嵐. 常規與非常規油氣聚集類型、特徵、機理及展望——以中國緻密油和緻密氣為例[J]. 石油學報,2012,02:173-187.
[9]鄒才能,陶士振,楊智,袁選俊,朱如凱,侯連華,賈進華,王嵐,吳松濤,白斌,高曉輝,楊春. 中國非常規油氣勘探與研究新進展[J].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12,04:312-322.
[10]鄒才能,陶士振,袁選俊,侯連華,朱如凱,高曉輝,楊春. 非常規油氣納米孔儲層特徵及連續油氣聚集機理[A].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2011:1.
[11]鄒才能, 侯連華, 王京紅, 等. 火山岩風化殼地層型油氣藏評價預測方法研究-以新疆北部石炭係為例[J]. 地球物理學報, 2011, 54(2): 388-400.
[12]Zou, CN, Zhang, XY, Luo, P, et al. Shallow-lacustrine sand-rich deltaic depositional cycl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J], China. Basin Research, 2010, 22 (1): 108-125.
[13]Zou Caineng, Zhu Rukai, Zhao Wenzhi, et al.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s in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0, 84(1):194-206.
[14]鄒才能, 董大忠, 王社教, 等. 中國頁岩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徵及資源潛力[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0, 37(6): 641-653.
[15]鄒才能, 張光亞, 陶士振, 等. 全球油氣勘探領域地質特徵、重大發現及非常規石油地質[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0, 37(2): 129-145.
[16]鄒才能, 徐春春, 李偉, 等. 川東石炭系大型岩性地層氣藏形成條件與勘探方向[J]. 石油學報, 2010, 31(1): 18-24.
[17]鄒才能, 李啟明, 鄔光輝, 等. 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基本特徵與勘探方向[J]. 新疆石油地質, 2009, 30(4): 450-453.
[18]鄒才能, 陶士振, 張響響, 等. 中國低孔滲大氣區地質特徵、控制因素和成藏機制[J]. 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 2009, 39(11): 1607-1624.
[19]鄒才能, 陶士振, 朱如凱, 等. “連續型”氣藏及其大氣區形成機制與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疊統須家河組煤系大氣區為例[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 36(3): 307-319.
[20]鄒才能, 陶士振, 袁選俊, 等. “連續型”油氣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與評價[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 36(6): 669-682.
[21]鄒才能, 陶士振, 袁選俊, 等. 連續型油氣藏形成條件與分布特徵[J]. 石油學報, 2009, 30(3): 324-331.
[22]鄒才能, 趙政璋, 楊華, 等. 陸相湖盆深水砂質碎屑流成因機制與分布特徵-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J]. 沉積學報. 2009, 27(6): 1065-1075.
[23]鄒才能, 陶士振, 周慧, 等. 成岩相的形成、分類與定量評價方法[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8, 35(5): 526-540.
[24]鄒才能, 趙文智, 張興陽, 等.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淺水三角洲與湖盆中心砂體的形成與分布[J]. 地質學報, 2008, 82(6): 813-825.
[25]鄒才能, 趙文智, 賈承造, 等. 中國沉積盆地火山岩油氣藏形成與分布[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8, 35(3): 257-271.
[26]鄒才能, 陶士振. 大油氣區的內涵、分類、形成和分布[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7, 34(1): 5-12.
[27]鄒才能, 陶士振. 海相碳酸鹽岩大中型岩性地層油氣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 科學通報, 2007, 52(增刊): 32-39.
[28]鄒才能, 陶士振, 張有瑜. 松遼南部岩性地層油氣藏成藏年代研究及其勘探意義[J]. 科學通報, 2007, 52(19): 2319-2329.
[29]鄒才能, 陶士振. 中國大氣區和大氣田的地質特徵[J]. 中國科學, 2007, 37(增刊Ⅱ): 12-28.
[30]鄒才能, 侯連華, 匡立春, 等. 準噶爾盆地西緣二疊-三疊系扇控成岩儲集相成因機理[J]. 地質科學, 2007, 42(3): 587-601.
[31]鄒才能, 陶士振, 谷志東. 陸相坳陷盆地層序地層格架下岩性地層圈閉/油藏類型與分布規律—以松遼盆地白堊系泉頭組—嫩江組為例[J]. 地質科學, 2006, 41(4): 711-719.
[32]鄒才能, 陶士振, 谷志東. 中國低豐度大型岩性油氣田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J]. 地質學報, 2006, 80(11): 1739-1751.
[33]鄒才能、陶士振、薛叔浩, “相控論”的內涵及其勘探意義[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5, 32(6): 7-12.
[34]鄒才能,賈承造,趙文智,等. 松遼盆地南部岩性—地層油氣藏成藏動力和分布規律[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05,32(4): 125-130.
[35]鄒才能, 李 明, 趙文智, 等. 松遼南部構造—岩性油氣藏識別技術及套用[J]. 石油學報, 2004, 25(3): 32-35.
[36]鄒才能, 薛叔浩, 趙文智, 等. 松遼盆地南部白堊系泉頭組—嫩江組沉積層序特徵與地層—岩性油氣藏形成條件[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4, 31(2): 14-17.
[37]鄒才能, 王兆雲, 徐冠軍, 等. 松遼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徵及成因[J]. 沉積學報, 2004, 22(4): 700-706.
[38]鄒才能, 趙文智, 龍道江. 吐魯番盆地侏羅系煤系原油的基本性質及油源對比[J]. 石油學報, 1993年1期.
[39]鄒才能, 常承永, 劉濟民. 科學探索井及其意義[J]. 石油勘探與開發, 1992, 19(6): 104-108.
[40]鄒才能, 趙文智, 龍道江. 吐魯番—哈密盆地烴源岩的母質類型與熱演化特徵[J]. 石油勘探與開發, 1992, 19(2): 10-18.
[41]鄒才能, 趙文智, 龍道江. 吐魯番—哈密盆地有機質熱演化特徵與分析[J]. 天然氣地球科學, 1991, (5): 209-216.
(截止到2013年11月)
出版物:
《油氣勘探開發實用地震新技術》,2002年,石油工業出版社,第1作者
《陸相層序地層學工業化分析技術》,2004年,石油工業出版社,第1作者
《大油氣區形成與分布》,2009年,科學出版社,第1作者
《岩性地層油氣藏》,2010年,石油工業出版社,第1作者
《非常規油氣地質》,2011年,地質出版社,第1作者
《非常規油氣地質(第二版)》,2013年,地質出版社,第1作者
(截止到2013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