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都拉喇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都拉喇氏,亦稱杜拉拉氏、都拉爾氏、多拉爾氏,滿語為Dulara Hala,世居吉林烏拉(今吉林吉林)、杜拉爾(今黑龍江訥河、嫩江一帶)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晚期以後,滿族、鄂溫克族都拉喇氏多冠漢姓為杜氏。
二.郡望:
吉林烏拉:亦稱吉林烏喇,今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烏拉為滿語地名,意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兩代為固戍邊,抵禦外侵,在此設廠造船,又稱“船廠”。殷、周時期,吉林已有氏族部落。秦朝以前居住著滿族祖先“肅慎人”。漢朝時期稱挹婁,北魏時期稱勿吉,隋、唐兩朝稱粟末靺鞨。遼國時期為遼東京道所轄,後改稱女真。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人建立了金國,滅遼國後,吉林成為金國領地。明朝時期,吉林隸屬海西女真烏拉部統轄,為“烏拉國”。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吉林歸屬佟·努爾哈赤統治,成為後金政權領地。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奉命率軍,籌建吉林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政府調寧古塔將軍巴海移駐吉林城,吉林遂成清政府統轄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等流域的重鎮,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康熙大帝於公元1674年東巡吉林時,巡視水師營後,揮筆作詩,名曰《松花江放船歌》。因其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的詩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吉州,州治吉林。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改永吉州為吉林廳。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吉林廳升為吉林直隸廳,次年又升為吉林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將吉林府改為吉林縣。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改吉林縣為永吉縣,同時設立吉林市政籌備處。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21日,日寇占領了吉林,並於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1日成立偽吉林省公署。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日寇投降,民國政府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同年10月中共吉林市委組織下成立吉林市政府,11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從吉林市撤出,民國政府成立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3月9日吉林市再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3月10日吉林省政府從延吉市遷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1954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遷往長春市。1958年將永吉、磐石、舒蘭、蛟河、樺甸等縣劃歸吉林市。1968年3月成立吉林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消吉林市革命委員會,改稱吉林市人民政府,轄四個城區(船營區、昌邑區、龍潭區、豐滿區)、四個縣級市(磐石市、蛟河市、舒蘭市、樺甸市)、一個永吉縣、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打牲烏拉:努爾哈赤取得烏拉國政權後,滅烏拉部,改稱為打牲烏拉,在建立後金政權之後,在原烏拉部屬地“布特哈烏拉”設定了“打牲烏拉總管署”。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8年)開始記述,從總管邁圖起到清末兼總管烏音保止,計三十六任(包括兼任),三十一名人選。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是滿清政府直接管轄的特殊機構,是管理地方打牲部落行政事務的機關,負責向清皇室進貢以當地特產為主的經濟特區。總管衙門設在吉林烏拉街城裡十字街東面路北,依照副都統衙門式樣修造,大門三間,儀門一座,川堂三間,大堂五間。供設龍牌,川堂後設印務處五間,左設銀庫更房各三間,右設松子、細鱗、乾魚等庫四間。川堂前各按腳色分設採珠左、右翼辦事八旗事務各五間,中設儀門一座。儀門處,分設東西捕魚兩翼辦事房各三間。大門處,照壁一座。城東北隅,設倉廒七十間。衙院周圍土築群牆,東西牆角處建築看守、更房各三間,駐有值班兵丁輪流守衛衙署。總管衙門有品位的官員六十九員,其中總管(三品)一員,翼領(即輔堂,四品)兩員,分左右兩翼,協助總管統理衙署事務。五品翼領四員,分管采、捕魚等業務。一翼分四旗,每旗設驍騎校一員,計十六員。其他六十四員。領催以下的官兵四千二百七十六名,其中領催二十八名,珠軒頭目一百十一名,鋪副一百三十八名,打牲丁三千九百九十三名。為了納貢的需要,清政府劃出“貢山”、“貢江”,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疆域“南至松花江上游、長白山陰(今吉林通化、白山、延邊地區);北至三姓(今黑龍江依蘭)、黑龍江、璦琿;東至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琿春、牡丹江流域。上下數千里,流派數百支。”領內有二十二處采貢山場和六十四處採珠河口,貢品達三千餘種。清初規定呈送的貢品有人參和貂皮,乾隆年間免去這兩項貢品,專門采捕東珠、蜂蜜、鱘鰉、松子等。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自清順治四年~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結束,先後持續了二百六十四年。
三.歷史名人:
都拉喇·扎魯察:(公元?~1909年待考),滿族;滿洲正白旗人,世居吉林烏拉(今吉林吉林)。著名清朝將領。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滿清大臣趙爾豐(公元?~1911年)任駐藏大臣,率兵入藏,屢敗受英國操縱的西藏叛軍,阻止了英帝國主義北進的陰謀。都拉喇·扎魯察在從征西藏時陣亡,贈騎都尉。
都拉喇·達爾達哈:(公元?~1909年待考),滿族,都拉喇·扎魯察之族弟;滿洲正白旗人,世居吉林烏拉(今吉林吉林)。著名清朝將領。
都拉喇·達爾達哈與族兄都拉喇·扎魯察在從征西藏時陣亡,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完整,贈雲騎尉。
都拉喇·新保:(生卒年待考),鄂溫克族,滿洲黑龍江鑲白旗人(今黑龍江訥河)。著名清朝將領。
原為索倫部頭領,後由於收集索集清朝政府所需貢品有功,累官至打牲烏拉衙門正三品總管,特賞副都統銜。
相關詞條
-
喇姓
文獻《回教民族說》中注釋,喇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陝西省的喇家村、四川省的廣元縣、彭縣,河北省的唐山市等地。
基本介紹 姓氏淵源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
納喇姓
納喇姓源於古女真族、蒙古族、高麗族納喇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納喇氏,亦作那拉氏、納蘭氏、納拉氏,是滿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
姓氏淵源 葉赫納喇氏 烏喇納喇氏 哈達納喇氏 輝發納喇氏 -
滿姓[滿族姓氏的簡稱]
滿族姓氏的來源 一個民族的姓氏,原是該民族社會血緣團體的符號,或者說是這個民族中一個家庭系統的符號。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姓氏在滿語...
血緣集團 民族歷史 歷史考證 主要氏族 對比 -
拉姓
拉姓是回族的一個姓氏,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點,有以伊斯蘭教先賢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輩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賜姓的,也有主動改用漢姓的;...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
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Qara Khanid)又稱“黑汗”,蔥嶺西回鶻,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政權。 喀喇汗王朝極盛時期,據有東...
國名 歷史 政治 軍事 文化 -
布達喇姓
布達喇姓,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布達喇氏,亦稱布達拉氏,滿語為Budala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布氏、達氏。
姓氏淵源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相關詞條 -
喀喇沁
蒙古語,“喀喇沁”的意思是“看守者”。讀音為kā lǎ qìn。蒙古部落,蒙古土默特永謝部的一支。現在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喀喇沁旗和遼寧省朝陽等地,蒙古國也...
詞語簡介 詞語解釋 史料記載 明朝 清朝 -
察喇覺羅姓
察喇覺羅[察喇覺羅,讀音作chá lā jué luó(ㄔㄚˊㄌㄚㄐㄩㄝˊㄌㄨㄛˊ),滿語為“Calagiolo”]。
基本介紹 姓氏淵源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
崇吉喇姓
崇吉喇姓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海西女真崇吉喇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姓氏淵源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