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喇姓

納喇姓源於古女真族、蒙古族、高麗族納喇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納喇氏,亦作那拉氏、納蘭氏、納拉氏,是滿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懶氏。遼、金時期,稱作拿懶氏、拿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母親就是拿懶氏。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古女真族蒙古族高麗族納喇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納喇氏,滿語為NaraHala,是滿族八大著姓之一,氏族甚繁。有人說:如今在滿族同胞中,比較容易分辨的是那氏。凡姓那的,無一例外,都是滿族人,為“葉赫那拉的後代”。這樣評說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其實,納喇氏在蒙古族、鄂溫克族、朝鮮族等民族中皆有,就是那氏亦並非全都是滿族人。

春秋時期,楚國把商王武丁後裔所建的權國滅掉後,改設成縣,而將權國貴族遷往於那處城(今湖北荊門那口城),後來權國人中就有以其地名為姓氏的,成為了那氏。漢朝時期有個那縣(今寧夏固原),當地的少數民族中就有那氏。漢朝末期西域大宛國(今費爾乾納盆地)有破落那氏,其後代在漢化時也有取漢字諧音單姓為那氏者。古羌族的一部份人也有在漢化過程中,取漢字諧音單姓為那氏著。而滿族那氏也絕非“葉赫那拉”一族,這種將自家姓氏生往顯貴家族上並靠的做法實不可取,更不要說清鹹豐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了,至今十六億中國人民還在等待她的後人向國民謝罪呢!

實際上,滿族的烏喇納喇氏、哈達納喇氏、輝發納喇氏、那木都魯氏、赫特拉那氏、夸爾那氏、瑪那依爾氏、莽那特氏、那克塔氏、那勒加氏、那木圖氏、納塔氏,蒙古族的納伊氏、納賴氏、那顏吉歹氏、納雅氏,鄂溫克族的納哈塔氏,其後所冠的漢姓中也多有那氏。納喇氏,亦作那拉氏、納蘭氏、納拉氏,是滿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懶氏。遼、金時期,稱作拿懶氏、拿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母親就是拿懶氏。在蒙古語中的“納喇”是“太陽”的意思,俄國學者史祿國說滿語“納喇”是“耙子”的意思,顯然是錯誤的。老滿語是滿族著名學者納喇·額爾德尼按蒙文滿語創建的,其字義仍是“太陽”。在明朝末年,納喇氏家族非常強盛,分為五個較大的支脈:

葉赫納喇氏

葉赫那拉氏是明朝末期葉赫國主之族,下轄十五部。其先世本為蒙古族土默特氏,後滅扈倫納拉部,占據其地,遂改姓納喇,自號葉赫那拉氏。其族世居葉赫地區(今吉林梨樹),包括四平市的廣大地區。當時有葉赫城(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張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阿氣蘭(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蘇(今吉林伊通)、吉當阿(今吉林伊通)、雅哈(今吉林四平)、黑爾蘇(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處)、阿敦(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喀布齊賚(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東北一百五十公里處)、俄吉岱(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東一百五十公里處)、扎濟里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側)、彝巴丹(今吉林伊通河流域)等地區。其族與愛新覺羅是“歡喜冤家”,既是仇國,又是世代姻親。因此,葉赫納喇氏族名門望族繁多。其後多冠漢姓那氏、葉氏,額駙蘇納之族則冠蘇氏。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孝慈高皇后、側妃,金太宗繼妃、側妃,乾隆大帝貴妃,鹹豐皇帝孝欽顯皇后,光緒皇帝孝定景皇后。

還有:葉赫部酋長楊吉弩、清佳弩納林布祿、金台石,皇太極之舅、都察院承政阿什達爾漢、內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經學大儒性德、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前鋒統領、一等男爵白爾黑圖,葉赫西城貝勒,三等男爵布爾杭俄,固倫額駙,八大臣之一的都統顧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爵鄂莫克圖,理藩院理事官圖魯什,副都統艾松古,副都統安達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內大臣、一等伯爵冷僧機,都統、議政大臣額赫納,一等男爵、一等雲騎尉路什巴圖魯,二等子爵喀山,十六大臣之一的三等子爵霸奇蘭,順治朝兵部、禮部尚書果斯海,慈禧太后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統桂祥,鹹豐朝吏部尚書、大學士恩承,尚書、軍機大臣那桐,尚書、議政大臣哈雅爾圖,鹹豐同治朝大學士瑞麟,道光朝兵部尚書那清安等等,皆為葉赫納喇氏族人。

烏喇納喇氏

烏喇納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烏喇部遺族,與哈達納喇同祖,即納齊布祿之裔、烏喇部長之後。世居今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松花江流域、拉發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雙陽縣境,其時轄境還包括烏喇烏喇(今吉林永吉)、宜罕和林(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金州(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孫扎泰(今吉林市南部)、鄂漠(今吉林市東北部)、優哈爾(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等城寨。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太祖親征,烏喇部被徹底兼併。其後多冠漢姓趙氏。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大妃,金太宗繼妃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乾隆大帝皇后。

還有:烏喇部酋長滿泰、布占泰,孝敬憲皇后之父內大臣費揚古,理藩院承政尼堪、武備院大臣禪布,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查郎阿,乾隆大帝皇后之父那爾布,副都統孟庫魯等等,皆為烏喇納喇氏族人。

哈達納喇氏

哈達納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龍虎將軍王台(萬)之後裔,世居輝發(今吉林輝南)、哈達(今遼寧開原)一帶。當時還擁有哈達城(今遼寧西豐)、綏哈(今吉林市西二十五公里處)、柴河寨、富家兒齊(皆在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城寨。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繼妃,哈達國汗,明龍虎將軍王台。

還有:哈達部酋長,額駙武爾古岱,都督札爾固齊雅虎,都統、內大臣多謨克托,戶部尚書、逼降朝鮮王的開國功臣馬福塔,都統鄔內,都統刑部尚書盛安,創立老滿文者之一的額爾德尼,都察院參政素巴海,都統、議政大臣瑪奇,都統、戶部、兵部尚書噶達渾,杭州將軍塔拜,騎都尉卓納(後賜姓覺羅氏),道光朝尚書、伊犁將軍玉麟等等,

輝發納喇氏

輝發納喇氏本來是黑龍江流域女真尼馬察部的一支,原姓為益克德里氏。後遷徙定居於輝發河,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曾得到當地扈倫部納喇氏噶揚噶圖墨土的幫助,因此宰七牛祭天,改姓為納喇氏,世居今吉林省的柳河、輝發河及沙河下游地區,當時還擁有輝發(今吉林輝南)、多璧等城寨。後多冠漢姓為施氏。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輝發部酋長旺吉努,扎爾固齊三檀,十六大臣之一的副都統議政大臣薩璧翰,議政大臣費揚武,因沽名釣譽被革職的山西巡撫諾岷,熱河都統才子麒慶。

其他納喇氏

高麗那氏是清乾隆大帝賜姓為納喇氏的。還有蒙古族納喇氏,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朝蒙古籍者,世居阿爾巴噶,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吉林省西部一帶)等地區。納喇氏的各支派之間絕大部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之間可以通婚。其所冠漢字姓氏主要有那氏、納氏、南氏、葉氏、白氏、姚氏、張氏、趙氏、蘇氏、安氏、羅氏、何氏、陳氏、黃氏、施氏等。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歷史名人

納喇·額爾德尼:(公元?~1632年待考),滿族;正黃旗滿洲都英額人,世居都英額,滿族文字的締造者。

納喇·額爾德尼少年時就十分明敏,兼通蒙古、漢文。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時來歸,隸屬正黃旗滿洲。

納喇·額爾德尼早年即跟隨清太祖佟·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因他兼通蒙古語、漢文,主要職掌是“記典例司文書”,賜號“巴克什”。巴克什是蒙古語,意為師傅,精通讀寫的人均可稱為巴克什。納喇·額爾德尼從征蒙古時,能夠就蒙古的習俗和他所掌握的蒙古語、蒙古文,居中聯絡,傳宣詔令,成為溝通滿、蒙民族,進行招降納附的重要橋樑。

在滿族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除了接受當時比滿族先進、高度發達的漢文化影響外,還與蒙古文化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史稱海西女真酋長世代與蒙古通婚,葉赫始祖星根達爾漢、烏拉貝勒布占泰鄉人均來自蒙古,哈達部長王忠與布占泰同祖,海西四部中葉赫、烏拉、哈達都是混和了蒙古血統的女真部落。而比較先進又適於模仿的蒙古政治制度則是努爾哈赤在建國過程中的主要學習對象。他的家族,從猛哥帖木兒開始,就以取蒙古名字為榮,到了明末,佟·努爾哈赤之子愛新覺羅·德格類、侄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愛新覺羅·阿敏等均以蒙古語命名。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佟·努爾哈赤曾向朝鮮人誇耀“我是蒙古遺種”,折射出滿族人對先進的蒙古文化傾慕不已的心態。在社會制度方面,滿、蒙之間也存在部落結構鬆散、家庭結構狹小、諸子年長析居及幼子守屍等相同的特點;在語言方面,滿、蒙聯繫就表現得更加清楚了。

在納喇·額爾德尼依據蒙古文創製滿文之前,女真人曾經有過自己的文字,明朝初期的女真人往來文書,使用的是一種分別模仿漢字和契丹字製作的女真字,但由於難以辨認,到明朝中葉,這種文字已經不流行了,女真人大都不識字。以後改行蒙古字,女真人說的是女真語,文字書寫卻借用蒙古語,而這樣文字記載須通過蒙古語進行,不懂蒙古語的人就不能識字,溝通十分不便。

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佟·努爾哈赤命納喇·額爾德尼、噶蓋等創立滿文,認為不能因為女真語創立文字困難,就永遠借用別國的文字。後因噶蓋以事被誅,納喇·額爾德尼便獨自利用蒙古文字結合女真語音連綴成句,創製了可以因文見義的滿文。為了區別於後來天聰年間達海等改制的加圈點的新滿文,後世通稱納喇·額爾德尼額爾德尼創製的文字為“老滿文”。

此外,納喇·額爾德尼還著手將許多漢文著作譯為滿文。在滿語中,借鑑蒙古語的痕跡也十分明顯,例如滿語從十三到十九的數詞與女真語三到九的數詞毫不關聯,都是直接從蒙古語借用過來的;從二十到四十的數詞也不例外,只有五十以上的數詞,才是依據自身五到九的數詞衍生而成,這就說明納喇·額爾德尼在創製滿文的過程中,既繼承了本民族的語言遺產,也充分吸收了其他民族合理、有用的成分。

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納喇·額爾德尼及妻子因為囤積並隱藏珍寶,被佟·努爾哈赤處死。

納喇·額爾德尼是在軍事征服的動亂年間成長起來的既能征善戰,又文武兼通的佼佼者,是通曉蒙、漢先進文化的滿族精英代表。在納喇·額爾德尼的努力下,滿族從此有了自己傳達政令、制定法律、傳播知識、吸取先進文化的工具--滿文,這對滿族儘快走出蒙昧時代,進入高度發達的封建社會,起了重要作用。納喇·蘇克薩哈:(公元?~1669年),滿族;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康熙初年輔政大臣。其父納喇·蘇納,葉赫貝勒金台什同族。

清太祖初創業,來歸,命尚主為額駙,授牛錄額真。累進梅勒額真。天聰初,從清太宗征錦州,貝勒莽古爾泰帥偏師衛塔山餉道,納喇·蘇納屯塔山西,明兵來攻,擊破之。後金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與固山額真武納格擊察哈爾,入境,降其民二千戶。聞降者將為變,盡殲其男子,俘婦女八千餘,上責其妄殺。蒙古人有自察哈爾逃入明邊者,命納喇·蘇納以百人逐之,所俘獲相當。累進三等甲喇章京。坐隱匿丁壯,削職。尋授正白旗蒙古固山額真。後金崇德初年(公元1636年),納喇·蘇納從伐明,攻鵰鶚、長安諸堡及昌平諸城,五十六戰皆捷。又攻破容城。及出邊,後隊潰,坐罰鍰。又從伐朝鮮,擊破朝鮮軍,俘其將。以朝鮮王出謁時亂班釋甲,又自他道還,坐罰鍰。尋以讞獄有所徇,坐罷,仍專管牛錄事。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納喇·蘇納卒。

納喇·蘇克薩哈初授牛錄額真。後金崇德六年(公元1642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明總督洪承疇師赴援,清太宗親帥大軍蹙之,納喇·蘇克薩哈出戰有功,授牛錄章京世職,晉三等甲喇章京。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世祖命追復甦納世職,以納喇·蘇克薩哈並襲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尋授議政大臣,進一等,加拖沙喇哈番。納喇·蘇克薩哈隸睿親王多爾袞屬下,王薨,納喇·蘇克薩哈與王府護衛詹岱等訐王謀移駐永平諸逆狀,及殯斂服色違制,王坐是追黜。是年,擢巴牙喇纛章京

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孫可望寇湖廣,命納喇·蘇克薩哈偕固山額真陳泰率禁旅出鎮湖南,與經略洪承疇會剿。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劉文秀遣其將盧明臣等分兵犯岳州、武昌,納喇·蘇克薩哈邀擊,大敗之。劉文秀引兵寇常德,戰艦蔽江,納喇·蘇克薩哈六戰皆捷,縱火焚其舟,斬獲甚眾,明臣赴水死,劉文秀走貴州。敘功,納喇·蘇克薩哈晉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清聖祖立,納喇·蘇克薩哈受遺詔輔政。時索尼為四朝舊臣,遏必隆、鰲拜皆以公爵先蘇克薩哈為內大臣,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納喇·蘇克薩哈以額駙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亞索尼;與鰲拜有姻連,而論事輒齟,浸以成隙。

鰲拜隸鑲黃旗,與正白旗互易莊地,遂興大獄。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坐紛更阻撓,下刑部議罪,以律無正條,請鞭責籍沒。上覽奏,召輔臣議,鰲拜請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爭,獨納喇·蘇克薩哈不對,上因不允。鰲拜卒矯命,悉棄市。鰲拜以納喇·蘇克薩哈與相抗,憾滋甚。鰲拜日益驕恣,納喇·蘇克薩哈居常怏怏。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上親政,加恩輔臣。越日,納喇·蘇克薩哈奏乞守先帝陵寢,庶得保全餘生。有旨詰問,鰲拜與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等遂誣以怨望,不欲歸政,構罪狀二十四款,以大逆論,納喇·蘇克薩哈與其長子內大臣查克旦皆磔死;餘子六人、孫一人、兄弟子二人皆處斬,籍沒;族人前鋒統領白爾赫圖、侍衛額爾德皆斬:獄上,上不允。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卒坐納喇·蘇克薩哈處絞,余悉如議。清康熙八年(元1669年),鰲拜敗,詔以納喇·蘇克薩哈雖有罪,不至誅滅子孫,此皆鰲拜挾仇所致,命復官及世爵,以其幼子納喇·蘇常壽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