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姓

拉姓,姓氏,以回族居多,主要分布在陝西等地。

簡介

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點,有以伊斯蘭先賢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輩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賜姓的,也有主動改用漢姓的;有以回回族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還有不少被迫改姓的。  

相關介紹

 

取伊斯蘭教先賢和祖輩名字中的一字立姓 俗話說:“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的就姓撒拉哈。”馬姓回民遍布全國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據清代一個馬姓回族穆斯林遍歷雲、貴、川三省回族地區調查,三省內便有“二十七姓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區,有的整個村、寨、巷都居住著馬姓回民,並且有以馬姓命名村莊,如馬家莊、馬家灣、馬家寨等等。 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譯音。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帶馬字音的,如阿合馬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的尾音立姓,馬合馬沙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首音立姓。另據《懷寧馬氏宗譜》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為姓。”二是取自與伊斯蘭教的聖人穆罕默德名字有關的字為姓。回族基本上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對穆罕默德聖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時說話、辦事都遵循“聖行”,凡是穆罕默德做過的,回民都樂意做。因此,在起經名時,有很多人都喜歡取與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麥、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時,多取與穆罕默德名字相關的姓。穆罕默德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同的譯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譯者將穆罕默德譯為馬合麻、馬哈謨德或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傳回回教之祖曰馬哈麻者”、“回回曆法,西域默狄納國王馬哈麻所造”等記載,將穆罕默德譯為諧音“馬哈麻”。這樣回民在取姓時,多取穆罕默德譯音的首字“馬”為姓。如元時的回回人馬馬(窩闊台近臣)、阿合馬(世祖時宰相)、馬合馬沙(工部尚書兼領茶迭爾局)、馬哈麻(至順年間鹹陽郡公)、馬合麻(至正年間福建政和縣尉)、馬哈謀沙(至正十五年同安達魯花赤)以及馬合木、馬合謨沙、麻合馬、抹合馬、馬合睦、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漢文譯音譯字。他們的後人有不少取“馬”字為姓。三是回族迫於統治階級的壓力,在當時漢族馬姓較多的情況下也遂改為馬姓。四是朝廷賜姓馬。如“亦剌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內附,命為南京錦衣衛頭目;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襲職,歷功屢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名政,後為南京望族。”由於這樣幾種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馬姓回民越來越多。 宛、萬、安、王四姓,據回族民間傳說和自稱,皆源於唐太宗(627年-649年)在位時來我國傳播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宛葛思在中國亦譯“萬尕斯”、“旺歌師”、“斡歌士”、“斡葛思”等等。其後裔取其祖先原名之首音諧音,冠以王姓。有些王姓回民自稱是“隨燕王來的”,為明初回族軍事官後裔。今王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多集中在河北滄縣鹽山一帶和寧夏同心王家團莊等地。安姓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及西北等地。 穆姓回民多取自回民先輩“穆撒”、“穆罕”等名字的首音。如《元史•氏族表》中就有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等。 有的姓氏,既有取自回回祖輩原名之首音的,也有取自中間某一字音和尾音的。如海魯丁之後裔姓海,改住之後裔姓改,奧都喇合蠻之後裔姓喇。 沙姓回民,多取自回回名字的首音和尾音。如《新元史》也黑迭兒傳記載:“也黑迭兒,西域人……子馬合謀沙……子密兒沙……次木八喇沙……次忽都魯沙……次阿魯渾沙。”《元史•氏族表》中還記載了倒喇沙、別羅沙、掌機沙等回回世家,其後裔多取自祖輩原名尾音立姓。還有不少沙姓回民是取自祖輩原名首音立姓的。在回回經名中“沙阿得”一名較多,其後裔取沙為姓。《元史》卷132載:沙全,哈刺魯氏,父沙的,世居沙漠……全初名沙兒赤,甫五歲,為宋軍所虜,年十八,留劉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為姓,而名曰全。 (二)以祖輩的名字分為數姓者 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馬、丁、白等常見姓外,賽、撤、速、忽、納、閃等十三姓在《百家姓》里卻找不到。 回族十三姓,源於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占領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率騎兵千人歸順。因賽典赤•贍思丁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南征北戰。窩闊台和蒙哥汗時,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覺地為他樹碑。賽典赤逝世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宣布“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 相傳,賽典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孫。“賽典赤”阿拉伯文原意為“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賽典赤的後裔,不僅銘記著前輩的豐功偉業,而且取賽典赤稱號之首音“賽”立姓。 賽典赤•贍思丁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拉丁,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他們的後裔有賽、納、哈、速、忽、馬、撒、沙、丁、閃、穆、楊、郝等姓,傳說子孫分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雲南。直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滅回”,激起回民大規模武裝反抗,即歷史上有名的“丙辰之變”,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國各地。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由十三姓又演變出其他姓。如忽姓後來又發展為虎、胡姓,閃姓後來又發展為陝姓等等。 再如賽典赤之子納速拉丁,其後代分別以納、速(蘇)、喇(拉)、丁為姓。據《陝西通志》載,元朝初,貴族納速拉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今納姓回民主要分布在雲南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僅寧夏永寧縣納家戶村就有納姓回民七百餘戶,四千餘人。喇姓回民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拉姓回民分布在陝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國。 易卜拉欣之後裔,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因易卜拉欣,亦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故後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三)皇帝賜姓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 傳說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以及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為皇帝賜姓。元代達姓回回(今分布在江蘇省六和縣),據達氏家譜,其先世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語:官爵之稱),因功績卓著,被元王朝封為平章政事,並賜名達不華,其後裔取其達不華名字首音立姓。今居住在我國湖北荊州、河南南陽等地的答姓回民,也為皇帝賜姓。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答氏宗譜》載,其族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巳(1293年),諱剌罕與剌海祖,同孛可人,獻大珠,賜價不受,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其後裔以答氏為姓。 在白姓回民中,除以前輩原名譯音立姓外,還有一個來源是皇帝賜姓。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明代國姓是皇帝的朱姓。據對今安徽、山東朱姓回民家世考證,其先人姓氏為皇帝所賜朱姓。因朱與豬同音,後來不少回民又改為黑姓。張姓回民也系明代皇帝賜姓。據湖北《張氏族譜》記載,其始祖璞羅德“原屬回教經名”,“後來賜姓於明初”。從此,其後裔立張為姓。當然,張姓回民中,也有被迫改為張姓的。上海松江納速拉丁後裔被賜以唐姓。 我國海軍史上偉大的統帥、世界有名的航海家之一鄭和,就是皇帝賜姓。 鄭和原名馬三寶,是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在明軍攻人云南時被俘當了太監。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這場重要的戰役中,馬三寶英勇奮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燕王即皇帝位後,視隨行馬三寶在北京鄭村坎立下的戰功,便賜姓為鄭。從此,其後裔立鄭為姓。今鄭姓回民主要分布在雲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回族當中還有木、金、陝等姓氏也是皇帝賜姓。如陝姓回民是由原來的凵姓改為陝姓的。據清朝金天柱《清真釋捕輯》載:“明凵茂,湖廣公安縣人……登天順甲申科進士。廷試時,上不識其姓,問內閣,李賢對曰:’凵音同陝’,即以御筆改為陝。”如今陝姓回民分布在廣東、湖南等地。 (四)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 在回族姓氏中,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的雖占比例不大,但卻很有代表性,富有民族特點。 回族民間早就流傳著“回回姓回”之說。在我國河北、山東、西北今居住著不少姓回的回族。 回族立回為姓,據回姓老人講,有其深刻的含意:一是回回本身是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國”來的;二是回回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門”,即伊斯蘭教;三是回回經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為回回民族。為了讓後代記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門”,記住自己是回回民族,便立“回”為姓。 回族當中還有以地名立姓的。如元代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孫子伯顏察爾的後裔楊應奎,原住在北京羊市角頭(今北京羊市口),取羊為姓。明初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省益都居住,改羊為楊姓。 鎖姓回族也源於地名,如明代的鎖懋堅為中亞地區的撒馬爾乾之名稱的譯音,其後裔便立鎖為姓。 (五)漢蒙等民族融合於回族後出現了漢、蒙等姓氏 回族當中還有許多與漢族共有的姓,如李、周、劉、陳、孔等姓。這些姓氏一部分是因與回族聯姻出現的,一部分是漢、蒙古等民族在元以後信仰伊斯蘭教,並逐步成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持原來的姓氏。如現在回族當中的鐵、脫、貼、朵、妥、火等與蒙古族名字鐵木耳、貼木耳、脫不花等有關。 回民當中的完姓,據《重修朝真寺碑陰題名》載,“完”源出完顏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間,禁女真人勿得混漢姓,故去完而為顏,惟在曲阜不敢兗國之姓,特稱“完”氏。這說明回族在形成過程中,融合了中國歷史上女真人的後裔,沿用“完”為姓。回民中的端木姓原為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漢姓,呼姓原為我國鮮卑人的姓,後因其一部分木姓漢族和鮮卑人融合於回回民族,故沿用端木和呼姓等。党姓回民,其姓氏原為我國西夏党項族之姓,後來因一部分人融合於回回民族之中,所以也沿用此姓。居住在今青海省東部的孔姓回民,原為孔子的後裔,後來因改信伊斯蘭教,成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留了原來的姓氏。再如泉州的李贄(原名林載贄),其先祖林駑於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到波斯的霍爾摩斯經商,娶了當地穆斯林女子為妻,“遂習其俗,終身不革,今子孫蕃衍,猶不去其異教”,其後人融合於回族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