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鎮介紹
位於漢中市略陽縣城西部邊緣,與甘肅省康縣交界,距縣城40公里。總面積218.46平方公里,東西長 10.7公里,南北寬20.25公里,屬於北亞熱帶北緣溫腹帶,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境內地勢高差大,立體性氣候明顯,最高海拔2020米,最低海拔878米,年平均降雨量800-900毫米,無霜期206天。境內樂素河水系自西向東流過,境內流程27.5公里。全鎮有農耕地30010畝,林地面積 19.2萬畝,宜林荒山5.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0%,活立木總蓄積量38萬立方米。 郭鎮原名郭家壩。1941年因國民黨政府實施行政體制度變更,解放後,1949年12月建立郭鎮區,轄10個鄉。1957年鎮區調整時,將大南峪鄉劃歸甘肅省康縣,將甘肅省史家河、譚家莊、裴家莊、羅義溝劃歸本區。
1958年人民公社時改稱郭鎮大公社,設5個管理區。1962年12月改為郭鎮區公所。1968年10月更名為郭鎮區革命委員會。1981年恢復郭鎮區公所,轄四鄉一鎮(坪溝鄉、郭鎮鎮、乾河壩鄉、吳家河鄉、木瓜院鄉)。1996年5月撤區並鄉,郭鎮保留原建制鎮,全鎮管轄30個行政村140個農業合作社。2002年撤村並組後轄15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全鎮3225戶12951人,其中:城鎮戶口310戶510人,農業戶口2915戶12441人。 境內有“309”省道略(陽)—康(縣)路自東而西縱穿全鎮7個村,縣道寺(溝)—西(淮壩)路南接“309”北接譚家莊村,在鎮內形成“上”字形縱橫交錯交通主框架。鎮村道路沙石硬化,交通便捷,村村通汽車。
鎮內有郭鎮電信支局和郵政支局各一所,鎮內架設通訊光纜70公里,安裝1500門程控交換機2台,有固定電話1800部。移動和聯通公司共建信號接收鐵塔8座,安裝天漢通信號塔1處,移動信號覆蓋全鎮各個村組,現有行動電話3900部,使全鎮15個村村村通電話,廣播電視站一個,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0%。
教育
全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村級完小5所、初小及教學點9所,在校學生總數1501人,其中:中心 校有學生884人,國中有學生617人。有教職工115人,其中國小有專任教師55人,國中有專任教師37人,職工4人,代課教師19人,有鄉鎮農技校1所,村級農技校15所,有專兼職農技校教師15人,年培訓農民200餘人,有90%以上的懂事人口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節制2011年底,累計投入資金260萬元維修校舍1326平方米,新建校舍4696平方米。投資115萬元新建中學學生公寓1070平方米,解決了中學400餘名學生的住宿困難,新修廁所74平方米,投資120萬元的中學學生實驗樓和教師住宿樓正在修建,建成後將解決中學700餘人的就餐問題;投資70萬元建築面積560平方米的國小學生餐廳建成後將解決300餘人的就餐及部室等問題,學校圍牆、廁所、大門等正在建設中。通過新建、維修等方式排除了所有危房,改善了辦學條件。國中校舍建築面積達到3039平方米,生均4.96平方米;國小校舍建築面積7775平方米,生均7.56平方米。國中生均校園面積14.9平方米,小學生均校園面積9.56平方米。國中現有圖書8188冊,生均13.36冊,教師用書6808冊,師均184冊,國小現有圖書10545冊,生均11.77冊,教師用書1030冊,師均13.73冊。課桌凳完好率國中達98.5%,國小達80%以上。在部室建設上,國中有理、化、生實驗室,中心國小有圖書室、閱覽室、電子備課室、少隊部及體育器材室。在縣局的高度重視下,國小現有遠程教育設備一模式27套,分布在15個學校及教學點,達到了每個教室有一套;現有二模式13套,保證了每所村完小都有一套。中學現有一模式三套,二模式一套,三模式一套。2005年國小畢業率100%,升學率100%,國中畢業率97.9%,升學率70%。
全鎮有村級衛生室15個,配備衛生防疫員15人,2005年投資 萬元建成鎮中心衛生院一個,建築面積840平方米,設有X光、B超、心電圖三個功能科室,有醫務人員12人,病座10張,鎮黨委、鎮政府始終把衛生工作列入黨政工作的主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於2006年12月成立組建了郭鎮新型合作醫療辦公室,配備專職幹事2人,設有專門辦公室,負責全鎮新型合作醫療管理工作,全鎮已參保2897戶11482人,參合率為97.31%。 全鎮已架設人畜飲水設施40處,有80%的住戶都能安全飲水。全鎮電力供應充足,設供電所一個。15個村村村通電,已實現農電改造11個村。 鎮內有公安派出所、交警隊、信用社、供銷社、郵政電信支局、糧站、中心衛生院、九中、中心國小、獸醫站、供電所、郭藥店、三岔林林場等事業單位13個,有鏵廠溝金礦、小暢溝金礦、乾河壩金礦等三個金礦企業。以上企業依據“309”省道等便利的地理優勢,大力開發境內豐富的資源,全鎮經濟發展較快。2006年鄉鎮生產總值達到26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7元,人均有糧338公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7萬元。現有鄉鎮企業320個,從業人員612人,年總收入達2640萬元,總產值達2520萬元。
歷史沿革
郭鎮位於漢中市略陽縣城西部邊緣,與甘肅省康縣交界,距縣城40公里。總面積218.46平方公里,東西長10.7公里,南北寬20.25公里,郭鎮原名郭家壩。1941年因GMD政府實施行政體制度變更,以郭家壩鄉聯保為鎮建制,遂改名郭鎮。解放後,1949年12月建立郭鎮區,1 後改為郭鎮鎮。鎮內309省道穿鎮而過,是陝西與甘肅的重要交通樞紐。鎮子坐落在一個美麗的盆地里,四山環抱,有諺語為證:大寶(山)將軍阻三岸(芋家溝,蔣家峽,鏵廠溝),有雨就看老虎鞍(西溝山名)。每當逢場(集)時,周邊的人群將自產的玉米、木耳、香菇、柴胡、自己加工的麻糖(花)等中藥材早早拿到集鎮上銷售。來的有純樸的大人、臉紅撲撲的小孩、健壯的老人,還有時髦的姑娘,他們當中自然不乏有陝西人和甘肅人,逢場(集)也是最熱鬧的時候,罐罐茶、餅餅饃、鄧家麵皮;粘土燒的罐罐、從外運回的花布、粗茶葉,在郭鎮人的眼裡變成了古樸而時尚的必要消費品。
郭鎮人的祖籍,是老人家世代口述而來,據說最早是從宋代四川大槐樹恩洋河來的,當時郭鎮還是番邦的地盤。據說,在宋代,番邦侵犯中原,皇帝派楊六郎出擊,番邦打不過楊六郎,就派人和談,達成以“‘一箭之地’確定邊界,互補侵犯”的契約。於是楊六郎在射箭定界的前三天,就派人將羽箭插入嘉峪關狼牙虎白口山崖上,到了確定的良辰吉日,楊六郎站在甘肅米倉山拉弓射箭,只見六郎拉滿鐵弓,一隻羽箭只向嘉峪關方向急飛而去,最後雙方尋找,幾天后,在預先插好了山崖上找到了羽箭。來人匯報情況,番邦頭領大驚失色,嘆曰:此乃神助也。於是番邦退出關外。郭鎮也就成為大宋的管轄地。於是四川大槐樹恩洋河來了三兄弟,緊隨的還有鄧家、梅家、穆家四姓,至今此地還流傳“郭鄧二家梅三家,後頭跟了個穆娃娃”民諺俗語。他們長途跋涉,沿嘉陵江朔流而上,歷盡千難險阻,來到陝甘交界。於是以郭家老大為首的扎住在郭家山;以老二為首的駐紮在寺溝和金洞坪;老三就扎住在如今的郭家壩集鎮上,開始繁衍生息,開闢了郭鎮人類活動的先河。
傳統郭鎮的農業比較簡單,所占的比例較小。郭鎮是一個商業集散地,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在生活用品中,自給起來,先後在鏵廠溝開辦有罐罐廠、鐵鏵,鄧家咀開辦了二連紙房,莊子壩建起磚瓦場,其次,以集鎮為中心,蘭州商人用騾子馱綿煙、綿芪、花椒、青鹽(青海顆粒鹽)等貨物到郭鎮,四川商人用船將鐵條、黃裱紙、薑黃(染色用)、二連紙(敬神用)等貨物,水運到陽平關後,再翻山越嶺,用人挑到郭鎮,南北客人用貨物或銀兩在此互相交換。於是郭鎮就成了熱鬧的貨物交流的集散地。到清朝,集鎮上開辦較大的字號商鋪有自主經營的“百茂林”,合作經營的“同議誠”等等,據說這些商鋪的帖子在漢中都能被一些商家認同,換取當地的銀兩或銅錢。所以,其集鎮因商業活動的活躍而日趨成熟,解放前,東為上街,西為麻布巷巷(現上街巷,主要賣麻鞋、麻布、麻繩等生活用品而得名),上下皆用大紅門把守,儼然一個封閉的城堡。
郭鎮人的交流習俗。性格很質樸,為人真誠。鄰里之間,鄰村之間,逢年過節、家中大小事,都愛互相往來,提一兩瓶酒加上茶葉等就互相拜訪,這種習慣也成為長期友情長存的基礎,更成為優良傳統文化的保持者。
郭鎮人的飲食很特別,最突出的是每天早晨各家都做罐罐茶,每人都喝罐罐茶,“鄉土風味罐罐茶,興州城鄉不離它;清早起來掛頂鍋,柴棒樹根火架大;水倒半罐放茶葉,面拌調合清油下;茴香藿香加生薑,邊煮邊調油鹽茶;一人一碗放調料,臘肉核桃雞蛋花;火烤乾饃香又脆,肚飽心暖精神佳。”所以鎮子上的粗茶葉、土罐罐、餅餅饃成為早餐必備,銷售很快。這種叫罐罐茶的飲食,主要是由粗茶葉、藿香、小茴香、鮮薑片、水、麵糊而作的像米湯的麵湯,同時還要將提前做好的炒雞蛋、炒洋芋丁、油炸鍋巴、臘肉丁等作料調入燒好的麵湯里,左手拿茶碗,右手拿上烤好的膜片或餅餅饃就吃喝起來。頓時滿口生香,回味無窮,一整天都不覺得渴餓。相傳罐罐茶是三國諸葛亮在略陽為避免戰士得署氣、解渴而留下的飲食。該飲食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罐罐茶也成為郭鎮人的特色。
郭鎮人的交往習慣。每當誰家有紅白喜事,還是開業買回大件致富工具,都會有很多的人去幫忙看望,幫忙得人購買鞭炮,先放一番,即表達了心意,又增加了主人的為人臉面,然後找事幫忙
郭鎮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在郭鎮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了很多人才。如曾任清朝關中長武縣縣令郭萬能,其子郭有乾;民國郭鎮鎮長郭守基,管九個堡(西溝堡、坪溝堡、鏵廠溝堡、芋家溝堡、寺溝堡、大南峪堡、木瓜院堡、乾河壩堡、大郭家壩堡);郭鎮堡隊長王子林,堡隊副張吉林;hj十七團蔡炳貴團長帶郭鎮37人參加hj,其中有個鄧結子(俗稱),曾經給mzd牽過馬,成為郭鎮引以為豪老紅軍。在略陽縣郭鎮華廠溝口的河邊,里有兩根石柱(俗稱“旗桿”),上刻有“鄉試武魁”字樣,是光緒戊寅年所立;還有距集鎮2公里通往寺溝與省道309交接的堡兒梁,曾在明清時期立有兩個木貢桿,據說是姓郭的人曾考上貢生,所有經過郭鎮的官員都得在此不行拜揭才能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