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見晟

郭見晟

郭見晟(1774——1801),字德昆,號湛斯,清遠郭氏第十六代傳人,其父郭儀瑞系御史郭儀長之五弟,為候選府經歷。

郭見晟(1774——1801),字德昆,號湛斯,清遠郭氏第十六代傳人,其父郭儀瑞系御史郭儀長之五弟,為候選府經歷。
郭見晟五歲喪父,十歲喪母。伯父郭儀長憐其憫,收為養子,悉心培養,視為掌上明珠。見晟十五歲後發奮讀書,二十歲成秀才,二十一歲中舉人。任揀選知縣,深得清帝乾隆賞識,馳贈奉政大夫,晉贈通奉大夫。
見晟天資聰慧,且刻苦好學,著有《五經辯疑》。他性情溫和,自幼知書識禮,孝順叔伯兄弟,能敬能讓能儉能朴,勤攻史籍,習練書法,為郭氏兄弟中少見。
由於見晟自幼多病,身體虛弱,嘉慶四年(1799年)參加京城會試後染病,次年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二十七歲。他的英年早逝,令伯父郭儀長深為痛悼,再也無心仕途,次日便告假攜柩回鄉,離京之日,嘉慶皇帝特地賞賜郭儀長一筆“坊架銀”,令他在故鄉清遠城建立旌坊。嘉慶八年(1803年),“名御史”石牌坊終於高高矗立在邑城南門大街上,成為清城一景。
郭見晟葬於清遠城西門崗郭氏墓地。其妻黃氏生二子,志大和志瓊。黃氏二十八歲守寡,悉心撫育次子志瓊(長子志大早夭),終年七十五歲,道光皇帝下旨“敕褒節孝,載邑志”。
郭見晟次子郭志瓊,字寶田,號瑤圃,為清遠郭氏十七代傳人,任候選翰林院孔目,誥贈奉政大夫,晉贈通奉大夫,33歲卒。與其祖父(29歲卒)、父親(27歲卒),同屬英年早逝。至此,郭見晟一脈嫡傳已絕。
郭志瓊卒後,遺下五房年青寡婦。令後人聞之傷心,掬一把同情之淚。
面對五房未曾生育的年青寡婦,郭氏族人召開緊急會議。為了使郭見晟一脈有人繼承,清遠郭氏第十七代傳人、卓義侯、奉直大夫、福建省平潭海防同知郭志珩令次子郭英祖出嗣過繼。清遠郭氏第十七代傳人、例贈“登仕佐郎”郭志珍令次子郭謙祖出嗣過繼。清遠郭氏第十七代傳人、直隸順天府文安縣知縣郭志聰令次子郭裕祖出嗣過繼。至此,三位非嫡親同宗兄弟又組成一個新家庭,成為郭見晟的嗣孫,郭志瓊的嗣子,延續郭氏宗親。
四個年青寡婦因終年憂鬱成疾而早逝,唯龐氏含辛茹苦,撫育嗣子,後因嗣子郭裕祖貴,光緒皇帝下旨:“誥封宜人,晉封夫人,旌表節孝,載邑志。”
郭裕祖中舉後,由附貢生授同知銜,加五級。光緒五年(1879年)農曆正月十二日,光緒皇帝連頒三道詔書,分別表彰郭裕祖的曾祖父郭儀瑞、祖父郭見晟、父親郭志瓊及養母龐氏。令下廓后街郭氏光宗耀祖,風光一時。
如今,郭見晟故居仍在下廓后街右四巷,這座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傳統民居,座北向南,磚木結構,分為前後兩晉,面積近200平方米。每進作三間兩廊布局,外觀為布瓦硬山頂。頭進作廳堂形制。正廳四面山牆擱檁。卷棚頂檐廊,麻石前檐柱,木作老檐柱,蓮花紋花籃式石柱礎。單坡式廓廡,梁架用材粗壯,造工考究。廊廡檐柱頗具南方特色:小巧的石柱礎之上,置一段高約30多厘米的石圓柱,其上再接木柱。顯得精緻美觀而實用。整座宅院冬暖夏涼,是清遠不可多得的建築瑰寶。
郭見晟故居郭見晟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