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見猷

郭見猷(1770—1839年),字得時,號駕舫,為清遠郭氏第十六代傳人,是著名御史郭儀長之三公子。 是年,郭見猷剛滿43歲,可謂意氣風發,豪情滿懷。 郭見猷退休回清遠後,常到“鳳城書院”授課,廣結朋友、吟詩作對,著力提升清遠文風,著有詩集面世。

郭見猷(1770—1839年),字得時,號駕舫,為清遠郭氏第十六代傳人,是著名御史郭儀長之三公子。郭儀長生有三子,長子郭見超,官至候選布政司經歷,誥封奉直大夫。次子郭見陽,官至廣西平南縣知縣。三子郭見猷,稟貢生(即朝廷供給錢糧的國學生)。郭見猷自幼跟隨其父長駐京城,文韜武略頗為精通,且飽讀詩書,氣概不凡。初任廣東省惠州府龍川縣教諭,後因軍功特授山西省襄垣縣知縣,加三級,誥授奉直大夫,晉贈朝議大夫,著有詩集《槐蔭問》和輯有詩集《從軍圖題詠集》一卷。
滿清入關已逾170年,各地的“反清復明”勢力已演變為地下組織“三合會”,其政治理念已淡化,只能偶爾以小股勢力滋擾清廷後方。嘉慶癸酉年(1813年),三合會率眾滋擾清遠、英德、陽山、連州、懷集等縣,氣勢甚盛,各縣清兵只好退守縣城。清遠城防守備蔣制軍知道有“小諸葛”之稱的郭見猷已赴廣東龍川任教諭,便派壯士赴龍川,邀請他回清遠做軍師,協助平叛。
郭見猷文武全才,很有民族氣節,且為名門之後,故鄉邑城南門大街矗立著其父郭儀長和其堂兄郭見晟同立的“名御史”牌坊。萬一“外敵”攻入清城,玉石俱焚,後果不堪構想。於是秘密潛回清城,廣布方略,親督壯士“虎口擒魔”,留下了傳奇的一頁。
某日,從清遠縣城走出大約一百來人的祭祖隊伍,直奔逕口,前面“郭”字大旗開路,後面蔣制軍跟隨。按當時慣例,凡郭氏大官回鄉祭祖,清遠地方官均派員護衛。
盤踞在龍頸、禾雲一帶三合會首領不知是計,便率精兵突襲,想來個“虎口掏心”,以為只要捉住郭氏大官和清遠城防守備蔣制軍,邑城便不攻自破。於是帶頭向正在祭祖的人群發起衝鋒。
突然,“轟隆”的一聲巨響,沖在前面的幾十人掉下陷阱,預先埋伏在山口的清兵旋即兩面夾攻,殺得三合會門徒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由於首領被擒,群龍無首,加上郭見猷預先布置的“十面埋伏”,三合會門徒大部分被殲滅,餘黨散入廣西大山。清遠縣城終於解圍。
捷報傳入京城,嘉慶皇帝大喜,以軍功第一為由,特授郭見猷為山西省襄垣縣知縣,加三級,並繪士以“從軍圖”贈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式“題贈”如雪片般飛來,積成巨帙。是年,郭見猷剛滿43歲,可謂意氣風發,豪情滿懷。
郭見猷退休回清遠後,常到“鳳城書院”授課,廣結朋友、吟詩作對,著力提升清遠文風,著有詩集面世。郭見猷為人樂善好施,賑災扶貧,敦愛讓產,傳為佳話。
道光十八年(1839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郭見猷病故,享年6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