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叢拔

“上過山,下過鄉,罵過領導得過獎;蹲過村,進過廠,抱著孩子進考場。”就算拋開1967年以前流著鼻涕、穿開襠褲那檔子事兒不說,郭叢拔也是個很有故事的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爆發。一場風雨動盪,耗盡十年光陰。“老三屆”們的人生道路,由此轉向。
郭叢拔就是“老三屆”中的一員,1967年,19歲的“知識青年”郭叢拔跟隨“上山下鄉”的洪流,到信陽的羅山縣城郊公社做了近3年的社員。1971年,郭叢拔被推薦招工到鄭州煤礦機械廠,做了一名每月領49斤“皇糧”的鉚工。再後來,郭叢拔“不做鉚工很多年”。而是擔任了鄭州工具機廠的團支部書記,由“民眾”變成了“幹部”。
祖籍洛陽孟津的郭叢拔,其實是生於開封,長於鄭州的。“因為當年的省會在開封,家父是文化廳的幹部,所以我很小的時候,是生活在開封的。隨著省會遷到鄭州,我也就在省實驗國小和省實驗中學上學,現在的省實驗中學,過去叫鄭大附中。”
事實上,郭叢拔是“世家子弟”。但歷史出現轉機時,他沒有走關係成為“保送”的“工農兵學員”。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時年29歲的郭叢拔,憑硬本事考入了鄭州大學中文系。
“現在,也是一份《參考訊息》從頭看到尾。”郭叢拔說他酷愛讀書。但在“革命年代”,是沒法“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郭叢拔在革命洪流的裹挾中,也曾站在“造反派”的隊伍里。這為郭后來的人生轉舵,埋下了某種伏筆。
如果說“知識改變命運”的話,那么酷愛讀書的郭叢拔,更能敏感到社會的某種變遷,以及把握住這種變遷中的機遇。可以說,酷愛讀書是郭叢拔人生經歷中的第一個進階:修身。而缺少用知識修身的人,往往會從“篩眼”中漏掉,失去自己本可以更高一些的人生坐標。
“我是帶薪讀了4年的大學,畢業後又回到原系統,在省勞動廳的工資處工作。”郭叢拔說,“由於有‘造反派’的經歷,後來的職務升遷,也就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別人看來,在省直機關工作這是件挺羨慕人的事兒,但這份工作本身,實在沒有創造性。於是開始萌生了新的想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