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邵紅葉(1912~1990),原名邵伯南,上海市人。194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天津日報》總編輯。1990年4月2日逝世於天津。
個人履歷
1928年,邵紅葉16歲時,因在《新聞報》任記者30餘年的父親病逝,他從育才學校輟學,進入《新聞報》當外勤記者。
民國27年(1938年)1月,《文匯報》創刊,他到《文匯報》從事記者工作,寫了不少反映抗日救亡的新聞報導,揭露日本侵華暴行,受到通緝。同年6月下旬,被迫離滬赴港,隨即改名邵紅葉,以《文匯報》特派記者名義,沿港、粵、桂、黔、滇進行採訪活動,先後寫了《從香港到廣州》、《赴桂途中》、《廣西國民基礎教育和交通建設》、《生產事業在廣西》等長篇通訊,報導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事跡和西南見聞。
民國28年(1939年)8月抵達重慶,隨即到太行山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投身革命,曾任《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輯、編輯科科長。
民國32年(1943年)到延安,任《解放日報》編輯,新華通訊社總社編輯、編輯部副主任。
民國36年(1947年)冬任《晉察冀日報》編委兼采通部副部長。
民國37年(1948年)任華北《人民日報》采通部副部長,同年冬任《新保定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
1949年1月《天津日報》創刊,歷任該報采通部部長、副總編輯、副社長、總編輯。
1958年初受到錯誤處分,後平反。
他曾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天津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
人物經歷
解放之初,邵紅葉同志任天津日報通訊部主任,負責組織報導,指揮記者採訪。白天,記者四出奔波,天快黑了,才像出巢覓食的小鳥陸續返回。大家顧不得吃晚飯,先坐下來寫新聞稿,偌大一個辦公室靜悄悄的,都在埋頭“爬格子”。寫完了,誰也不走,等著邵紅葉同志審稿的傳喚。他審稿有這樣的習慣,看誰的稿子就把誰叫到寫字檯跟前,邊問邊改。條理不清的,理順;冗長龐雜的,刪減;發現有漏洞,就追問補充。這時候“生瓜蛋”最不好過,被問得張口結舌,自然躲不開挨幾句批評,後悔採訪沒有搞深搞細。有時一篇稿子經他左刪右改,成了大花臉。稿子經他認可簽發了,記者一顆心才放了下來,緊接著便感到有一種小學生剛剛交捲走出考場的愉快。
邵紅葉同志的這種培訓方法,類似老中醫帶徒弟,老先生切脈口述藥方,徒弟最初只是記錄方子,一步一步再提高。這種“單兵教練”,徒弟的基本功會比較紮實。有個同志採訪犯了道聽途說、主觀推斷的錯誤,稿子失實,讀者有意見,邵紅葉同志聲色俱厲地批了他一頓。邵紅葉同志對於教育從嚴的稱道,也有分析,他說過,自己有簡單急躁甚至粗暴的毛病,難免傷人,為此一再道歉。
中國的新聞事業發源於上海,邵紅葉同志出身於“記者世家”。他講過,他的父親就是記者,當時辦報,通訊和書寫工具都極簡單,記者出門還要帶上毛筆和墨盒,這與帶鋼筆挎相機的記者相比,顯得多么原始笨拙。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特色。邵紅葉同志就在帶有原始特色的記者家庭中耳濡目染,接受新聞的啟蒙教育,繼而子承父業,17歲進入新聞界,在上海新聞報、文匯報當記者。抗日期間輾轉到了延安,成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所以,在他身上,具有記者難得的新聞敏感以及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他生性剛直,說話不拐彎,有時噎得人喘不過氣來。也許是只剛少柔吧,給他引來了麻煩。在那“左”風越刮越烈的年月,他厄運臨頭,被迫離開新聞工作領導崗位,苦熬了二十個春秋。等到平反之時,也已難以恢復正常的工作了。
長期的憂鬱損害了邵紅葉同志的身體,晚年病痛頻繁,久住醫院。雖然如此,他仍關心同志們的工作,對辦報多有指點,說起缺點來,其尖銳凌厲的勢頭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