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什麼哭泣?”邴原說:“孤單的人容易悲哀,貧窮的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地說:“你如果想要讀書是可以的。”邴原說:“我沒有錢。”老師說:“你如果立志讀書,我願意免費教你,不收學費.”邴原於是就進了學堂(讀書)。一個冬天的時間,就熟讀了《孝經》和《論語》。
啟示
塾中老師值得我們敬佩什麼?書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為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們向邴原學習什麼?向邴原學習他貧不喪志,立志求學的精神和他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
注釋
⑴邴原:三國時人,當時著名的學者,與管寧、華歆並稱“遼東三傑”。
⑵ 惻然:憐憫的樣子。惻:憐憫。然:……的樣子。
⑶傷:悲傷。
⑷苟:假如,如果。
⑸徒:白白地。
⑹《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⑺《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贄所撰,共十二卷,系內府藏本,按內容分為五類:曰夫婦,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類之中又各有子目,皆雜采古人事跡,加以評語。
⑻得:能夠。
⑼資:費用。
⑽親:父母。
⑾就:讀。
⑿故:因此。
⒀《論語》: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