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邯鄲東填池賽戲劇目全是軍事題材的君臣戲,不演才子佳人,不演家庭和朝廷生活戲。賽戲唱腔最初是曲牌體,現用的有[小調]和[截子鼓]等,唱腔是念中有唱,唱也似吟,類似古代書生吟誦古書的韻味。唱腔與道白結合,使賽戲在藝術上構成自己獨特之處。賽戲的道白,一種是有節奏的以四字句為主的“韻白”,另一種是平仄很講究的以七字句為主的“念白”。 伴奏樂器只有鼓和鑼,節奏明快,類似古代的軍樂(擊鼓進軍,鳴鑼收兵),與表演內容相協調。開場也多用求雨時“神鼓”套路,演出時一般用雙錘兩擊,武打時用“三不落”鼓點。角色以鬚生、紅淨為主,丑角僅作陪襯,無旦角或偶有旦角也是男扮,且無唱白,只有動作。
特色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東填池賽戲所敬的主神是“天地神”,乃是自然造物的化身,保留著對原始自然神崇拜的古遺風特徵。搭好戲台(又稱“鹿台”)、壇棚、神棚後即展開活動,主要內容是:一、由總主持人老闆頭(現俗稱領班的)率眾人前往壇棚請神。所請之神是以“天地神”為首的包括城隍、龍王、雷公電母在內的十六位神佛。老闆頭帶頭呼請諸神入壇,並吟唱祭詞、安神詞等。二、下午開戲前(現改為晚上)舉行“祭鹿台”儀式。主要參加人有老闆頭、眾板頭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員,民眾在台下陪祭。台正中掛有天地神位,下面祭桌上放置香爐、燭台等祭器。首先老闆頭致祝詞,磕頭後再由老闆頭讀祭文,之後台上眾人磕頭,台下民眾鞠躬,再以“皇帝”率群臣行初獻、亞獻、終獻禮。先後向神位前獻帛、獻酒,伴之多次跪拜,祭後大家飲福受胙(分享祭品)。整個過程有序進行,吟唱不斷,並有樂器伴奏,祭畢撤席送神。三、祭罷鹿台大戲開演,首場為《慶八仙》,以取吉祥。以後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戲上演,連演五天。上演的戲目以三國戲為主,以漢代戲、宋代戲為輔。四、最後一場演畢,晚上將戲裝、道具、樂器經一定儀式送入庫房,同時舉行送神儀式。第六天中午前撤台、撤棚。中午全體板頭、演員和工作人員歡聚一堂吃飯,名曰“破盤”。屆時還公選出主持下次賽會活動的老闆頭和板頭。至此,全部活動結束。
東填池賽戲演出時全村人都參與,戲中的所有角色分別由村民扮演,且世襲所扮演的角色。村民表演原始樸拙,沒有嚴謹的戲曲程式,武打簡單。東填池賽戲的存在和較完整保留,為研究傳統戲曲的歷史衍變,提供了珍貴的實體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