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排賽

涉縣排賽

涉縣排賽 ,又稱涉縣賽戲,古老原始戲劇,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時間限於元宵節,表演為白話式,內容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 。

介紹

涉縣排賽 涉縣排賽

涉縣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涉縣流傳至民國時尚有八九個村能演,後又經戰爭或政治運動,至20世紀80年代只有上清涼、彈音村勉強演出。省文化廳引起重視後,在賽戲傳承人兼研究者李偉的努力下,涉縣政府開始將賽戲列入保護項目範圍,在資金及研究上給予支持。

歷史

涉縣排賽 涉縣排賽

涉縣有極為悠久的文化歷史。40萬年前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磁山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商周文化在沿漳河兩岸比比皆是。春秋戰國時涉境為名邑。兩漢立縣至今已2500多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千年古縣。境內千米以上高山350座,流經全縣的東西向漳河長達113華里。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接壤七縣。歷史上先後隸屬過河北、河南、山西,先後建立過沙侯國、沙陽縣、臨水縣、崇州等。媧皇宮、彈音、上清涼皆處於涉左公路北側,與漳河相伴。女媧文化與賽戲文化在地域上有著緊密聯繫。

綜觀涉縣賽戲,具有寶貴的四項價值:戲劇活化石的學術價值、山神信仰的淵源價值、民俗活動的學術價值、幸福觀的傳承價值。由於這些原因,研究論文《涉縣賽戲考察報告》曾獲省一等獎,國家級、省級學術專著中名列前茅,韓國博士、加拿大專家親臨考察,亞洲國際儺戲研討會上獲得稱讚。涉縣賽戲已在國際文化界逐漸形成影響。

內容

涉縣排賽 涉縣排賽

涉縣賽戲是古老戲劇,從樂器、道具、服飾、唱腔、唱詞與現代戲劇格外不同。(一)由於戲中武打場面較多,人物也是帝王將帥出場。兩邊人馬均是以帝攜帥,或是帥帶將,而無一兵一卒。女角更稀少,僅在《大會垓》《霸王別姬》場面以及《長坂坡》夫人突圍場面出現,並且是男扮女裝。(二)涉縣賽戲的唱腔,一般分為四種:大唱、小唱、平腔、挑腔。大唱、硬唱、響馬調一般用於武將唱花臉;小唱一則為聲稍拖,二則為哭聲腔調,主要用於女角唱。(三)彈音與上清涼賽戲劇本里台詞很有民間口語色彩,與元雜劇台詞文雅化形成鮮明對比。在賽戲中,道完上場詩及念白之後又是詩,這就屬於唱詞了;而在元曲中則轉成了對話,只是過一段後才有了唱詞。而賽戲的念白就占用了十餘分鐘的時間。(四)一般為一個劇本即一個劇目,當地稱“都本”。其內容皆為明代前或明代的歷史故事劇,最早為商末故事《澠池縣》,最晚為明代故事的《擋將》、《寧武關》等,清代故事沒有發現。這些劇目清一色地反映了歷代朝綱軍政大事,以三國、唐代、宋代居多,沒有以民間生活、宮廷生活為題材的戲本,殺伐氣氛較為濃厚。

涉縣賽戲是中國古代戲劇的活化石,所表現的粗糙性和民間隨俗性,正好反映了戲劇初創時期的原始性和娛神風格。涉縣賽戲體現了山神信仰,賽戲和民間娛樂、祭祀活動緊緊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別開生面的民俗風格。

非遺

涉縣排賽 涉縣排賽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河北省邯鄲市邯鄲東填池賽戲、武安市武安賽戲、涉縣的涉縣賽戲與山西省朔州市賽戲合併為賽戲,併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屬傳統戲劇類別,序號為696,編號為Ⅳ—95;2007年7月2日省政府公布涉縣賽戲、武安賽戲合併為邯鄲賽戲,入選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傳統戲劇類別,序號為30,編號為Ⅳ—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