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卑彌呼 (ひみこ,約175年—248年),古代日本邪馬台國的女王。她是在三國志所載和曹魏往來甚密的倭女王,能使鬼道,以妖惑眾,年長不嫁。漢桓靈年間,倭國大亂,男主不能服眾,而卑彌呼以鬼道平定內亂登上王位,時年17歲。卑彌呼不參與政事,有男弟佐治國。女王居住深宮,僅由一男子出入供奉飲食,有侍婢千人常在其左右。彌生時代日本列島大小諸侯國30多個,卑彌呼女王為了鞏固邪馬台政權花費巨大代價交接曹魏,曹魏封女王為“親魏倭王”,授其金印。卑彌呼女王在位七十多年,於九十多歲高齡去世。死後大作冢,四周長百餘步,殉葬奴婢百人。自江戶時代起,就有很多關於卑彌呼到底等同於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上何人的討論及研究。不論到底何種說法屬實,可以肯定的是,這都會大幅改寫現今所知的日本古代史。歷史記載
中國史書記載188年間 - 倭國大亂的時代。之後,各國共推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為王,倭國因而安定下來。239年 - 派遣難升米出使中國的魏國。獲賜親魏倭王之金印和銅鏡100枚。
243年 - 再度向魏派遣使節。
247年 - 死亡。朝鮮半島的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記載
173年 - 倭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出使新羅。(「二十年 夏五月 倭女王卑彌乎 遣使來聘」)
然而根據中國史書,要到356年才有出現跟新羅相關的記載。因而目前一般認為三國史記之作者借卑彌呼來增加新羅國的存在年代。魏志倭人傳上所記載的倭國·邪馬台國的各個事件,在日本本身的史書上全無記載。此種學說因而認為卑彌呼所統治的政權,於3世紀中期~後期之間滅絕,是故沒有必要將卑彌呼及其所統治的邪馬台國對應至現存之史書上。這樣的學說可說是將卑彌呼·邪馬台國相關的問題以比較簡潔的方式加以解決;但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此一學說,則尚待往後研究。
對華交流
中日文化一脈相傳,源遠流長,那種千絲萬縷的文化聯繫,俯拾即是,隨處可見。
日本學界有種觀點認為日本的祖先有一支是中國人“徐福”的後裔,佐證是徐福的墓就在和歌山縣,日本各地都有徐福的傳說。民間甚至流傳著楊貴妃被大唐的擁戴者悄悄保護下來,後來遁向日本,並終老那裡的傳說。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使者來漢朝賀,光武帝賜使者金印紫授,上刻“漢倭奴國王”五字。金印在地下埋了1700多年。直到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灣口的志賀島上,才發現了這枚赤金方印,至今這塊印章仍然陳列在當年倭奴國的福岡市。
中國與日本有文字記錄的正式交往是三國時代魏國,安徽亳州是最早與日本建立交往的地方。《三國志魏書》記載,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稱魏文帝。公元226年,曹丕長子曹叡即位,稱魏明帝。公元239年,日本島邢馬台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到魏,帶來了貢品,並介紹了女王國的物產、氣候、地理。當時,這個女王統治30多個小國,魏明帝封她為“宗魏倭王”,並贈送一面銅鏡,這面銅鏡後來出土後珍存在日本博物館。而女王國的統治地區,就在今天的京都京丹後一帶。魏國亦派使者前去島國回訪,帶去當時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文化。
1976年,亳州譙城區元寶坑一號漢墓出土了不少珍奇的漢代磚,這些磚上有的刻有文字,有的畫的圖案,被稱為漢代字畫磚。這些字畫磚刻有“為將奈何,吾真愁懷”、“謁湯都”等字樣,具有極高的美學、書法、歷史價值,其中出土的編碼為“74號”的字磚,刻有“有倭人以時盟不(否)”,這給倭人(日本人)與東漢末年來魏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漢代字畫磚及倭人來魏旁證了漢代末年亳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與開放程度,也雄辯地證明曹氏父子是開創中國與日本外交的先驅和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