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釋義“倭”
wō倭人
。詞語釋義
“倭”
現代漢語:wō
【名】
1、形聲。從人,委聲。
2、古稱日本;人種名。中國於漢、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倭,唐、宋及以後稱為日本。如:倭寇(14—16世紀屢次騷擾搶劫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倭夷(日本海盜);倭傀(中國古代的醜女);倭娘(日本女子);倭妥(美好貌);倭刀(古時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明 袁可立《請討篡逆疏》:“又系倭夷之婿,廢立之舉,實借倭為之。”
3.明朝時代日本浪人組成的海盜。
注1:關於倭傀的注音:wō guī。
注2:唐宋後,‘娘’在中國的意思是女孩的意思, 現代日本語裡系借用"娘(むすめ) 的意思
現代日本語:音讀:わ(wa)。訓讀:やまと(yamato,亦作“大和”)。
【名】
わ: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同“和”。
やまと:“大和”的另一寫法。
“倭人”
wōrén
指元末到明中葉多次在朝鮮和我國沿海搶劫騷擾的日本強盜。
倭《說文解字》釋為:順貌。從人委聲。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列島以及其近鄰的的通稱, 居民稱為倭人,而稱國家稱為倭國。
“日本”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紀的《史記正義》中又有另一說法,指武則天命令日本將國名改作“日本”。
現代日本的正式名字為“日本國”(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在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日本的正式名字為”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新的憲法中,改成現今的名字。
雖然日本國內絕大多數使用日語的情況也是用“日本”去稱呼自國,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轉寫的“ジャパン”,甚至從“Cipangu”轉寫而成的“ジパング”來代表日本,從而製造外來語的效果,尤其常見於廣告及品牌的命名。
史籍記載
中國的史籍開始較為詳細記載日本國情,如《魏志.倭人傳》(成書在先)和《後漢書.倭傳》(成書稍後)等,都沿用更早的《漢書.地理志》,稱日本為“倭”國。秦漢以來,史家多以音譯給四裔國家命名,他們大多奉“華夷之辨”為圭臬,獨尊中原,鄙夷四裔,音譯漢字多寓貶義,如“身毒”(印度)、“匈奴”(中亞諸國,古稱“鬼方”、“獫狁”)、“狗奴”(日本島小國)、“狗邪”(朝鮮半島小國)等。《漢書.地理志》“燕地”條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樂浪”在朝鮮半島,漢武帝時所置郡,其海中之國當指日本無疑,這可能是現存文獻中以“倭人”指稱日本人的最早記錄。《山海經》的“海內北經”提到“燕南倭北”,稱“倭屬燕”,而燕地舊時領屬部分半島地區,“倭”當在其中。鑒於《山海經》保存了很多周秦的原始史料,很有可能“倭”的名稱起源於秦漢之前,原為半島南部的地名或部族名。後來有學者落實“倭”原先當指半島古國“加耶”(即狗邪),後來延及日本,因此以“小倭”稱加耶、“大倭”稱日本加以區別。
加耶為朝鮮半島最南端的一組小國,四世紀初從三國的弁韓脫離出來,直到六世紀中消失。因為和日本島隔岸相望,為半島和日本交流的最前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曾在該地建立過政權機構“任那日本府”,為古代朝日關係最為密切的地區,如果“倭人”先指該地區的半島部族,然後延指日本,也不無可能,只是“倭”名成立,早在加耶成國之前數百年。《魏志.倭人傳》未曾提及加耶,其中也確實有“大倭”一名,但細繹其義,似指有地位的“倭人”,並非特指日本島上居住的一般“倭人”。“倭”很有可能起源於指稱“加耶”及其先族,但《倭人傳》的傳主卻是專指日本人無疑。
研究成果
至於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倭”族起源於何處?近年來很多人類學者和考古學者都在加以研究。鳥越憲三郎在1992年出版的《古代朝鮮和倭族:神話解讀和現地踏查》,提出過倭族起源於七千年前長江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其中一支後來北上,通過山東半島進入朝鮮半島,征服了島上原住的濊族和貊族,於紀元前三世紀、二世紀之間,在半島南部建立其最早的政權“辰國”。辰國是“三韓”辰韓的前身,也有研究者認為其餘兩韓“弁韓”和“馬韓”也起源於辰國。戰後不久,江上波夫提出了著名的“騎馬民族國家”說,指稱日本古代國家起源於東北亞的“騎馬民族”,他們在四五世紀之際渡海征服日本,建立了統一國家“大和王朝”。一部分學者進而指稱“騎馬民族”便是來自起源於“倭”族的辰國,其中一係為日本皇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