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洲

邠洲

邠洲,古地名,現在陝西省彬縣,陝西彬縣的縣名即由此演繹而來。 早在新石器時代,彬縣境內就有先民生息。3500年前,周祖公劉立國於豳,辟洪拓荒,教民稼穡,開創了涇河流域農業的先河。商朝初期,太王古公亶父率彬人遷往岐山,光大后稷開創的農耕事業,為周朝建立奠定了基礎。秦朝時設為漆縣,東漢時設定新平郡,北魏時改為白土縣。西魏時設豳州,隋、唐、宋、元時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明朝洪武年間,撤消新平縣,歸豳州直轄。民國初年裁州設縣,1964年改邠為彬。

彬縣概述

邠洲 邠洲

彬縣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西北部,屬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版圖形似一正寫的“人”字。東連旬邑、淳化,南依永壽、麟遊,西臨長武、靈台,北接甘肅正寧,為連線秦隴的咽喉要道,在鹹陽市發展總體框架中處於“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區位優勢相對明顯。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境內流長104公里,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轄8鎮8鄉,292個行政村。全縣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氣溫9.7℃,晝夜溫差11.7℃,年均降水量579毫米,無霜期180天,屬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半乾旱氣候。彬縣境內大小河流12條,可開發利用水能源1.2萬千瓦。地下礦藏主要有煤炭、陶土、石英砂等1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32.6億噸,跨越彬縣、長武兩縣的彬長煤田是陝西省第二大煤田。煤區原煤埋藏淺、儲量大、煤層厚、煤質好,既是優質的動力用煤和氣化用煤,也是符合有關標準要求的環保煤。

人口就業

2003年,全縣總人口31.94萬,其中農業人口28.86萬。縣政府所在地城關鎮總人口5.75萬,其中農業人口3.44萬,非農業人口2.31 萬,全鎮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1.18萬。全縣在崗職工年均工資8168無,增長19%。年均勞務輸出16850人,創收6000萬元。全縣計畫生育率 68.4%,出生人口2638人,出生率為8.3‰,死亡人口1594人,死亡率為5.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83元,同比增長26.8%;農民人均純收入1457元,同比增長6.9%。

經濟結構

彬縣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幹部民眾,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緊緊依託資源優勢,精心實施“結構調整,開放帶動,科教興彬”三大戰略,全縣國民經濟呈現出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勢頭,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農業經濟由糧經二元結構調整為糧、經、草三元結構,工業企業效益穩步提高,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71億元,比上年增長 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3.75億元,增長22.3%,第三產業增加值2.08億元,增長7.5%。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3.6:43.1:22.3,和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1.7 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

彬縣是鹹陽市工業大縣,現有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煤炭有限責任總公司、鹹陽秦能公司發電廠、陝西美辰藥業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29戶,其中國有企業12 戶,省級先進企業1戶,市級先進企業4戶。工業產值連續13年超過農業產值,縣辦工業綜合經濟效益名列全市前茅。200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4.32 億元,工業銷售收入達到5.68億元,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8%,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137萬元。年來,彬縣搶抓西部開發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千方百計爭資金、跑項目,不斷加快工業技術改造步伐。全縣先後投資2億多元,實施煤炭、電力、醫藥、化工等技改項目14個,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彬縣是國家重點產煤縣。

第三產業

年來,彬縣按照“擴張總量、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的思路,取消限制門檻,放寬準入領域,重點解決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環境等問題,大力支持和放手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推動第三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加快彬塔、大佛寺、水簾河、侍郎池等旅遊資源開發,加強景區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旅遊業快速發展。鼓勵引導商流企業積極與知名企業合資、合作,大力發展物流配送、超市專營、連鎖經營、代理銷售等流通方式,形成了吃、住、游、玩、購物相配套的服務業體系。2003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億元,較上年增長11.1%。其中,商貿流通企業完成商品銷售總額1.46億元,上繳稅金 161.4萬元,分別較上年增長7.9%和20.1%。全縣程控電話全面普及,移動通信實現無縫隙覆蓋,ADSL寬頻網貫穿城鄉,光纜傳輸、郵政專遞初具規模。金融、保險、商貿、文化娛樂、賓館、廣電、衛生、體育等服務機構俱全,城市功能日趨完善。預計2004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9億元,占到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24%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