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步穴

邁步穴

這是一個新穴,位於大腿上部,髀關穴下3橫指。 髀關穴[定位] 在大腿前上部,仰臥,髂前上棘和髕骨外緣連線上,平臀橫紋初。

凌雲"銅人針法"示弟庸言承家訓

邁步穴邁步穴圖
明朝,有凌雲,字漢章,號臥岩,系成化——弘治間,歸安(今湖州市)人。擅針灸術,而名噪一時。相傳其在北游泰山時,遇一道長,授以銅人針術,從此則刻苦磨練,其技益精,針無空穴,《明史》載稱:“海內稱針法者,曰歸安凌氏”,即指凌雲。

據史料載,有患咳嗽者,飲食不進,醫以虛證治,投補劑而病益重,邀凌雲診之,曰:“此寒濕積也。取穴在頂,針之必暈絕,逾時始蘇”,戒病家勿驚恐,乃施以針。果然,暈厥,醒後吐大量積痰,病遂得愈。

又有婺州一富家寡婦,得癲狂疾,裸體野立,不避親疏。凌雲診斷為“少寡,慾火熾,是謂喪心,須正其心”,乃令二人堅持之,“以涼水噴面,針其心次,補瀉並施,狂躁遂定”,並慰以好言,病乃愈。其它,如針下常熟徐氏之“難產”、治20年之跛、病後久聾等,皆顯奇效。時淮陽王病“風”三年,召四方名醫治之罔效,請雲診治,乃授以針,不三日而行步如故。孝宗聞其名,召至京,命太醫官出“銅人”,蔽以衣,所針無不中,乃授予“御醫”。

邁步穴邁步穴
凌氏針灸,世代相傳。其孫名宣,號雙湖,“施針浙、閩,全活萬計”(《歸安志》)。嗣後,分枝繁衍,各傳其業。其七世孫宸世,字蘭亭,於清康熙時,由苕溪雙林遷居桐鄉之濮院;八世孫應發,字南臣;九世孫玉樵,十世孫邦從,十一世孫振華、曉五,十二世孫小圃,十三世孫鞠廷,十四世孫文潮、文濤、文澹,至今已傳十五世,皆繼其業。家傳有《步穴歌》《經外奇俞擷英歌》各一冊,皆署名“凌雲漢章定本”。

除家傳承繼外,授業者不乏其人,《浙江通志》亦載“聶瑩得湖州凌漢章針法,針至病起”。聶瑩,明代處州(今麗水市)人。自受業後,精心揣磨,取穴準確,下針無虛發,“雖厚衣可按穴定針”。醫德可嘉,貧病不計,經其者,未嘗求酬,故鄉閭鹹敬重之。

所以凌氏針灸,自明代以來,久享盛譽而不衰。家傳〈雜記〉中有《秦康王送名醫凌漢章還苕詩》曰:“微恙年來不易攻,遠煩千里到關中,尋常藥餌何曾效,分寸針芒卻奏功。縶馬未能留信信,趣裝無奈去匆匆,一樽灑盡傷離思,目斷南鴻壩水東。”足見凌氏針術之精邃,也表達了作者對凌雲感激和惜別之情也。

在歷代傳業者中,尤以凌奐為最。奐字曉五(曉鄔),晚號折肱老人,世居吳興(今湖州市)。當時,清庭下令,太醫院廢置“針灸科”,乃改從其舅父吳古年習內科。雖以內科聞名遐邇,但亦善用家傳針灸之法。

昔道光二十九年,湖州大水,霍亂流行,罹者甚眾,曉五用針剌委中、曲池、少商諸穴,並以食鹽填臍,蓋生附片,以艾灸之法,救治百餘人。從游者遍江、浙,計百餘人,有《凌臨靈方》《醫學薪傳》《本草利害》等著作傳世。

凌奐之長子紱曾,字初平,亦清代名醫,道、光間,頗有醫聲,曾兩膺特召,為醇親王治病,由醫而仕,曾作宰山陰,亦有政績。其胞弟凌爽泉,寓居滬上,感醫道之難行,嘗求教於其兄,乃作《示弟庸言》,詳論行醫者,必需勤奮攻讀、謙和待人、謹慎臨證、勿謀名利,茲刪其家居寒喧,節錄要言可供醫家借鑑也。

“我凌氏前明先十三世祖漢章公,精針灸術,治秦藩‘風緩’得效,特召入京。御試以銅人七十二針,針無虛穴,乃授以‘御醫’之職。代有傳人,寢為世醫。

今古氣運不同,南北水土不同,人生老幼不同,時令冷暖不同,病證虛實、寒熱不同,詎可一概而施,當細心斟酌。對古人成方,何者為最合,何者為相反,重者減之,輕者加之,或宜於先,或宜於後,略有損益,庶幾始為有學、有識之醫。

予所以勸多讀書者,良以古人如張、劉、李、朱四大家,及乾、嘉間,葉天士、徐靈胎,皆有真實本領,所遺著作亦當潛心揣摩,熟讀深思,則工夫日進,既有學問,便有識見,臨一症,開一方,服之不患無效。

初時,臨證不多,凡出診看過之病,開過之方,必須記在小冊,回家細細翻閱,將逐日所讀書中義理、方法,互相查對,則增長學識,可益思議;方中所開之藥,亦須逐味查閱本草,是否對症。如此用苦功,適遇疑難重症,自當勢如破竹,迎刃而解,不致蹙額苦思,束手無策。”

“醫者,既能奮勉讀書,謹慎臨證,則心地不患不沈靜,氣度不患不安詳,步趨不患不端正,視聽不患不專一,品端則學粹,學後則品高……須知醫為仁術,當存濟世之心,孳孳為利,是跖之徒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