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步推手有些太極拳的愛好者見拳書中有“邁步如貓行”一說,以為這是單純的形容詞,意思是練拳行步時好比家貓或野貓般的輕靈、穩健。殊不知傳統太極拳中確有貓行步的單練功法,只是詳盡細緻的介紹少見於書籍與雜誌的字裡行間。楊公澄浦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有訓:“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武公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後之學子則將太極拳酷似貓科動物下腿柔韌而穩健之步態謂曰“貓行步”、或稱之“虎步”、“太極步”。
我們日常走步,是前腳去,後腳撐,後腳有了力,才易上去。但是“邁步如貓行”卻不能如此。太極拳名家郝少如先生講過:“不許出腳用力,要前腳十足站穩了,後腳提起慢慢移過去,而且後腳置前時,在重心未移過去時,還要能不費力地抽得回來。”林墨根老師曾說:太極拳中的貓行步體現腰胯帶動四肢的虛實運動,要下苦功把貓行步練到位,練習貓行步雖費力辛苦,卻能增長腰腿的松彈沉穩之勁。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凡是運步必先徹底放鬆該腿,由胯根起帶動大腿,由大腿帶動膝關節,由膝關節帶動小腿,由小腿帶起足跟,由足跟帶起尖離開地面。“貓行步”之重要標誌是:從大腿、小腿、足蹠的“節節貫串”,往往足跟離開地面有較高距離,由於足蹠的重量下沉,足尖還在地面,當足尖離開地面後,足蹠自然下垂,邁步向前先由腳跟著地。以此為全腿松沉之表象,如斯酷似貓科動物之獵豹,在向獵物發起偷襲前慢步匍匍前進之步態;又如猛虎和家貓慢步時“節節貫串”的兩前爪之形,柔韌而矯健。謂其“邁步如貓行”,而非“邁步如貓跑”者,其對太極拳步法形象之描繪,生動而準確,實乃我太極先賢為啟示後人而獨具匠心之作,堪稱絕妙。貓在邁步行走時,是四條腿提起一條,還有三條腿支撐。人則不然,提起一條腿後,只剩下另一條腿支撐了。支撐腿要微屈支撐全身重量,並注意平衡與協調,還要“刻刻留心在腰間”,慢行時就更不容易做到了。作為追求太極拳技擊藝術的愛好者,若不練好腰腿功夫,就會由於基礎不紮實而制約拳術水平的提高。太極拳諺所云:“手進三分,腿進七分”,一語道破運步在太極拳中之顯赫地位。惟具高質量之“貓行步”者,蓋不一定具有高質量之拳架;欲具高質量之拳架者,則必具高質量之“貓行步”。欲此,“貓行步”之質量是衡量套路及活步推手技藝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
貓行步分為慢練法和快練法,一般先學好慢練法,待此嫻熟後再學快練。現把貓行步慢練法的練習步驟與要領介紹如下:當起始是右腳在前左腳在後的右弓步時,一、是先放鬆會陰穴(指進步時而言,而退步時則意松印堂穴,眼向前下看)與右邊腰胯,眼向前上方看。從右腿髖關節松至膝關節再松至腳底湧泉穴,右腳跟外撇45°,待右腳跟、腳掌、腳趾貼地沉實穩固與身體協調後,腰胯緩慢向右轉,一直轉到左腳跟離地為止。二、是先放鬆左肩,此時右腳應有更為沉穩的感覺。接著再放鬆左腹股溝(指小腹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向下走向的溝體),然後腰胯向左鏇轉,同時命門穴意領向前,頭微上領。此時左胯微向前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一直轉到左腳湧泉穴離地為止。三、是右臀垂落下收,左臀向前溜些,左膝往前松點,此時左腳掌離地,只剩左腳趾點地。四、是徐徐輕靈地邁出左腳,此時依次放鬆左腿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背,左腳跟先點地。五、是意想把右腳的重量吸上至下丹田氣海處再落於左腳,右腳由實變虛,左腳由虛變實,一直松至左腳湧泉穴沉穩為止,同時稍為內扣點左腳尖和松落左胯,成為一個能八面支撐的左弓步姿勢。左弓步時練習貓行步的步驟與要領和上述右弓步的相同,只不過需注意的是有關部位調換相反。無論是右弓步或左弓步,邁步時要注意尾閭中正和虛實分清,還要內中貫注精神。練習貓行步時要抓住這樣的感覺,就是所邁之腳是有關相應的腰胯領起帶出的。當慢行貓步熟練後,松活、輕靈、沉穩的質量提高了一個檔次,就可學習貓行步快練法。快練法在貓步慢練法的基礎上簡化步驟,重點以內氣帶動腰胯,練時丹田氣宜鼓盪,命門穴比慢練法更為受力。快練法與慢練法在感覺上有所不同,快練法所邁之腳是有關相應的腰胯領起彈出的,換句話說,所邁之腳是丹田內氣領起彈出的。值得注意的是,貓行步快練法比起慢練法的步法虛實更為講究,像郝公月如所說“虛非全然無力,內中要有騰挪,即預動之勢也;非全然占煞”,還要在氣勢上神似靈貓捕鼠之撲勢,這是貓行步快練法的靈感。
“貓行步”在腰脊帶動下,兩下肢均勻緩慢地交替支持全身體重,使腰、腹部以下兩百多塊隨意肌在大肌群對小阻力反覆地“纏絲摺疊”,使下體由數億條肌肉纖維組成的肌肉群韌帶、腱鞘等組織,宛如擰手巾那樣.組成毛巾經線和緯線的所有纖維均受到基本相同程度的擰裹擠壓,其自然和藹的低頻率而大幅度地振動,必將對人體生理產生如下良好影響:
一、對心血管的影響
在人的一生中,每天除數小時平臥睡眠之外,由於體位直豎的原因,兩下肢約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處於人體最低置,兩腳距離心臟較之人體任何其它部分為遠。故而心臟輸送給腳部的血液(動脈血液),及腳部上升返流心臟的血液(靜脈血液),由於物理泵力的作用而增加了困難,血液容易在腳部瘀積,因其壓力增高而呈現下肢之輕度水腫、往往不被人們察覺與重視。由於其浮腫屬人體“廢物”的經久滯留,給人體建康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亦往往受到忽視。在臨床診斷工作中,以四十歲以上婦女較為多見之“不明原因的兩下肢浮腫”是為佐證。“貓行步”致使下體肌肉群反覆擰裹,對下肢血管壁產生和藹自然而全面的“自體按摩”擠壓作用,迫使下肢血液較順利地返流心臟,心臟則有更充足的血液貫注全身、從而有效地改善兩下肢的血液循環。關於兩下肢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對人體健康起到的良好影響多多,恐無專題闡釋難以述明箇中機理。太極拳的“纏絲摺疊”使全身橫紋肌反覆擰裹條件下,對遍布全身血管的管壁平滑肌均勻而全面的“按摩”擠壓作用,對清除與預防膽固醇在血管壁的堆積功能,可有效的治療與預防血管粥樣病變所致之血管硬化症,從而增加了全身血管壁的順應性。在防止心血管病的若干體育療法中,就其外在身肢活動而言,沒有任何體育療法項目能與太極拳相比擬;蓋因“貓行步”對腰腹以下占全身半數橫紋肌的擰裹,較之上半體之擰裹對健身作用更為重要,加之全身“纏絲摺疊”之源動往往起自下體。除此身肢運動表象之外,在當前國內外之體育療法中,太極拳內蘊“精、氣、神”對人體生理調衡功能,卻是其它眾多醫療體育只能望其項背,在防止當前人類第一死亡原因的心血管病的體育療法中,“貓行步”當領頭功。太極拳之運動量是由步速和步幅所決定。“貓行步”之步速慢而步幅大者,運動量隨之而增大,反之則小。無論太極拳之運動量大或小,在同等運動量條件下之心跳與脈搏,總是明顯慢於其它運動。筆者出於醫師職業對此奇特現象多年來作醫學觀察所得:太極拳在大運動量行拳下之脈搏,僅比平時略有增快,常在每分鐘一百次以內,操之有素者每分鐘常在七十次到八十次之間,呼吸亦無明顯增快。太極拳運動時的脈搏不隨運動量同步增加之特殊現象,有人誤用西方以脈摶跳動次數測量人體運動量的方法檢察太極拳運動者,稱此平穩脈搏現象為“運動量小”。試問:為何大汗而出?則答之:運動量大。一曰“運動量小”,一曰“運動量大”,有鑒於此,有待現代臨床醫療學測量在一定運動量下,心率不快而心臟輸出血液量相反增大;呼吸次數不快而給組織細胞供氧量相反增加。以此佐證太極拳對人體生理最為有益的特殊運動。筆者深信在科學昌明之今日、套用現代臨床醫療證實太極拳為人類最理想的健康運動之日必將到來!熱望我同仁共同努力,將我太極拳早日登上高科技殿堂,以澤惠人類。 據近代生物學家所觀察,在脊椎動物中,“心率快慢與壽命長短呈反比”,揭示了動物壽命長短之謎。老鼠每分鐘心跳數百次,其壽命僅有兩年左右;大象每分鐘心跳三十次,其壽命一般在四十年到五十年;龜類動物行動與心率均呈緩慢,故而“龜壽千年”。當今競技體育競爭激烈,以速度暴發力取勝者,心率常臨極限,與我太極拳大相逕庭。太極拳所具相當運動量而與心率不呈同步增長的“特殊運動”,“貓行步”無疑為此“特殊”之根基。
筆者經多年觀察:長期練太極拳而且合“貓行步”者,確比一般人之心率無論平時及運動中,或在動與靜態同等狀態下,總是相對緩慢。經筆者多次實驗觀察:練太極拳者與一群人在運動場標準跑道上,集隊同速度跑步兩千公尺後,立即檢查每人脈搏,操“貓行步”者之心率,總是低於同跑人群;練太極拳者一群人同登海拔三千公尺高度之峨眉山,因高山氧分壓低,一般人心率趨快,在攀高山的同等條件下,操“貓行步”者之心率亦是明顯低於同遊人群。據國內外醫學界科學研究:緩慢的心率使心肌舒張期(休息期)相對延長,心室血液充分充盈,排血量增大,使心臟射向動脈血管的血液呈勻速、單向流動的“衝擊”,而減少脂類物質在動脈壁上的沉積,是治療與預防動脈血管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從無數長期練太極拳的高壽老人中,罕有患心血管病者亦為佐證。
二、對人體經脈及腧穴的影響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正常功能,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完成。人體十二經脈中,其中“足三陰”、“足三陽”六條經脈,分別起止於兩腳趾,而兩踝關節以下,分布著與全身健康有密切關係的四十一個腧穴,聯絡著頭部、軀幹和四肢的一些組織與器官,這些組織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受腳部經脈所支配。起止於兩腳趾之六條經脈中任何一條經脈循行不正常,受其支配之組織與器官生理失常而產生疾病,即所謂“一脈不和,周身不適”。由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理論為基礎發展而成之“足底反射療法”,近代興起於歐美及日本等國。其採用現代科學儀器測出足底存在三十六個“病理反應區”,利用這些“反應區”可測出人體各相應組織、器官存在的疾病,套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刺激這些“反應區”,以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其療效確切而無副作用之自療法,深受人們所青睞。例如日本國一家工廠,鋪設了一條周長七十五公尺的方形石子路,路面由突出地面的鵝卵石及尖形小粒石嵌砌而成,上班前組織工在此名曰“健康之路”上行走兩圈,用此刺激足底以達健身壯體之目的。與近年在我國興起之“足底按摩器”、“月球車”等健身器及“足底按摩療法”等同出一轍。“貓行步”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對足底的按摩及對全腳經絡、腧穴的刺激,遠遠不同於一般走路和跑步,亦比“足底反射療法”、“健康之路”及“足底按摩器”自然而全面,茲以“左正弓步”邁步成“右正弓步”為例:由於“貓行步”是在兩下肢半蹲狀態下邁步,且要求體位保持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運行、當右足跟緩慢地離開地面向前運步時,地面對右足底的反作力有效地足跟、足掌、繼而足尖,依次由弱到強,當足尖離開地面時,地面對足尖的反作力又依次由強到弱,當右足向前落地時,地面對其反作力從足跟到足尖依次由弱到強;當右腳邁步前伸到右正弓形成的過程中,左腿支撐力由增大到減弱,地面對左足跟到左足尖的反作用力,分別有效地依次由強到弱,又由弱依次漸變到強。倘若“貓行步”規格越高、步幅越大,對足底強弱演變反差及按摩作用越為明顯。如此地面對足底的反作用力輪番從腳跟依次到腳尖;退步、插步、橫步、跟步時,腳尖依次到腳跟緩慢而柔和按摩作用,對足部四十一個腧穴的良性刺激,對人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所致之醫療健身作用,實不可低估。合格之“貓行步”只須演練三兩分鐘,即使體力較強者亦可練出汗來,若不是經常演練者,連續“貓行步”十分鐘,第二天兩大腿及小腿肌肉便感痠痛,即是長期練習合格“貓行步”之拳手,一天超出演一套半小時以內傳統楊式太極拳架,第二天也感兩下肢肌肉痠痛,確是一般體育運動方式在同等時間內難於達到。尤以對腳部腧穴的“自體按摩”作用,更是其它運動項目難與其相比。故而太極拳有“用最短時間可達到最大鍛鍊效果”之特點。“貓行步”在太極拳之諸多要領中,真可謂“勞苦功高”。
三、對腰、腹部以下骨骼和隨意肌的影響
“貓行步”在兩腿半蹲位的虛實交替變換下進行,由於緩慢而均勻地輸流以一條腿支持全身體重的大運動量,而需以腰以下所有骨骼、肌群、韌帶通力負擔。所以,久練太極拳者,腿部肌肉較為發達,且下肢有力,喜好活動,尤以中老年人越好活動,則越健康,越健康越好活動,成此良性循環之勢,確能起此健身壯體、延年益壽之良好效果。故而西方國家稱“腿是健康的鏡子”、“你要知道一個人的壽命,先生這個人的腿”,在我國民間有“人老腿先衰”、“人死腿先死”之說,可見兩腿對全身健康起著其重要之作用。由於“貓行步”能使兩下肢“氣血相通”,可有效地防治中老年人常見旳腰椎骨質增生,跟骨骨質增生、變形性膝關節病等退形性病變所致之疾。在筆者萬餘名太極拳學員中,未練太極拳以前,患有以上疾病者無計其數,由於練拳中特彆強調“貓行步”之標準,經太極拳練習一段時間後,病情普遍得到改善。其中起到理想療效者,不乏典型病例:曾經因腰椎及頸椎骨質增生經年臥床不起,雖經多方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苦不堪言。經堅持一段時間太極拳鍛鍊而顯奇效,經十多年後的今天,全身健康狀況大為改觀者,大有人在。由於筆者經長期觀察太極拳對一般慢性病療效卓著,從醫四十年退休後,專業授拳,以傳統太極拳澤惠大眾為樂事。要得“貓行步”使腰部鏇轉而松活運動的“螺鏇勁”,腹壁自身必須加強作上下起伏,左右鏇轉弧形動作,從而使腹壁以腹直肌、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為主的腹壁肌群交替從各自不同的方向同時伸張與收縮,久之使各肌層伸縮力得到增強,除對腹腔臟器有良好的按摩改善胸膛呼吸條件作用之外,亦可消除防止腹壁過多脂肪層沉積,消除中老年人中常見之“垮肚子”,使之儀表美觀之外更重要的則是健康受益。倘若有較長期練太極拳全身不偏胖而仍是大腹便便者,首先應檢驗是否操合格之“貓行步”。在物質生活優越的社會裏,“大腹便便”在中老年中較為普遍,須知“腰圍大小與壽命呈反比”已得到當今醫學界之共識。在我民間俗語中有“腰細一寸,延壽十年”之說,可見腰圍粗細與健康之關聯。由於有一些體育運較少而攝取熱能過多之腦力勞動者中,有不少企業家、經理、教授及政府官員袪除“腆肚”,慕名前來向筆者學習傳統楊式太極拳,僅需一兩個月內普遍見效,且體重有減肥十數斤者,近幾年青年人參加太極拳訓練班者,逐漸增多,經一段時間鍛鍊而色變為紅潤,身材更加健美,堪談“貓行步”功業卓著。
有“太極拳泰斗”稱譽之吳圖南老生者,在其著述中稱:回憶少年時被迫練“貓行步”,勞累以極,苦不堪言,曾起投井輕生念頭之往事。一九八七年在北京舉辦“全國第一屆武術學術研討會”期間,筆者有幸見識一百零三歲的吳圖南老先生:體態挺拔,銀須飄髯,白髮童顏,眼明耳聰,步履輕捷。令人感嘆,“貓行步”乃渡人延年益壽之舟!“邁步如貓行”乃我太極拳古籍經典所載,無論其醫療健身、技擊格鬥、武學藝術皆占據極其顯赫地位,只可惜當今我太極拳苑已不多見真正的“貓行步”。就其源由,在一些習拳者中,誤認為所練慢步就是“貓行步”;或許“貓行步”運動量較大,操之甚感辛勞,簡化一番便可;亦或對此“貓行步”之醫健身價值不甚了了。君不見,太極拳確是如此公平待人:誰願投入一分,便可獲得相應回報,甚至投入一分,便可獲得十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