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遼河群
地層名稱(英文): Liaohe Gr
階代碼: Pt1lh
地區代碼: 11,21
命名:
齋藤林次1838年創名, 當時無系統剖面。1958年長春地質學院正式測制剖面,剖面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河欄溝鄉亮甲村北約2km的葦子溝(浪子山組),遼寧海城市樺子峪鎮裡爾峪村北約1km山脊(里爾峪組),樺子峪鎮高泉峪村北約1km山脊(高家峪組),遼寧大石橋菱鎂礦北山從洛山至棗兒嶺一帶(大石橋組)。蓋縣組無完整剖面,通常指大石橋棗兒嶺以東廣泛分布的蓋縣組片岩。
沿革:
齋藤林次(1938)創建遼河系,系指震旦系細河統(相當於現青白口組)之下,遼東系(現鞍山群)之上的一套變質地層,自下而上分為響水寺統、大石橋統和蓋平統。齋藤林次(1943)又在吉林渾江和鴨綠江流域將遼河系自下而上劃分為下部片岩層、中部大石橋統和上部蓋平統,後者再分為花山層、臨江層和大栗子層。1950年,宋叔和建議取消遼河系一詞改稱青城子變質岩系。1958年,長春地質學院在遼東、吉南開展的1:20萬區域地質測量基礎上,於1960年將遼河系改稱為遼河群,遼東地區的遼河群自下而上劃分為下遼河群的浪子山組、大石橋組和蓋縣組,上遼河群的榆樹砬子組。吉南地區的遼河群自下而上劃分為達台山組、珍珠門組、花山組、臨江組和大栗子組。並認為該群與鞍山群呈整合接觸,同屬太古宙。1973年,遼寧地質局區測隊將遼東地區遼河群分成下部和上部,下部為浪子山組、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和蓋縣組;上部為榆樹砬子組。同年,吉林地質局區調隊將吉南遼河群改稱老嶺群,原中鞍山群集安亞群改名為集安群,均歸屬古元古代。1975年,遼寧地質局區調隊提出遼河群自下而上分為下亞群的浪子山組、里爾峪組及上亞群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蓋縣組(陳榮度,1975)。1975年,姜春潮提議將遼東地區遼河群解體為古元古代寬甸群、草河群和中元古代遼陽群。1981年,他又提出將吉南地區遼河群(老嶺群)解體為草河群、大栗子群和遼陽群,各群之間皆為不整合。張秋生等(1984)提出存在兩種同時異相的遼河群—優地槽相的南遼河群(集安群)和冒地槽相的北遼河群,其遼河群內部地層“組”的劃分沿用遼寧區調隊的方案。1988年,他們將遼河群分為下遼河群(浪子山岩組、里爾峪岩組、高家峪岩組)和上遼河群(大石橋岩組、蓋縣岩組),榆樹砬子岩組歸屬步雲山群。1990年,程裕淇等將遼河群改稱為遼河岩群。白瑾(1993)將遼河群劃分為兩個岩系,即下部變質火山-沉積岩系和上部變碎屑岩-碳酸鹽岩系。綜上所述,目前對該群的劃分主要存在三種意見:①將遼河群分成5個岩組,各組之間為整合關係;②劃分成兩個岩系,再分4個岩組,各組之間為整合接觸,北遼河群置於南遼河群之上;③將遼河群解體為4個獨立的岩群,各群之間為不整合。
特徵:
廣泛分布於遼寧東部的遼陽、海城、營口、蓋縣、岫巖、鳳城、丹東、寬甸、桓仁及吉林南部的通化、渾江、集安等市縣。自遼河群(遼東系)創建以來,各家有不同劃分方案,現以遼寧區調隊和吉林區調隊的1:20萬地質圖為主要線索,將名稱不同而所指地層可能為同一內容的地層單位特徵自下而上綜述如下:1. 浪子山組(響水寺統、草河群下部) 為黑雲綠泥片岩、石榴十字二雲片岩。厚約1000m。2. 里爾峪組(南遼河群、集安群、寬甸群,遼東中、上鞍山群,吉南中鞍山群、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等) 主要指遼東—吉南的含硼岩系,由各種變粒岩、淺粒岩、鎂橄欖白雲石大理岩和斜長角閃岩組成。厚約8000m。含硼礦床及磁鐵礦床(張秋生等,1984)3. 高家峪組 各地岩性特徵有些不同,大體指含炭岩系,在海城樺子峪剖面上,該組為石墨透閃石岩、黑雲變粒岩夾大理岩。厚約500m。含鉛鋅礦床。4. 大石橋組(珍珠門組、遼陽群) 主要為厚層白雲質大理岩、透閃大理岩,夾二雲片岩、炭質板岩。厚約2000m。含菱鎂礦和滑石礦床。5. 蓋縣組(花山組、臨江組、草河群上部) 主要為千枚岩、十字雲母片岩、夕線二雲片岩,夾石英岩和少量大理岩。厚約3000m。該群具有明顯的遞增變質帶,屬於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變質帶由綠片岩相至高角閃岩相,以低角閃岩相分布最廣, 北帶十字石-藍晶石組合表明為中壓相系, 南帶除該組合之外還有紅柱石-堇青石組合為中低壓相系(董申保等,1986)。經歷了三幕褶皺變形:第一幕形成了樞紐近南北向展布的平臥層理褶皺;第二幕形成近直立水平片理褶皺和不對稱歪片理褶皺;第三幕形成了一個樞紐近東西向的複雜褶皺系(白瑾等,1993)。其原岩是一套巨大的粘土—半粘土質、碳酸鹽相堆積,有些地方還有厚的火山岩,火山岩主要 為富鈉酸性火山岩,夾少量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其沉積岩相具冒地槽型,並具有某些陸台相特點(張秋生等,1984)。陳榮度(1984)認為遼河群沉積盆地屬太古宙基底的古元古代裂谷盆地。微古植物主要產於千枚岩、板岩和大理岩中,主要分子有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Trematosphaeridium sp.,Leiopsophosphaera densa,Monotrema tosphaeridium sp.,Zonosphaeridium sp.,Leiominuscula minuta,Polyedrospha eridium hedusence,Trachysphaeridium sp.,和 Leiomarginata sp.大石橋組變碳酸鹽岩含疊層石,主要種屬有Conophyton, Dashigiaoella,Tielingella等(白瑾等,1993)。下部岩系變火山岩組合(斜長角閃岩類)和變沉積岩組合Sm-Nd等時線年齡分別為2191.3±29.51Ma、2063.24±37.9Ma(白瑾等,1993),變粒岩鋯石U-Pb年齡為1965Ma(張秋生等,1988);上部岩系碳酸鹽岩組合Sm-Nd等時線年齡為1829.3±59.6Ma,Rb-Sr等時線年齡為1892±50Ma(王集源,1984)、1860±124Ma(姜春潮等,1987)。與下伏太古宙鞍山群呈不整合或韌性斷層接觸(張秋生,1984),與上覆榆樹砬子群呈不整合接觸(程裕淇主編,1990)。
備考:
編撰者: 吳昌華、 姜春潮
作者1: 白瑾
年份1:1993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