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瑪溝佛教遺址群

達瑪溝佛教遺址群

達瑪溝佛教遺址群,是指位於新疆和田策勒縣達瑪溝鄉的闐佛國遺存,共分布著20多處漢唐時期的重要佛教建築遺址,是塔克拉瑪乾南部保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狀況最好的地區。從2002年到2010年8月,新疆考古隊在達瑪溝鄉發掘了四處佛寺遺址。

簡介

考古人員在對達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進行保護清理考古人員在對達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進行保護清理

達瑪溝,位於“死亡之海”塔克拉瑪乾沙漠崑崙山之間的荒漠。2000年,一個牧童在此不經意間一腳踢出個泥菩薩來。隨後,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環塔克拉瑪乾一帶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佛教遺址群。

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最為精緻的佛寺--托普魯克墩佛寺。隨後,又沿“達瑪溝”水系發現了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老達瑪溝、丹丹烏里克等知名佛教遺址,綿延100公里、寬20餘公里,其中大型佛教建築遺址群就有20多處,出土大量的珍貴佛教文物。負責“達瑪溝”遺址考古挖掘的中國社科院新疆考古大隊巫新華博士認為,這裡是新疆乃至全國保有古代佛教寺院遺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狀況最好的地方。

名字來源

達瑪溝名字中的“達瑪”是梵語和古于闐[tián]塞語的結合,是“佛法”二字的音變,準確的翻譯應是“達摩”,也就是“佛法匯聚”之地。與敦煌相似,這裡是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匯聚羅馬、波斯、中亞、漢唐等各民族文化,由於內地王朝更替對這裡影響不大,所以這裡還保存著大量古代佛教寺院和大量原始文獻資料,對歷史研究彌足珍貴。

“達瑪溝”不是維吾爾語,當時于闐使用的語言應是和田塞語,同時使用了大量梵文辭彙,“達瑪溝應該是梵文和和田塞語的結合”。“Dama”來自於和田塞語中梵文借詞“Dharma(佛法)”,“go”可能是表示地名的詞綴。如此一來Damago可能是Dharmago,意為“佛法匯聚之地”,而它的漢語音譯則應改為“達摩溝”。

考古歷史

達瑪溝佛教遺址群達瑪溝佛教遺址群
公元10世紀—11世紀,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為中心)對臨近的于闐王朝(以現今和田為中心)發動戰爭,摧毀了佛教盛行的于闐古國。千年後,考古專家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南部的荒漠中發現了佛寺遺址。
從策勒縣城東行約30公里即是達瑪溝鄉,在公路以南延伸到崑崙山前的荒漠區域,新疆考古隊專家正在清理佛寺遺存。達瑪溝南部區域佛寺遺址發現與考古發掘從2002年開始,發掘清理的這些佛寺大多始建於公元6世紀—8世紀。
考古證實,沿達瑪溝水系從南至北,到丹丹烏里克古城(在策勒以北的塔克拉瑪乾沙漠中,距縣城約70公里)近100公里範圍內廣泛分布著20多處漢唐時期的重要聚落建築和佛教建築遺址,其中大型佛寺遺址群就超過10處,每個遺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築遺蹟。

從2002年開始,中國社科院巫新華博士率領新疆考古隊先後發掘並命名了“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2號、3號佛寺遺址”“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寺遺址”。

2010年5-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對策勒縣達瑪溝托普魯克敦3號佛寺建築基址進行發掘,總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初步認定3號遺址是一處塔克拉瑪乾地區首次發現起居、學習、論經的綜合性建築,與1、2號佛寺建築遺址同屬於一座大型寺院。其中的廣場式庭院、僧房、蓮花形炊具等都是首次發現。而且這種庭院與塔克拉瑪乾地區現代建築中的“阿伊旺”庭院極為相似。因而成為當地建築與佛教建築淵源的新發現,填補了塔克拉瑪乾佛教建築方面的空白。

遺址介紹

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

達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新發現的寺院壁畫達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新發現的寺院壁畫

最早發現並發掘的“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坐北朝南,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米、東西寬1.7米,佛像緊貼北牆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所發現的中古時期最小佛殿,
有考古專家認為,這個佛寺可能先有佛像,後有寺,佛寺主尊肩寬腰細,衣紋下垂,成階梯狀,佛衣蓋著腳,趺坐蓮台比較小,後期蓮花台都比較大,這都是早期佛像特點,保持著從印度傳入西域的影響和風格。這尊主佛應是中原北朝晚期至的作品。
佛寺北壁中央坐佛塑像佛像背光、袈裟式樣和衣紋走勢表現出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佛身肩寬,胸平、腰細,衣服為通肩式,濕衣貼身,身體輪廓分明,和中亞地區泥塑像有淵源關係;階台式的衣褶流行於公元5到6世紀;由覆蓮台和束腰須彌座構成的佛座遠小於坐像,這種坐佛像與佛座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藝術風格,延續使用時間很長。根據以上因素推斷,1號佛寺坐佛造像年代有可能在6到7世紀。
佛寺壁畫中人物形態圓潤豐滿,為典型中、晚唐時期特點。僅從此著眼,壁畫繪製年代可能晚於塑像年代相當長時期。托普魯克墩佛寺壁畫如果不存在全面剷除重新繪製的可能,則使用時間相當長。佛寺應當是一次建成直到被毀。

托普魯克墩佛教遺址

考古學家在發掘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時,在西側約70米處又發現了達瑪溝托普魯克墩2號和3號佛寺。2號佛寺布局嚴謹清楚,是迄今和田地區發現的結構最複雜的迴廊像殿佛寺。
沿著2號佛寺佛殿西北角,有一條10多米的小路通到臨近的3號佛寺遺址。3號佛寺遺址為庭院廊房布局,呈“凹”字形。3號佛寺遺址布局規整嚴謹,規模宏大,類似建築遺址在絲路南道是首次發現,對於了解僧人起居等方面的生活提供了最鮮活的考古材料。
專家認為這三座遺址應當屬於一個大型佛教寺院的組成部分。1號佛寺時間早一些,在整個寺院的開建、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號佛寺遺址為寺院的主體建築,是寺院僧人和信眾重要的禮佛和舉行佛教法事的場所,相當於現代佛寺中的大雄寶殿;3號佛寺遺址是寺院住持和僧人起居、會客、學習、講經、藏經和舉行一些重要聚會活動的場所。

出土壁畫

壁畫壁畫

出土的壁畫殘塊大小不一,數量約60有餘。估算面積接近50平方米。壁畫圖像內容有以下三類特點:
人物:多為世俗人物形象、色彩逼真、頭像的大小與真人一比一等。
文字:首次於壁畫中發現古代和田文題記(包括刻畫題記與墨書題記等)。
服飾:所有人物著裝均為典型的唐代漢風裝束,反映了中原塔克拉瑪乾最直接的聯繫。
需要提及的是有關佛教題材內容的極少。內容主要反映的是世俗題材。到目前為止,新疆地表佛寺考古發現中這類題材極為罕見或說是首次發現。
壁畫風格、技法均為典型的“于闐畫派”。內容為多世俗題材,且到處瀰漫唐代文化氣息,說明于闐地域的深刻漢風影響。

文物價值

塔克拉瑪乾沙漠地區迄今所發現佛寺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佛寺。根據現存的佛寺建築遺蹟和壁畫可以完全復原佛寺原貌,這是至今僅有的考古發現。
達瑪溝托普魯克頓佛寺遺址群是塔克拉瑪乾沙漠地區佛寺佛像雕塑保存狀態最好的遺址。
達瑪溝托普魯克墩佛寺遺址群之1、2、3號佛寺遺址組合成完整寺院,是塔克拉瑪乾綠洲寺院獨有形式。
達瑪溝托普魯克墩佛寺遺址形制、壁畫與所出土文物對研究與了解古代和田地區佛教、民間佛教信仰、佛教塑畫技法,以及與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佛教傳播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最生動的實物例證。
達瑪溝托普魯克墩佛寺遺址群所承載的西域佛教建築、壁畫藝術、雕塑藝術、佛教史、文化史等方面諸多文化內涵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達瑪溝豐富的文物遺存表明,這裡在公元6世紀以來,已經漸漸成為和田地區佛教興盛的中心地區之一。此外,調查發現達瑪溝水系沿線南北約80公里範圍還廣泛分布喀拉卡勒乾、喀拉墩、哈德里克(Hadlik)、克科吉格代(Kokjigedai)、巴勒瓦斯提(Balwasti)、老達瑪溝(konaDamago)、烏尊塔提(Uzuntati)、喀拉沁(Karaqin)、丹丹烏里克(Dandan_ulik)等數十處重要佛教遺址群。

盜掘情況

達瑪溝佛教遺址群被盜掘達瑪溝佛教遺址群被盜掘

二十世紀初,這些遺址大多已被外國探險家染指,不少珍貴文物流散海外,而2010年,犯罪人員竟然動用大型機械將這片大型佛教遺址挖得千瘡百孔。
2011年10月底,在距離315國道僅15公里的阿巴斯墩遺址區,遍地是盜挖後留下的深坑和大小不一的殘碎陶片,其中有蓮花座的殘片、蓮花花瓣、佛像的手指、壁畫殘片等。 “克科吉格代”遺址更被嚴重盜挖,遺址區域內一片狼藉,大坑連著小坑,曾經掩藏遺址的大小沙包已經徹底蕩平。
犯罪人員用拖拉機改裝成挖掘機,將這裡大範圍翻了一遍,好東西全部都拿走,認為沒有價值的東西就地砸碎,十幾畝範圍內的遺址全被毀掉了,損失難以估量。

由公安部門追繳並批封存的涉案文物,共3650件。其中包括9塊內容十分罕見的珍貴壁畫,1條花卉狩獵紋樣的精美織錦,大量古于闐文的木牘、木簡、圓形方孔錢等。

壁畫修復

為搶救年久失修的和田達瑪溝壁畫,2012年6月,達瑪溝壁畫保護修復項目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由新疆博物館和敦煌研究院共同承擔達瑪溝壁畫保護修復項目,並於2013年5月20日正式啟動。工作人員將48塊加固好的壁畫編號運至烏魯木齊。這些壁畫大的長和寬約半米,小的僅有巴掌大小。該項目修復時間為兩年,首批48塊壁畫修復完畢後,將運回策勒縣文體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