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富爾問題

達爾富爾問題

達爾富爾問題,是非洲蘇丹境內的達爾富爾引發的一系列國際和地區地緣政治問題。由於蘇丹邊界是十九世紀歐洲列強瓜分非洲和實行殖民統治時人為劃定,達爾富爾地區不少部落曾被劃到不同的國家,因而該地區的部族與周圍鄰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近年來,隨著達爾富爾地區石油等礦產資源不斷被開發,部族之間為爭奪資源的鬥爭日趨激烈,一些鄰國也以各種形式捲入其中。

蘇丹一覽

達爾富爾問題達爾富爾問題

為了解達爾富爾當前的危機,必須從廣義的角度簡略地審視達爾富爾局勢。蘇丹是非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約為191萬平方公里,北鄰埃及,東接紅海、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南毗南蘇丹共和國,西壤中非共和國、查德和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前蘇丹人口約為3 089萬,其中32%居住在城市,68%居住在農村,遊牧人口約占7%。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北部地區尤其如此,而基督教和傳統拜物教在南部較為盛行。蘇丹是一個擁有聯邦制政府的共和國,實行多級行政管理,全國分為26個州,大約120個縣。 蘇丹民族特性的構成相當複雜。蘇丹人由許多部落組成,部落居民講130多種語言和方言。日積月累形成的伊斯蘭-非洲-阿拉伯文化,已成為該國北方的主導

文化。阿拉伯語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行,是大多數蘇丹人的“國語”。

蘇丹被視為最不已開發國家,在2004年開發計畫署人類發展指數中列第139位。蘇丹沒有發達的公路交通網,大部分地區依賴農牧業自給經濟。但最近幾年,尤其是在該國中部和南部發現石油之後,商品農業、工業開發和自然資源限度開採有所發展。從英國殖民時期至今,青、白尼羅河交匯的中部地區一直是備受注目之處,因為發展和建設集中於喀土穆以及將長纖棉作為國家主要農作物種植的肥沃的傑濟拉地區。除這兩個地區外,蘇丹廣闊領土的其餘部分仍然被邊緣化和忽視,包括達爾富爾及科爾多凡、努巴山區、蘇丹東部和南部等其他地區。即使是介於埃及邊界和喀土穆之間的北部地區,也是渺無人煙的沙漠。

1956年1月1日,蘇丹擺脫英國和埃及統治獲得獨立。獨立之後,國家在軍事專政和民主統治之間搖擺不定。在49年國民統治中,蘇丹經歷了1956-1958年、1965-1969年和1985-1989年的10年民主時期。除此之外,蘇丹被軍人通過政變奪權專政統治。

蘇丹達爾富爾現狀蘇丹達爾富爾現狀

1956年獨立後,蘇丹經歷了2年的民主治理期。1958年11月,易卜拉欣·阿布德將軍通過政變奪取了政權。阿布德支持推廣阿拉伯語和傳播伊斯蘭教,但這一主張引起了南部的抵抗。1962年,南部動盪加劇。1963年出現了武裝反叛。政府在全國加大鎮壓行動。1964年,喀土穆的學生抗議活動演變成公眾騷亂並迅速蔓延。阿布德辭去國家元首職務,由一個根據1956年《臨時憲法》任命的過渡政府掌權。

過渡政府於1965年4、5月份舉行了選舉。1965年6月,由烏瑪黨政治領導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哈古比領導的聯合政府成立。但是,馬哈古比政府未能議定和執行有效的改革政策。1969年5月,由加法爾·穆罕默德·尼邁里上校率領的一批軍官奪取了政權。他們推行一黨制社會主義思想,後來演變為政治伊斯蘭教。1972年2月,尼邁里與南部反叛分子簽署所謂的《亞的斯亞貝巴協定》,規定南部實行某種程度的自治。這項協定為此後11年帶來了和平。然而,在最後幾年統治期間,尼邁里將軍採取了幾項使其緊握大權的措施。南部發現石油後,尼邁里實行措施,確保將南部產油區歸入北部,並取消了南部自治。此外,1983年9月,在全國伊斯蘭陣線當時的領導人哈桑·圖拉比和穆斯林兄弟會的影響下,尼邁里開始推行伊斯蘭教法統治。所有這些步驟都遭到了南部的強烈反應,並最終導致1983年爆發與南部的第二次戰爭。其他有關土地所有權法和地方或部落行政制度的關鍵措施,將在下文闡述。

最後,1985年4月,尼邁里軍人政府被一批軍官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隨之成立了以阿貝德·拉赫曼·希瓦爾·達哈卜將軍為首的過渡軍事委員會。在1986年舉行的選舉中,烏瑪黨領導人薩迪克·馬赫迪獲勝並出任總理。馬赫迪政府執政不到四年。在此期間,馬赫迪政府開始採取一些重要措施,但卻面臨重大挑戰,包括與南部的持續戰爭以及乾旱和荒漠化等。

蘇丹現任總統奧馬爾·哈桑·巴希爾將軍於1989年6月與穆斯林兄弟會合作發動軍事政變後奪得政權。許多蘇丹人在這次政變後被關押或流亡,財產被沒收,政黨被查禁。巴希爾和尼邁里一樣,深受全國伊斯蘭陣線主要理論家哈桑·圖拉比的影響。從1989年開始,法律和司法制度都作了重大調整,以符合該黨詮釋的政治伊斯蘭教。

1998年,隨著新的《憲法》擬就並於1998年7月1日生效,以及同年12月舉行選舉,執政黨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變化。1998年《憲法》仍然體現一個嚴格的思想體系,規定實行政府聯邦制,並保證一些重要的基本權利。1998年12月的選舉遭到了所有主要反對黨的抵制,巴希爾總統的全國大會黨贏得議會360個席位中的340席,他本人也當選又一個五年任期。圖拉比成為議會議長。該黨成員繼續擔任關鍵職位,對政府、軍隊、安全部隊、司法機關、學術機構和新聞媒體施加強大影響。

1999年,由於全國大會黨發生內部權力爭鬥,巴希爾總統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解散議會,凍結《憲法》的一些重要規定,包括與各州地方政府的結構有關的規定。2000年5月,圖拉比退出執政的全國大會黨,實際上成立了一個名叫“人民大會”的新黨。許多與圖拉比交好的官員辭去政府職務。2001年5月,圖拉比本人被軟禁,後被指控為策劃政變。現仍被關押。人民大會黨至少有70名骨幹成員未經控罪或審判被關押,另有一些成員流亡國外。

南北內部衝突自1983年爆發以來,在許多方面使蘇丹遭受重創。這是非洲持續時間最長的衝突,引發了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和人道主義災難。200多萬人在衝突中喪生,45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但經過多年戰爭,也迫於強大的國際壓力,蘇丹政府與南部主要反叛運動“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解放軍”從2002年開始和平會談。在政府間發展管理局(伊加特)的主持下和“三架馬車”(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挪威)的支助下,蘇丹和平進程取得重大進展。2002年7月,雙方簽署《馬查科斯議定書》,就一項闡述治理原則、過渡進程和政府構成的廣泛框架以及南部蘇丹人民的自決權利達成了具體協定。雙方同意繼續就權力、財富共享和停火等未決事項進行會談。隨著2003年和2004年在奈瓦沙(肯亞)簽署一系列框架議定書,由伊加特居中調解的和平進程大幅推進。2004年12月31日,雙方簽署關於執行方式和永久停火的兩項議定書,標誌著奈瓦沙會談和談判的結束。2005年1月9日,第一副總統塔哈和人運/解放軍主席約翰·加朗正式簽署《全面和平協定》,其中包括以往簽署的所有檔案,包括2004年12月31日的兩項議定書。到此,和平進程抵達終點。《全面和平協定》標誌著20年內戰的結束,它要求在6個月過渡準備期和6年過渡期之後,就南部蘇丹人民的自決權利舉行全民投票。《全面和平協定》規定立即啟動制訂臨時國家憲法的進程。由每方各7人組成的一個委員會將起草《憲法》,然後提交全國制憲委員會審查。

2011年2月7日,蘇丹正式宣布蘇丹南部公投的最終結果,98.83%的選民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蘇丹總統巴希爾宣布承認和接受蘇丹南部公投的最終結果。

達爾富爾

達爾富爾(Darfur)地區位於 蘇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與 利比亞、 查德、 中非等國毗鄰,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多萬。 達爾富爾地區包括3個州,即北達爾富爾州、西達爾富爾州和南達爾富爾州。這裡居住著包括阿拉伯人、富爾人和黑人等80多個部族,其中信奉 伊斯蘭教的 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 基督教的土著 黑人則住在南部。達爾富爾是蘇丹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當地居民多從事家庭畜牧業。

衝突由來

達爾富爾地區曾經雨水豐沛、土地肥沃。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 人口膨脹、放牧過度,這裡的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慣於逐水而居的 阿拉伯牧民被迫南遷,並因爭奪水草資源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衝突。由於長期以來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衝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 無政府狀態。

歷史

由於蘇丹邊界是19世紀 歐洲列強瓜分 非洲和實行 殖民統治時人為劃定,達爾富爾地區不少部落曾被劃到不同的國家,因而該地區的部族與周圍鄰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達爾富爾地區 石油等礦產資源不斷被開發, 部族之間為爭奪資源的鬥爭日趨激烈,一些鄰國也以各種形式捲入其中。

近況

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組成 “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2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並不斷攻城略地,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迄今,衝突已造成1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人道主義

聯合國蘇丹工作計畫2007年人道主義和復原援助所需經費為18億美元,截至3月中旬,已獲得32%的經費,認捐額超過5.80億美元。捐助方還為共同人道主義基金認捐大約1.30億美元。第一部分8 000萬美元已撥付給最亟需的地區;蘇丹南部收到的款額最多,用於支持雨季來臨前境內流離失所者的回返工作,其次是達爾富爾。

疾病控制

突發 腦膜炎達到了流行病程度,遍及蘇丹南部10個州中的8個州和 阿卜耶伊地區。幾個地區的國內流離失所者和難民回返工作,包括從烏干達遣返人員的工作被迫中止。目前正在展開免疫接種運動,該流行病現已得到控制。 世界糧食計畫署在2月期間向蘇丹南部的100 000受益者提供了援助。雖然蘇丹南部年度需求和升級評估表明,2007年的糧食保障情況會有所改善,聯合國估計,仍有130萬人需要108 000噸的糧食援助,其中60%為長期糧食無保障家庭4月至7月“饑荒季節”的所需用糧。

達爾富爾的人道主義局勢因持續不斷的暴力和普遍的不安全狀況而困難重重。已有200多萬人淪為境內流離失所者,人數仍在上升,受衝突影響的190萬居民基本依賴外部援助。大約107 000名平民因2007年1月1日至4月1日期間的不安全狀況和戰亂而淪為新的流離失所者。同時,達爾富爾的人道主義準入程度因不安全狀況、對人道主義工作人員及其財產的定向攻擊和官僚主義障礙的混合影響而受到限制。3月28日,政府與聯合國共同發表聯合公報,再次承諾暫停實施最初於2004年生效的對人道主義準入的限制。希望這將解決在達爾富爾工作的非政府組織所經歷的越來越多的官僚主義拖延問題。公報還規定設立一個高級委員會,確保該協定得到適當執行。

不久前任命的緊急救濟協調員兼主管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約翰·霍姆斯先生認識到蘇丹的嚴重人道主義挑戰,從2007年3月20日至27日訪問了該國,前往喀土穆、 朱巴和分別由政府和叛亂分子控制的達爾富爾各地區,並與民族團結政府和蘇丹南部政府官員、人道主義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有關人口和部落領袖舉行了會晤。

人權

在人權方面,特派團繼續從事監測和能力建設活動。尤其在設立國家人權機構方面,聯蘇特派團支持對《國家人權委員會法案》進行基礎廣泛的討論,包括1月20日為議員們舉辦了一期講習班,並向蘇丹南部人權委員會派出技術專家,協助該委員會制訂有利於人權的立法和方案。

雖然蘇丹南部人權委員會成員已獲任命,但該委員會授權法尚未最後落實。蘇丹南部政府需要根據國際標準,頒布這項重要法律,提供適當的財政支助,並確保委員會的獨立地位。聯合國各機構、捐助方和廣大國際社會必須提供進一步援助,協助執行該委員會的戰略計畫。

聯蘇特派團還協助舉辦了國民議會人權委員會關於修改有關性暴力法律和議會與民間社會合作問題的講習班,並為喀土穆的政府警察部門提供了一系列人權方面的培訓。

保護平民

在重新部署蘇丹武裝部隊之前和之後,蘇丹南部,包括Phom el-Zeraf、 湯加、Kaldak和周圍一些地區,在保護平民方面取得一些進展。然而,土地和牲畜引起的衝突繼續給保護平民造成嚴重挑戰。聯蘇特派團證實了瓊萊州穆爾勒族襲擊的報導,據報告1月以來在襲擊中已有150名兒童被綁架。我的兒童與武裝衝突問題特別代表拉迪卡·庫馬拉斯瓦米夫人2月初訪問蘇丹期間,敦促各方釋放與武裝團體有關的兒童。

聯蘇特派團還發現利用 蘇人解部隊實施法律和秩序,也是令人關切的保護問題。與赤道州上帝抵抗軍相關的不安全,使平民生活正常化以及加強文官政府變得更為困難。

周邊影響

查德正在經歷多方面的 人道主義危機,這都同達爾富爾的衝突和中非共和國北部的局勢動盪有聯繫。截至2006年11月30日,查德境內大約有來自達尓富尓的232 000名難民,來自中非共和國的48 000名難民。因最近戰事再起,大約有92 000名查德人流離失所,而該國東部人口約為110萬。儘管 蘇丹難民給該國帶來沉重負擔,但查德政府仍根據國際標準和義務給予歡迎。不過為了維持局面,政府多次呼籲國際社會給予援助。

在232 000名蘇丹難民中,220 000人在12個 難民營內得到援助。但來自達爾富爾的新難民正在不斷湧入,儘管人數較少。迄今為止這些難民都被安置在現有的營地內。

這些難民營都設在同達爾富爾毗鄰的邊界地區,除了2個難民營外,它們均設在離邊界50多公里的地方。2006年11月,查德政府決定這些難民營應該遷往內地,有些是在離邊界500公里的地方,還呼籲國際上為此提供援助。政府認為,遷移難民營是必要的,不僅為了確保難民的安全,而且為了平息蘇丹政府關於 恩賈梅納鼓勵蘇丹反叛分子利用難民營作為後方基地的指控。在技術評估特派團訪問期間,代比總統和其他高級政府官員一再堅持必須遷移難民營。查德政府和難民署成立了一個技術工作組,尋找能夠符合最低標準的遷移地址,這些標準包括治安、用水、族裔和諧、中期可行性及自我維持的可能性。此外,難民的遷移還要視安全條件而定。

查德東部的境內流離失所者大多沒有在難民營內。據報告,11月4日至16日,金戈威德民兵襲擊了Goz Be?da和Koukou Angarana以南地區,燒毀大約40個村莊,打死260至500名平民。一些境內流離失所者因此再度流浪,目前住在村鎮附近的難民營外,還有一些已經四散,因此向他們提供援助更加困難。

迄今為止,該區域內人口的族裔和語言姻親關係尚能保證境內流離失所者、蘇丹難民和 地方社區之間的關係不太緊張。不過,土地和其他稀有資源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再加上區域內最近發生敵對活動,正在破壞不同群體之間的和平共處。人道主義機構正在向收容社區提供更多援助,以便減輕它們的負擔,也為了緩解緊張關係。不過,這種援助顯然還不夠,還需要更大努力,提供救援,執行恢複方案。

法規

國際人權法、國際人道主義法。

時間表

2006年6月,由 安理會15個成員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代表團與 非洲聯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舉行了會談,雙方就蘇丹達爾富爾維和使命移交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在2007年1月份將達爾富爾維和使命移交給聯合國。

2006年8月31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6號決議,決定在得到蘇丹政府同意後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73萬人的 聯合國維和部隊。蘇丹政府重申,為維護國家 主權,堅決反對這一決議。

2006年11月16日,蘇丹原則同意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的“安南三階段方案”。隨後,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了少量軍事顧問,開始了三階段方案的第一階段計畫,但後兩個階段的部署未能落實。2007年3月8日,蘇丹總統巴希爾表示,支持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部署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但對混合維和行動的司令人選、混合部隊的規模等一些細節問題有所保留。

2007年4月9日,蘇丹、非盟和聯合國三方代表在衣索比亞首都 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原則同意啟動第二階段計畫,但蘇丹仍對其中少數要點持保留意見。

4月11日,作為中國 政府特使結束對蘇丹訪問的外交部部長助理 翟雋在 北京表示,在達爾富爾問題上,蘇丹方面已原則接受安南第三階段方案,但對混合維和行動司令人選、混合部隊的規模等一些細節問題有所保留。

4月13日,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扎嘎瓦部落和阿姆卡姆拉提部落在南達爾富爾州首府 尼亞拉簽署和解協定,同意終止兩部落間的流血衝突。

4月15日,蘇丹已經與聯合國和非盟就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的混合維和部隊的職責問題簽署了一項聯合協定,協定明確規定了聯合國和非盟維和部隊在達爾富爾的職責和作用。蘇丹政府4月16日致電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確認蘇丹全面接受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駐聯合國和非盟混合部隊的第二階段方案,包括同意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部署武裝直升機。

4月23日,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過渡權力機構和達爾富爾重建與發展基金會總部啟動儀式在蘇丹首都 喀土穆舉行,過渡權力機構從當天起開始履行職責。

6月9日,蘇丹政府又與另一反政府組織“權力與民主人民力量”代表共同簽署了《關於落實達爾富爾和平協定的政治備忘錄》。

6月12日,聯合國、非盟和蘇丹政府代表在 亞的斯亞貝巴發表聯合聲明,宣布蘇丹接受經修改後的關於聯合國與非盟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駐混合維和部隊的方案。

6月23日,非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發表公報,決定將非盟駐蘇丹達爾富爾維和部隊的任期延長至2007年12月31日,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在該地區部署聯合國-非盟混合維和部隊。

7月15日至16日,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國際會議在 利比亞首都 的黎波里舉行。會議通過最後公報,表示支持達爾富爾政治進程,確立非盟、聯合國和周邊國家為政治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的主渠道,宣布相關“路線圖”進入談判準備階段。

英法等國7月11日散發了達爾富爾問題決議草案,但包括蘇丹在內的許多非洲國家對草案的部分內容提出反對意見。此後,英法等國與包括安理會非洲理事國等在內的有關各方進行了多輪磋商後,對草案的內容進行了修改。7月30日, 英國和 法國正式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有關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決議草案,建議安理會批准向達爾富爾派遣大約2.6萬人的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769號決議,決定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大約2.6萬人的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根據決議,這支混合維和部隊將由約2萬名軍人和6000名警察和文職人員組成,其任期初步定為12個月,以取代自2004年部署在那裡的非盟維和部隊。決議援引《 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授權維和部隊在必要時使用武力,用以自衛和保護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和平民的安全。8月1日,蘇丹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1769號決議,並將同聯合國和非盟合作落實該決議。8月3日,非盟和平與安全專員賽義德·金尼特說, 布吉納法索、 奈及利亞、 埃及、 喀麥隆和 衣索比亞已承諾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維和部隊,以便參與聯合國和非盟在該地區實行的混合維和行動。 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在達爾富爾設立總部。

蘇丹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卜杜·哈利姆對聯合國安理會31日通過有關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駐聯合國和非洲聯盟(非盟)混合部隊的決議表示謹慎歡迎。

8月3日至6日,由非盟和聯合國共同召開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國際會議在 坦尚尼亞北部城市 阿魯沙舉行。與會的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反政府武裝派別領導人達成一致,準備以一致的立場和要求與蘇丹政府儘快開始政治談判。

10月,由聯合國和非盟共同主持、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7個反政府派別參加的達爾富爾問題和平談判在利比亞海濱城市 蘇爾特舉行 。蘇丹總統助理納菲爾27日宣布,蘇丹政府從即日起在達爾富爾地區實施單方面停火,以便為和談營造合適的氛圍。

12月31日,非盟駐蘇丹達爾富爾維和部隊在北達爾富爾州首府 法希爾向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正式移交維和任務。 中國赴達爾富爾維和部隊先遣分隊的140名官兵於2007年11月抵達南達爾富爾州首府尼亞拉,成為聯合國第一支進駐該地區的維和部隊。

中國立場

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政府一直主張維護蘇丹的 主權和 領土完整,通過對話和平等協商推動達爾富爾問題的政治解決。通過談判早日實現達爾富爾的和平、穩定與經濟重建,是中國政府處理達爾富爾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達爾富爾問題出現以來,中國一直通過元首互訪、派遣特使、通電話、互致信函以及在聯合國等場合開展協調等各種途徑與各方溝通,縮小立場分歧,推動平等對話。

胡錦濤主席2007年2月訪問蘇丹期間,闡明了中國政府在達爾富爾問題上尊重蘇丹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持對話與平等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支持非盟、聯合國發揮建設性作用等原則立場。中國還向達爾富爾地區提供了物資援助。

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近期在訪問蘇丹期間重申了中方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原則和立場,並就政治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特別是有關“安南方案”的問題與蘇丹方面進行了溝通。中方認為,“安南方案”是現實可行的,同時希望蘇丹方面與其他有關各方就細節問題進行平等磋商,儘快達成一致。

中方認為,達爾富爾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維和行動和政治進程應平衡推進。達爾富爾自然資源匱乏,貧窮落後,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實現當地經濟重建和發展。國際社會除繼續向達爾富爾民眾提供 人道主義援助外,也應提供發展援助。

對於 西方國家動輒以制裁相威脅的做法,中方認為,施壓和制裁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取而代之的應是平等的磋商與對話。國際社會有責任幫助蘇丹解決達爾富爾問題,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激化矛盾,使問題更加複雜。2007年4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 劉建超表示,對於達爾富爾問題,現在不是討論制裁的合適時候,各方應多採取建設性措施,推動有關共識儘早得到切實落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