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DC-3於1935年面世,當時的美國航空要求道格拉斯公司改進DC-2而生。DC-3能載客30人,只需在中途一次加油便能橫越美國東西岸,再加上設定首次于飛機上出現的空中廚房,及能在機艙設定床位,為商業飛行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在此之前,所有航班都不提供熱餐服務,乘客及機員如要用餐,只能在中途站所在的酒店享用,一旦在一些落後地區(如非洲)如沒有酒店,相當不便。
特點
DC-3性能比前代的飛機更穩定,運作成本更低,維修保養容易。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DC-3被盟軍徵召為軍機作戰,軍用的DC-3被稱為C-47。而作戰期間對運輸機需求大增,C-47被大量生產,曾擔任過的任務多不勝數,當中包括執行中國戰場的駝峰航線。C-47亦被視為盟軍取勝的功臣之一。
戰後,大量退役的C-47由軍轉民用,各中小航空公司皆引進這些DC-3以開拓業務及創業,這些以退役物資出售的二手C-47價廉物美,成為各航空公司的旗艦機種。它亦執行戰後冷戰時期的人道任務,當中最著名的便是為解救柏林的柏林空運,可說當時全球各地機場皆能找到DC-3的蹤影。
發展歷程
DC3是20世紀30年代航空業激烈競爭的產物。為應對當時美國環球航空先進的DC2客機,在美國航空和聯合航空的要求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在DC2型客機的基礎上全面改進設計,機身加大,增加了運載能力,研製生產DC3,初期稱為DST(Douglas Sleeper Transport)。通過將DC2機身截面由方形改為橢圓形,使客艙比DC2寬了0.66 米。另外機身加長了0.76 米,翼展增加了3.05 米。機翼內部油箱容積增大,從而增加了航程。安裝一對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可靠的星型活塞式發動機,DST在白天飛行時可以容納28名乘客,在夜間飛行中座椅可放平作為臥鋪,容納14 名乘客。DST於1935年12月17日首飛,1936年8月8日正式投入運營,道格拉斯飛機公司正式將其命名為DC3。
DC3在當時以其可靠性和舒適性迅速獲得成功,深受乘客和航空公司的歡迎,成為最主要的民航運輸機。1938年美國軍方也開始使用DC3,隨後的二次大戰對運輸機的大量需求促使DC3進一步走向輝煌,1941年,軍用標準型DC3開始生產,軍用編號為C47(美國稱為空中列車Skytrain,英國稱為達柯他Dakota),1941年12月23日正式交付軍方,C47在二戰期間大量生產並得到廣泛使用,享譽天下,民用DC3也被徵用投入二戰,根據型號或徵用、使用情況不同分別被賦予軍用編號C41、C48、C49、C50、C53、R4D。二戰結束前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共生產超過1萬架的C47,中國印度緬甸的駝峰航線、諾曼第登入是C47參與主導的經典戰役,由於DC3/C47設計優良、性能穩定,不少國家都相繼獲取生產許可證,生產DC3,日本生產的型號定為L2D,共生產400多架;前蘇聯的型號定為里2,生產量超過2000架的。
二戰結束後,久負盛名的C47大量退役,大都廉價進入民航市場,以其可靠性和優越的操作性能幾乎成為全球所有航空公司的主要機型,成為航空公司的經典客機和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在中國
中國航空公司是中美合資經營的。1930年7月由交通部與美商飛運公司簽訂契約,首開滬蓉、滬粵、滬平三條航線。1936年開通從廣州至越南河內的中國第一條國際航線。到1949年,公司有員工近4000人,國內外航線27條,各式飛機56架。
1931年2月,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簽約合辦歐亞航空公司。經營上海-蘭州-迪化(今烏魯木齊)、北平-廣州、蘭州-包頭和西安-昆明等航線。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方股份被沒收,1943年3月歐亞航空公司改組為中央航空公司。到1949年,公司共有員工近3000人,國內外航線26條,飛機44架。
1939年,交通部與蘇聯中央漢口管理局簽訂中蘇航運契約,合資組成中蘇航空公司。航線定為從哈密經迪化到蘇聯的阿拉木圖。公司有3架美式DC-3民航機,1939年12月5日通航。1948年合作期滿停航。
舊中國比較有影響的民用航空還有由西南五省官商合辦的西南航空公司和美國人陳納德在二戰後經營的陳納德空運隊等。
基本數據
翼展:28.96米
機長: 19.65米
機高:5.17米
空機重量:7.65噸
最大起飛總重:11.4噸
典型座艙布局:24人
全經濟座艙布局:410人
實用升限:7070米
最大巡航速度:370公里/小時
航程:3420公里
發動機:兩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R1830雙黃蜂星型活塞式發動機(單台推力1200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