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道情·時文嘆
年代:清代
作者:徐大椿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道情時文嘆⑴讀書人,最不濟,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計。三句承題⑵,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字⑶,漢祖、唐宗是哪朝皇帝⑷。案頭放高頭講章⑸,店裡買新科利器⑹。讀得來肩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孚迷一世。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作品注釋
⑴時文;指明清科舉考試規定的文體,即八股文。
⑵承題:八股文的術語。文章開始,用幾句話點明題目,叫破題,承囂意而論證之,叫承題。
⑶《三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鄭樵的《通志》、元端臨的《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四史》: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
⑸高頭講章:八股文講義。
⑹新科利器:最新一屆科舉考試中獲勝的試卷。
作品簡析
這首曲子尖銳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諷刺以八股文取士的虛偽,揭示出被八股文牽著鼻子走的人,既沒有真才實學,又沒有實際本領,只是白白地浪費了生命,於國於民於己都無益處。全曲語言通俗暢快,揭露深刻有力,嘲笑得痛快淋漓。
作者簡介
徐大椿(1693—1772)清代名醫、散曲作家。字靈胎,號洄溪,後改名大業,蘇州吳江(今江蘇吳江)人。天性聰敏,學識廣博,精通天文、地理、音律等學問,尤精於醫學,棄科舉之途,以醫為業。著有《洄溪道情》三十餘首,自稱其散曲作品的形式是古己有之的“道情”,實際上是借鑑小曲而自度的新曲,其中有不少篇章讀來清新活潑,自然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