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門錢子

過門錢子

門箋,俗稱“過門錢”、“過門錢子”、“門吊子”或“花紙” 。中國民俗文化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山東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市。

歷史演變

古代中國民間用幡勝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絹到五色紙,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漫長道路。“過門錢”改稱門箋,在山東省始於1959年,由原省民眾藝術館副館長葉又新同志命名。他把“過門錢”省去了個“過”字,又把“錢”字換成了“箋”字,二十多年來,己約定俗成。門箋在山東省蘭陵縣主要在春節時張貼,其他地區也有在婚慶時張貼的。

種類和樣式

各地張貼的張數和大小也不盡相同。蘭陵一般是一門五張,每張一色。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框線(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

門箋的裝飾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膛子由花卉、鳥、龍、鳳、鹿等紋樣組成;第二類,膛子由圖案襯托著吉祥的文字組成。如“萬象(春)更新”、“歡度(福)新春”、“吉慶(福)有餘”等。由於門箋懸掛門楣下,要承受一定牽拉,因此膛子和框線、穗子之間必須像網路一樣緊密相連。再加上構思巧妙,銜接自然,就使得門箋形成了一種富有線條韻律裝飾特點的藝術風格。

製作工藝

蘭陵門箋全部採用鑿刻方法生產。由於產地不同,風格也各有所異。小嶺風格比較精細,西城前的比較古樸,而長城和馮村兩處又以挖補套色取勝。套色門箋,俗稱換膛子,是把用五色紙刻的門箋圖案拆開,重新搭配組合而成。這種套色方法,使得門箋這一形式更加絢麗多姿,統一中富有變化,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門箋藝術是歷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現已成為剪紙藝術寶庫中一枝瑰麗的花朵。近些年來,不少美術工作者學習民間傳統,創作了許多新門箋,熱情地歌頌了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的領導,被稱為是“帶花的標語”。

流行地域

蘭陵縣門箋不僅在山東省一些地區流行,有的還遠銷江蘇、河南、安徽及東北一些地區。上級文化和工藝部門對蒼山門箋非常重視,多次前來徵集。工藝美術家葉又新同志在論文中稱讚它“可與法國野獸派創始人馬蒂斯創作的色彩剪紙相媲美”,給予很高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