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申州作》

這首詩在展開場景上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相映成趣,從而較成功地繪出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戰亂劫後圖。詩歌開頭的兩句主要是從面上顯示戰亂對百姓生命的摧殘;三、四、五、六句則分別從村居、郊野取點來補充、深化開端的題旨;而最後兩句既是對中間兩“點”的總括,又是對總體畫面的延伸拓展,從而把讀者的目光引向迢遙無垠的遠方,引導讀者思考戰亂的不義,激發人們對戰亂罪魁的譴責之情。還有一點應該提及的是,這首詩採用賦的藝術手法逐層展開藝術畫面,但詩人的憤懣之情卻熔鑄於字裡行間。詩人對戰亂劫後圖的每一角描繪,都給人以椎心泣血的藝術感染,可謂匠心獨運而又聲色不露,諷旨明確而又含蓄深沉。

作品信息

【名稱】《過申州作
【年代】晚唐
【作者】方乾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過 申 州 作
萬人曾死戰,幾戶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兒童未長成。
涼風吹古木,野火燒殘營。
寥落千餘里,山高水復清。

鑑賞

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前後,湖南、江西等地發生動亂,宣州部將康全泰也起兵作亂,淮南節度使崔鉉奉命出兵討伐,申州一帶屢次發生戰爭,人民深受戰亂之苦。方乾的《過申州作》這首詩就是詩人於戰亂後路經申州時所作,對生靈塗炭、人民遭劫深表同情。
“萬人曾死戰、幾戶免刀兵”兩句,落筆便運用數字之對比來展現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萬人”捲入戰亂,刀兵飲血,骨肉相殘,其傷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這片幾經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靈塗炭,幾乎沒有人家能倖免於刀兵之苦。詩歌從廣闊的畫面上揭示了戰亂的殘酷和禍國殃民的本質。“井邑初安堵,兒童未長成”,使用近推特寫式的鏡頭來攝取申州新戰場的殘跡。戰亂過後,人民剛剛安頓下來,不見丁壯,但見未長大的兒童,這就含蓄地繪出了一幅戰亂吞噬百姓的悲慘畫面,從一個側面補充了“幾戶免刀兵”那戰亂劫後圖的一角。“涼風吹古木,野火燒殘營”,則把筆觸伸向郊野,“涼風”、“古木”,景象蕭瑟;“野火”“殘營”。愈顯荒涼。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再現了“萬人曾死戰”的戰亂遺蹟。
“寥落千餘里,山高水復清”,則是從空間的角度極寫遭受戰亂劫難的面積之廣。這裡的“山高”、“水清”並非鶯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觀,而是人煙由稠密變“寥落”的襯托之筆,從中更可見出戰亂給社會所造成的創傷。
這首詩在展開場景上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相映成趣,從而較成功地繪出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戰亂劫後圖。詩歌開頭的兩句主要是從面上顯示戰亂對百姓生命的摧殘;三、四、五、六句則分別從村居、郊野取點來補充、深化開端的題旨;而最後兩句既是對中間兩“點”的總括,又是對總體畫面的延伸拓展,從而把讀者的目光引向迢遙無垠的遠方,引導讀者思考戰亂的不義,激發人們對戰亂罪魁的譴責之情。
還有一點應該提及的是,這首詩採用賦的藝術手法逐層展開藝術畫面,但詩人的憤懣之情卻熔鑄於字裡行間。詩人對戰亂劫後圖的每一角描繪,都給人以椎心泣血的藝術感染,可謂匠心獨運而又聲色不露,諷旨明確而又含蓄深沉。

作者簡介

方乾 (?—約888)唐代詩人。字雄飛。卒後,門人私謚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一作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縣)人。貌陋而頗具詩才。宣宗時舉進士不第,遂隱居鏡湖。一生聲名頗盛而功名不就,終身布衣,貧困潦倒而卒。工於律詩,多投贈應酬,流連光景之作。風格與賈島、姚合接近,亦以苦吟著稱,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感懷》)。卒後門人楊弇等輯其詩三百七十餘篇,編為《玄英先生集》十卷。《全唐詩》錄存其詩三百四十七首,編為六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